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1887年8月11日-1911年4月27日),福建省福州市人。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02年考入福州全闽大学堂文科;
1907年毕业,考入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后参加同盟会;
1911年的得到黄兴、赵声通知,回国参加同盟会黄花岗起义,4月27日与方声洞等领先袭击总督轅門,
受伤被捕,从容就义。遗体后被安葬在广州黄花岗,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他在参加起义之前,给妻子陳意映留下一封著名的《與妻訣別書》。
--------------
辛亥革命留给历史的一长串名字中,写下《与妻书》的林觉民是特殊的一个。他的被怀念、被吟咏,与被解读、被研究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前者热烈,后者寂寥。
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十一次革命武装斗争中的第十次。起义原定于4月13日发难,计划攻占广州后,由黄兴率领一支革命军冲出湖南,拿下湖北,再由赵声率领的另一支走江西、攻南京。然而起义前五日,革命党人温生才将清廷广州将军孚琦刺杀,清政府的警觉和防备陡然加强。又因同盟会的海外募款和购买武器迟迟未到,发难时间一改再改。这场曾被孙中山寄予厚望的广州起义,此时已几乎注定失败,尚未开炮便流露出强烈的悲剧色彩。
24岁的林觉民是一百六十人组成的“选锋队”(即敢死队)中的一员。这支队伍大半由他这样的年轻人组成,包括林觉民的福州同乡、亦是留日同盟会成员的林文、林尹民、方声洞等。起义前,所有人都给亲人写下了绝笔书。年轻的壮士们大多还没有成婚,而林觉民,已与陈意映结婚五年,虽聚少离多,却情深意笃。
于是在《禀父书》之外,多了这封被更长久传诵的《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
杨桥巷17号
福州市中心的杨桥东路17号,保存着林觉民的故居。这里原名杨桥巷,为福州城内著名的三坊七巷的最北端一巷。若问福州城何处最出人才,本地人必定指向三坊七巷。近代以来,这爿格局始于唐宋、院落多建于明清的街区,先后诞生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陈宝琛、林觉民,收留了左宗棠,走出了冰心。
林觉民 夫妇遗照
1910年广州起义失败,同盟会内部被失败主义情绪笼罩。孙中山却提出“愈不可为,愈为”,并在当年11月定下了翌年广州再起义的计划,电令留日学生、华侨倾巢出动。当林觉民赶到香港跑马地筹备部机关时,黄兴喜不自禁:“意洞(林觉民字)来,天助我也,运筹帷幄,何可一日无君。”当即命令林觉民回福建召集壮士,赴广州聚义。
这一趟,便是林觉民与老父、妻儿的最后一别。他谎称是学校放樱花假,回来几天便与同学赴江浙春游。除了召集敢死队员,林觉民此趟还负有运送炸药重任。他用出殡仪式把炸药藏于棺木中,孀妇本就由陈意映扮演,最终因陈意映已怀孕才作罢,改为朋友方声洞姐姐方君瑛顶替。根据《与妻书》,早年林觉民每趟回家筹划,陈意映曾哭泣央求:即使今后远行,也要一同随行。最后这趟见面,林觉民曾想告诉陈意映起义之事,然而“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两人在无法明言的痛苦中,即成永别。
4月27日,黄花岗起义失败,林觉民负伤被擒。面对清廷广州将军张鸣歧与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根据相关记载,林觉民“侃侃而谈,畅论世界大势,以笔立言,立尽两纸,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捶胸”。他告诉两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安强,则死也瞑目”。
李准甚至动了恻隐之心,觉得可以留下林觉民为清廷所用。张鸣歧则认为,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称得上奇男子”的林觉民,如果留给了革命党,实为后患。
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
-------------
谢家买下了林家的宅子,,,,
身后寂静
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林孝凯带着陈意映等家眷,慌忙变卖宅邸搬家。他们搬到了三坊七巷南头一条叫早提巷的小巷,买了一间小院,闭门度日。而买下林家老宅的谢銮恩,也是举人,他的孙女叫谢婉莹,当年11岁,一起搬了进来,她就是后来的谢冰心。
冰心在后来的散文中数度提及杨桥巷17号的这间老屋。林家原先的西厢房成了冰心的“紫藤书屋”,屡屡出现在笔端。
“周围三坊七巷的很多历史掌故,冰心都写过。但是林觉民、林家,冰心一次都没有提过。”李厚威说。他对此有些不解,并作了个大胆推测:“林家逃难,谢家以抄底价格买下林家祖宅。或许这让冰心觉得有些不好说。”
林家的另外一脉更加出名。
林长民,和林觉民是同一个曾祖父的叔伯兄弟。民国时期历任国务院参议、法制局局长。他的女儿林徽因,才、貌、情都是传奇,后来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长民和林徽因也一起来过福州,来觉民故居看过。我猜他们兄弟生前没有见过面。”
谢家在杨桥巷17号一直住到了1949年前。而曾经也门庭若市的林家,虽还隐居于早提巷,却已如从三坊七巷中失踪。林则徐纪念馆的原馆长官桂铨,曾试图找出林觉民就义后林家的活动线索,多年无功。直到最近,他才从藏于福建省图书馆资料室残存的《林孝颖文存》中发现了这位父亲在嗣子牺牲后10个多月,曾在《共和》报上发表过一则追悼会启事,告知1912年2月11日在白塔寺为“亡儿觉民”发丧。
陈意映于抑郁中诞下次子,取名仲新。按林觉民在《与妻书》中的设想,又是一个男孩,“则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两年后,陈意映终究郁郁而终,依新、仲新由林孝颖抚养。
---------
原文: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转白话文:
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体察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
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好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我也已经答应你了。十几天前回家,就想顺便把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等到跟你面对时,又不开口,况且因你怀孕了,更怕你不能承受悲伤,所以只天天要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使人死亡,盗贼可以使人死亡,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贪官污吏虐待百姓可以使人死亡,我们这辈人生在今天的中国,国家内无时无地不可以使人死亡。到那时让我眼睁睁看你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够这样做呢?还是你能这样做呢?即使能不死,但是夫妻离别分散不能相见,白白地使我们两地双眼望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古以来什么时候曾见过破镜能重圆的?那么这种离散比死要痛苦啊,这将怎么办呢?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天下的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却分离了的人,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爱情专一的人,能忍受这种事情吗?这是我敢于索性去死而不顾你的缘故啊!我现在死去没有什么遗憾,国家大事成功与不成功自有同志们在继续奋斗。依新已经五岁了,转眼之间就要长大成人了,希望你好好地抚养他,使他像我。你腹中的胎儿,我猜她是个女孩,是女孩一定像你,我心里非常欣慰。或许又是个男孩,你就也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那么我死后还有两个意洞在呀。太高兴啦,太高兴啦!我们家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但贫困没有什么痛苦,清清静静过日子罢了。
我现在跟你再没有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地听到你的哭声,应当也用哭声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现在又有人说心电感应有道,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那么我死了,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完善自己。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写。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
----------------
林森和黄花岗烈士墓
林友华
2014-01-23期06版
修建黄花岗烈士墓是林森精心策划、认真督建的壮举。1919年林森在广州就任非常国会参议院议长期间,鉴于"草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骸骨,尚是一堆荒土",虽经"方君声涛提倡捐筑石冢",虽"免风雨暴露之惨",然而还有"牛马践踏之虞",从而产生了为先烈树碑建陵的意愿。建筑费用以募捐的方式解决,"立意不向各衙署开口",林森认为他们"虽口言护法者,未必与吾党宗旨相合",因此他"专向海外同志募捐"建筑经费。
林森详细筹划了修建烈士陵墓、烈士题名碑亭及烈士纪功坊等事项后,于1919年2月3日正式向海外发出捐款倡议,还附寄了"图样、合同、筹捐办法说明书,回答通知书以及工程预算详细清单"以示负责;同时上书中山先生,汇报筹建规划办法。中山先生高度赞赏这一举措,亲自发出《致海外各埠同志嘱劝赞助子超(林森)先生建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功坊函》,希望海外同志"对于林森君此举,自必乐为赞助,务望协力捐助。"
在募捐期间,林森亲自担负收款任务,每收一笔捐款必给回函;对未汇款者还发函劝捐:"望早日汇款,今已留石相待。"1920年4月13日,由于桂系军阀压迫,林森离粤赴沪以助孙中山"重整旗鼓",但对工程负责到底,"派监工两人照常在山上督率"。
在筹建黄花岗烈士纪功坊的同时,林森还于1919年4月29日主持盛况空前的黄花岗烈士公祭活动,并题联:"拼一死,救众生,遗恨在黄泉,碧草当香犹怒发;创共和,摧专制,丰功镌华表,黄花无恙许长开。"
与此相呼应,林森还编纂了一部《碧血黄花集》。该书分为11部分:(1)林森亲自作的《序》;(2)4张陵墓碑坊和公祭图片;(3)林森所拟公祭程序方式;(4)《祭文》;(5)章兆鸿的《游黄花岗记》;(6)悼念烈士的诗词137首;(7)《挽联》;(8)《唁电》;(9)《杂录》;(10)《来往函件》;(11)《补遗》。记载了当年公祭烈士的盛况,反映了各界人士对烈士的缅怀和敬仰,弘扬了先烈的浩然正气。此外,林森编辑了《黄花岗烈士事略》,逐一介绍烈士的生平事迹。还值得一提的是:脍炙人口的《林觉民诀别书》也是经过林森的刊行才得以流传的。1924年春,林森收到林觉民父亲林可山寄来的两封烈士家书(即《诀别书》),读后十分赞赏,决定"谨将原书摹印广布,俾烈士精神长现人间,期振励国人"。从此林觉民这感人至深、足以使之不朽的《诀别书》广泛传播。
林森是深知革命宣传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的。早在辛亥革命之初,当武昌起义消息传到九江时,官方报纸均标称是"土匪"起事,林森则让人把武汉寄来刊登革命军起义的报纸公开张贴,让行人观看。时值江西清军援鄂,在九江候船的清军官兵看了武汉革命报纸,军心动摇,不愿登轮赴汉,只好撤回南昌,武昌革命党人的压力骤然减轻。
黄花岗烈士墓竣工后,林森特别重视通过纪念先烈的形式来唤起年轻一代的爱国情感。在筹备民国8年阴历三月廿九的黄花岗大祭时,林森特地写信给当时广东省长,请省长谕知学校休假一天,"俾莘莘学子得以趋渴忠坟,同伸瞻仰,既可以资观感,增诸生爱国热诚,并可以表敬慕告慰烈士在天灵爽"。
1936年黄花岗起义25周年时,林森专程赴粤致祭黄花岗烈士,那时抗日战争即将爆发,林森以国家元首的身份"慎终追远,缅怀先烈",他"想起民国缔造之艰难,我们后死同志及全国国民,应该如何的感奋与努力……希望大家一本总理遗教,继续从前革命的光荣历史,上下一心,共同完成艰苦的救国工作。"他还强调"救亡图存,首应崇尚气节",愈是在时穷势危的时候,愈要崇尚气节,励行忠义,头可断、身可杀而志不可屈。人人能抱定这样的志愿,当前的危难才能挽救,民族的复兴才有把握。因为人人知道崇尚气节,民族精神才会振作起来,精神一激昂,自然危可以转,颠可以扶,衰可以兴,弱可以强了。
1940年的黄花岗起义纪念日,林森向全国人民发表《痛斥汪逆伪组织》的广播演讲。通常林主席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都是在元旦和国庆之时,这次在黄花岗起义纪念日发表广播演讲,具有特殊意义。他在演讲中指出:"我们在这重要的纪念日应该追念既往、策励将来"。并严正痛斥汪精卫等人的卖国行径,"希望全国军队和人民,无论南北东西,都要各尽各的本能,各守各的岗位,齐心协力,团结精神,坚持抗战立场,肃清汉奸……不要辜负祖宗,辜负国父,辜负先烈。"同日,林森还作了《革命先烈纪念会的报告》,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以尽后死者的责任。他坚信:"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自存及自行繁荣滋长的力量",希望"全国英勇将士……坚持抗战立场,奋斗到底,不惜任何牺牲,不辞任何艰苦,学着先烈的革命精神,踏着先烈的革命血迹,加倍努力,迅速收复失地,拯救沦陷区的人民,打破敌国军阀的阴谋,并进行保障中华民国绵延不断独立生存的生命。维护世界人类正义与和平。"
据记载,林森之所以要积极筹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有如下几点原因。首先,林森对黄花岗起义也作出了特殊贡献。1911年春,时任同盟会第14支部长的林文准备率部参加广州起义,但缺乏经费。林森得知后通过福建学生会员、台湾的林薇阁募捐了3000元。于是林文、林觉民他们就依靠这笔经费"作旅费和购械之用",而奔赴广州参加起义。革命成功后,林森一直认为:"有七十二烈士为国家为民族轰轰烈烈的牺牲,事虽失败,但从此震荡了全国革命的情绪,不久即有鄂省辛亥革命的成功。"因此,在"创共和,摧专制"的革命中,"迄今追溯元勋不能不推七十二烈士为螫弧先登也"。然而,迄至林森筹建黄花岗烈士纪念坊时,"环顾国中关于革命史迹,除黄花岗一抔干净土外,无一纪念标志足以唤起国民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