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安内本无错,被人忽悠留骂名。
(2010-09-13 08:46:46)
下一个
“攘外必先安内”起源于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
中医有理论“正气足,则邪气不侵”。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这个古老的中医理论,在现代医学的潮流中,依然放射出朝气蓬勃的曙光。现在的肿瘤治疗,已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专家们应该向何处去?曰:“攘外必先安内”。也就是说,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要先改变肿瘤组织的微环境。因为在天然环境下,生龙活虎的免疫杀伤细胞,到了肿瘤微环境中,一筹莫展。
同时,“攘外必先安内”也不断出现在当政者的治国方略中。春秋齐桓公提出的口号“尊王攘夷”就是先“安内”以“尊王”,“尊王”而后才能“攘外”。
“晁错削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成功事例。西汉景帝的老师晁错力主削藩“攘夷必先安内”,当时朝廷大多数人都不同意或认为时机还未到,以窦婴为首的认为当时应一致对外,对付匈奴;晁错以政治家的眼光说服汉景帝最后选择继续和匈奴和亲,而将注意力集中到削藩上。结果,汉景帝的削藩除去了内忧,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国力,为武帝对匈奴动武、解决边患创造了条件。
后来,宋初的赵普,明朝的于谦,都明确提出,攘外以安内为先,并在内忧外患的当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近代,孙中山在《上李鸿章书》中,也提到:攘外安内之大经,富国强兵之远略。
什么好东西,就怕被俗人给用俗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的最高军衔者蒋介石先生,想给人露一手自己的高明,搬出来了从来没有马失前蹄的至理名言:“攘外必先安内”,结果被后来耻笑了几十年,还有继续更广泛地耻笑下去的趋势。
这是为什么呢?蒋介石先生提出来的“攘外必先安内”错在哪里呢?是时机不对吗?
原因是这样的:
蒋介石先生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时候,他自己都知道,是忽悠人的。老蒋就是喜欢忽悠人,转进台湾以后,还接着忽悠人,比如说不承认外蒙古独立的事。用以说难听话著称的李敖的话说,就是“意YIN”。当年“攘外必先安内”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意YIN。
当时的前提是这样的:蒋说,如果没有GCD捣乱,抗日就没有问题了。于是“攘外必先安内”就成立了。
这个忽悠当时还真蒙了不少人,当逃不过老毛的法眼。为了让老蒋在人们面前丢脸(够阴的!),老毛告诉他的同志们:停止捣乱,形成统一战线,无条件服从蒋大委员长的指挥。
这下,老蒋被狠狠地将了一军。好了,你不是说“攘外必先安内”吗?现在安内了,你去攘外吧。
老蒋是真想要争这口气,无奈实在是能力有限。国军在攘外的过程中,是越打越糟糕,轻松的战斗也打成了惨胜。于是,人们都认识到了“攘外必先安内”纯属忽悠;又于是,人们还认识到老蒋除了忽悠还是忽悠;再于是,人们就无情地抛弃了老蒋;最后于是,老毛哈哈大笑,说:这事得感谢日本人。
“攘外必先安内”,本来是良策中的良策,就因为被人瞎用,现在好象似乎有点贬义的味道了,岂不可悲乎?
来源: flyhigh2010 于 10-09-13 09:42:28
老蒋安内实际上就是想用杂牌军和共军互相消耗,以达到消除异己的目的。以这样的方针如何能在国民党内服众?又如何能安内?事实上,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很多云,贵,川的地方国军都是象征性的绞杀。他们知道,一旦共军被消灭干净了,老蒋的枪口就会对准他们。老蒋的战略是有问题的。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老蒋应该在彻底完成北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民政府军政统一,才能掉转枪口对付共产党(毕竟当时共产党没有军权)。
老蒋没有战略家的眼光,更没有政治家的头脑。也没有作为国家最高统帅的坚定意志和决心。一个1931就被日本侵略的中华民国,在和日本打了将近十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才正是对日宣战。这发生在任何其他国家都是匪夷所思的。
老蒋只是一个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私心政客。老蒋安的内,是私心层次上的,不是国家层次上的安内。当然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