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弓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司母戊鼎】安阳武官村民众热烈 庆祝国宝司母戊大鼎发现78周年

(2017-03-19 05:09:08) 下一个

 

Image result for 毛主席 殷墟 司母戊

镇国之宝 司母戊鼎 安阳大鼎 马槽鼎

中国最早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世界第一唯一 独一无二 无与伦比

 

1939-3-19~~~2017-3-19

 今天 安阳武官村民众热烈 庆祝国宝司母戊大鼎发现78周年!

大锅菜 大会餐 大庆祝

 

司母戊 三字 最先由 民国学者 张凤博士所释 并提出

后  郭沫若, 范文澜 等认可

现在有几个人 提出 司母戊 应 为 后母戊  实为臆说,吾不屑。

Image result for 毛主席 殷墟 司母戊

司母戊鼎

是中国殷商先期(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

青铜方鼎因其鼎腹內壁著有銘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母戊」是武丁一位妻妾 婦妌(jǐng)的廟號。

此鼎是武丁之子“祖庚”或“祖甲”为其母 妣戊” 所作的祭器。

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

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

上豎兩隻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複制補上),

上有虎噬人图案,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容器。

该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吴培文家的農地中出土。

司母戊鼎發現後被古董商萧寅卿欲以20萬大洋買下;但因鼎太重太大,移動困難,

其便要求村民鋸斷大鼎然後運出,但僅鋸一耳便鋸不斷,惟有作罷,

並重新埋下避免被其他人發現(該耳亦因為歲月而丟失)。

另有说法,大鼎在出土时只有一只立耳,另一只丢失。挖出鼎的村民为了便于运输,

决定用钢锯锯鼎,但最后收效甚微,只锯开一个小口,只得作罢。

最后是用回填土的办法,用了3个晚上把大鼎挖出地面。

大鼎刚出土恰逢闻讯而来的日本人索要,当地村民为了防止大鼎被日本人抢走,

村民将大鼎重新掩埋起来。 1946年后母戊鼎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於縣政府處。

同年十月底,為慶祝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60壽辰,汤恩伯、王仲廉的国民革命军

第三十一集团军正在进攻豫北的冀鲁豫解放区,在当地用專車把它運抵南京作壽禮,

蔣指示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并精心复制了一只鼎耳补齐。

 

张凤于1946年11月17日《中央日报》第十版发表《安阳武官村出土方鼎铭文考释》

张凤(1887—1966),浙江嘉善人,早年赴法留学获文学博士,

研究涉及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曾任教于浙江师范学院、上海大夏大学、

省立暨南大学、私立复旦大学、杭州大学,受聘浙江文史馆馆员。是年59岁。

主张称之为 “司母戊” 方鼎。

此之前已有学者将商卜辞中“ 司形字(见下图拓片) ”释读为“司”,

意为“祠”(如罗叔言)“祀”,

“母戊”为祖甲之配妣戊(如郭沫若)。

更早的学者将同字形篆书体释为“司”,作职司、治理意(如许慎、阮元、吴大瀓等),

但释大鼎铭文居上一字“  ”象耜形(锄头),也象织机上放纱的叉形,

下右字释“每”,借作母,全文释“司母戊”,称名“司母戊方鼎”,

这些见解为张氏首发。

从11月24日上午,夏鼐、曾昭燏、傅孟真、王天木、胡适之、杨振声、王雪艇、高晓梅

等学者游览南京紫金山后,返中央博物院参观 毛公鼎 和 安阳新出之 司母戊大方鼎 以后判断,

“司母戊方鼎”称名 为中央博物院采用。

 

1948年5月29日,該鼎在南京首次公開展出,蔣親臨參觀並在鼎前留影。

时 南京中央博物院院长 马衡 陪同蒋介石 参观 司母戊大鼎

1949年國民政府离开大陆的时候将大批珍贵的铜器运往台湾,由于战事紧急,

而司母戊鼎装在哪个箱子不明,蒋帮匆匆撤离南京,就被留在了未运走的一堆文物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鼎存於南京博物院,1959年轉交中國歷史博物館至今。

后母戊鼎的合金成分与《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相同。

司母戊鼎除立耳是先铸成后嵌入鼎范,鼎身是一次浇铸而成,共用28块陶范。

2000年,南京博物院技术部申报「泥范铸作司母戊鼎工艺研究」课题,

並在2006年7月用仿古代的泥范铸作工艺初步鑄成原大后母戊鼎。

郭沫若先生和范文澜先生都称大鼎为司母戊鼎,这一名称一直沿用了数十年。

1949年後,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將銘文釋讀為「司母戊」,

並將該鼎訂名為「司母戊鼎」。

郭氏將「司」字解釋為「祭祀」之意,「戊」為墓主人的廟號。

“司母戊鼎”的命名,公认是郭沫若先生所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

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

1962年,台灣大學教授、甲骨文學家金祥恒先生發表《釋「后」》一文,

首次將鼎中銘文釋讀為「后母戊」,並指出商代字體就為自由,可正寫也可反寫。

但 后 义无祭祀之意。

司母戊 铭文

1977年,歷史學者李學勤也提出銘文當隸定為「后」,並提出「司母戊」

為動賓結構用的短語,在銘文中罕見。此次釋讀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011年3月,修整后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重新开馆。2011年3月6日中午12點,

中央電視台新聞频道《新闻30分》播发了一条简单的文物新闻,主持人和记者将

“司母戊鼎”念為“后母戊鼎”,從而使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设中将

“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更名的事情曝光,「司后之爭」正式白熱化。

然而在该鼎出土地——殷墟以及中国唯一一个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

——中国文字博物馆,它的释名仍为司母戊鼎。

中国考古  也仍然坚持  司母戊

 

目前关于“司母戊鼎”和“后母戊鼎”的争论仍在持续。

 

然而,支持維持「司母戊」的學者認為,

「后」這個字用於形容帝王配偶的用法是在春秋才出現。

《白虎通》中记载“商以前皆约妃,周始立后”。殷墟卜辭當中並沒有此用法,

而是以「毓」字來描述王后。有學者經考證後認為「司」字應當「祭祀」之意使用。

周礼的四时祭祀分别名叫礿、祠、尝、烝,“祠”字金文省作“司”是合理的。

拓片

http://www.daqingtongbi.com/shoucang/zhishi_4850.html

 

司母戊鼎

 

Image result for 毛主席 殷墟 司母戊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司母戊家乡的人 不认 后母戊,只认司母戊 ~!

Image result for 毛主席 殷墟 司母戊

司母戊 从北京国博 暂回家乡安阳 省亲 (2005)

2005年9月22日,“司母戊鼎”回安阳展出,

1939年发现和发掘人 吴培文与“司母戊鼎”合影

吴培文老人享有特权 可以抚摸当年他参与挖掘和保护的 大鼎

殷墟王陵遗址,复原“司母戊鼎”发掘现场图.

 

Image result for 毛主席 殷墟 司母戊

2008 奥运火炬手 与 安阳大鼎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