正文

城市化下移将会是刺激消费的重点

(2009-12-29 05:04:00) 下一个
温总理最近的讲话明确地指出了消费刺激的重点,即通过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接续办法来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步伐。这是市场目前讨论的城市化下移的关键问题,也是2010 年消费可能超预期增长的重点。城市化下移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地步后一种自然的趋势。这一点可以从美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中得到验证。

美国人均GDP 达到3000 美元的20 世纪20 年代,美国城市化进程由快速发展步入基本形成阶段,城市化的结构出现改变。从农村迁往城镇的城市化步骤放缓,城市化的区域差异有所缩窄,同时大都市的城市化开始下移。国大都市区蓬勃发展、大都市连绵区兴起。从20 年代到70 年代,城镇人口占比从51.2%提高至73.6%,提高了22.4 个百分点;而都市地区/区域的人口占比则从33.9%提高到了68.6%,其中100 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地区/区域的人口占比则从16.6%提高到了41%,前者提高了34.7 个百分点,后者提高了24.4 个百分点。都市地区/区域的人口占比增速明显加快。

同时,城市地区郊区地带的人口快速增长,形成城市化下移(suburbanization)的趋势。在整个20 世纪20 年代,郊区地带的人口增长了55%,增长速度超过了城市其他地区。在20 世纪20 年代以后,原有城镇地区的增长主要是发生在都市周边地带,而非核心地带,这与此前的模式相反。依据1950 年对标准都市地区的划分,从1920 年到1970 年,居住在都市周边地区的人口占美国人口的比例从16.7%上升到了33.1%,居住在都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占美国人口的比例从31.5%下降到了29%。

城市化下移(suburbanization)的驱动因素可区分为推动因素与拉动因素。推动因素包括城市的堵塞与人口的拥挤,工业交通引起的污染,以及城市内部生活质量低下的共识。拉动因素则包括自然环境与开阔空间带来的吸引力,相对市区较低的置业价格以及物业税,以及郊区日益增加的就业机会。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家庭汽车的普及鼓励了城市化的下移,便利的交通扩展了空间的边界。铁路、公交车、家庭汽车与轨道交通,使得城市化下移更加可行。事实上,研究表明,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财富的增加以及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城市化下移是一个普遍与长期的过程,是驱动公共交通发展与家庭汽车拥有量上升的重要原因--而非仅仅是结果。

根据温总理提供的思路,中国的城市化下移主要是引导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和有的集镇安家落户。让那些常年在城里打工,有固定工作和固定住所而又没有户籍的人们,让他们融入城市,和城里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享受同样的权利和待遇。

我们认为,这是中国城市化下移的第一步,下一步可将其范围扩大中型城市。政府此举可以促进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发展,从而为消费的扩大奠定基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