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天的博客

思想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正文

信念可以治病---陳文和

(2009-12-15 16:18:55) 下一个
信念可以治病--- 陳文和 癌症病情好轉,是奇蹟?還是特例?科學家發現,人類的思想、信仰……可以轉化為細胞組織的轉變因子一些安慰劑,在預期心理下可使病情明顯改善。 --------------------------------------------------------------------------------  癌症患者「萊特先生」的故事在醫界流傳甚廣,故事的主人翁於1957年得知自己罹患絕症,醫生詳嗨?粴堭N幾天的存活時間。住進加州長灘的醫院之後,萊特先生的惡性腫瘤已經有如柑桔一般大小,他聽說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顯然對癌症具有療效的馬血清,於是要求醫生為他注射。  萊特的主治醫師魏斯特最後同意為他注射了血清,經過幾天以後,這位原本瀕臨死亡邊緣的病患,竟然開始愉悅的和護士們聊起天來。根據魏斯特醫師的書面描述,萊特先生的惡性腫瘤「恰似熱爐上的雪球般逐漸消失」。  兩個月以後,萊特先生從幾項醫學報告上得知,使用馬血清是江湖郎中的療法。他的病情再度復發。不過,魏斯特醫師告訴他,不要相信報上寫的,並且又為他注射了據稱有兩倍療效的新藥,雖然實際上只是鹽水,但萊特的惡性腫瘤再度慢慢消退。  萊特先生健康的度過了接下來的兩個月,直至他讀到一份確認馬血清毫無療效的報告,才在兩天之後與世長辭。  《紐約時報》指出,對於這類醫學上無法解釋的奇異故事,醫生們多半嗤之以鼻,認為這種有關病人的信念能促使致命疾病不藥而癒的傳說太怪異。  然而,隨著安慰劑的強大效應逐漸受到醫界的矚目,科學家們也開始逐步了解這種創造了近乎奇蹟般成果的安慰劑的生物機制。  科學家哂米钚碌哪X組織顯像技術發現,有許多生物機制會將人類的思想、信仰和慾念,轉化成為細胞、組織和器官中的轉變因子。他們同時也得知,人類的認知基礎並不在於來自外界的各項訊息,而是人腦依據先前經驗對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的預期。  哈佛大學的科學史學家安妮哈林頓指出,安慰劑是「具有療效的謊言」安慰劑Placebo是拉丁文,意謂「我應得快樂」,醫師開給焦慮、持續患病的病人適量的安慰劑,藉此撫慰病患或令他們產生愉悅感,這類能發揮療效的藥劑,實際上並不具備任何藥理學屬性。  在醫藥技術還不十分發達的年代,醫師們會針對尚無有效療法的疾病開給病患安慰劑,即使是在醫藥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代,縱然是已能治癒的疾病,開給病人安慰劑,仍能獲得具體的成效,這在治療嚴重脫髮、哮喘、過敏症、性冷感或抑制疼痛感覺等方面,都有實際病例可供驗證。  至於應如何解釋這樣的現象呢?認知心理學領域的新理論「預期理論」或許可以提供我們一些瞭解安慰劑生效機制的洞見。如同帕夫洛夫的制約理論一般,預期理論也涉及聯想學習,康乃迪克州立大學的精神病專家科希指出,人們疾病史上接受過的醫療經驗,將會對日後就醫的過程產生制約效應。只是預期理論依然未能對安慰劑效應的強度和持續性作用,提出令人滿意的解釋。  另類療法的論者指出,在遭遇正統醫療方式無法治癒的慢性疾病,或醫界所知有限的病況時,針灸、按摩脊椎和順勢療法等一般相信能發揮效用的療法,即成為飽受病痛折磨的人們在情況緊急時所能安心求助的對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