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264)
2011 (255)
2014 (518)
2015 (976)
2017 (946)
2019 (491)
太祖 蒙难记
1927-9-6
(本文为《井冈山风云》第二章部分内容)
毛泽东被捕脱险记
毛泽东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被捕,是在他去领导秋收起义的路途中。
1927年5月底6月初,五万农军攻打长沙虽然失败了,但潘心源在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带领正规武装浏阳工农义勇队辗转到了江西铜鼓,保留了这支近千人的革命队伍,在那里待命参加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那时,毛泽东正以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身份策划、组织“秋收起义”,并来到了安源。在听取了安源市委书记的汇报后,毛泽东心潮澎湃,明确指示:就是要抓军事,牢牢抓住枪杆子,革命非此不可。
正在毛泽东为组建一支革命军队而日夜操劳之时,潘心源突然出现在毛泽东面前。当他告诉毛泽东中央警卫团驻修水、浏阳工农义勇队于铜鼓集合待命起义时,毛泽东深为党内同志在关健时刻为党和革命保存了这样一支武装力量而高兴。他朗朗大笑,风趣地说:“正欠东风东风来,真乃天助我也!”
在紧接着召开的军事会议上,驻在铜鼓的原浏阳工农义勇队被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三团,成为“秋收起义”的主力。毛泽东决定亲自和三团一起行动,1927年9月6日,毛泽东同潘心源、易子义一起离开安源,踏上了直奔铜鼓的山间小道。
这是湘赣交界的山区,山峦重叠,云雾弥漫,山坡谷底,散落着星星点的村庄。毛泽东和潘心源均穿夏布长衫,并肩急步,脚下扬起阵阵尘土。时近中午,离开湖南的张家坊不远时,突然迎面走来一伙团防队的兵丁。潘心源示意毛泽东,俩人会意,照旧谈笑,不看团防队一眼,放快脚步赶路。
几个团丁扑到毛泽东面前拦住去路,潘心源马上上前护住毛泽东,并用浏阳话说:“这是我从万载请来的吴先生,到我家里开馆教学。”当俩人刚迈出几步继续赶路时,团丁小头目又上前扭住潘心源。这时,毛泽东暗中把手伸进口袋,把口袋里的银元好像无意间撒落在地上,团丁们争着去抢银元时,毛泽东乘机争脱出来,往田野里一口气跑了几十丈远。这时潘心源越发高声叫骂,并做出一副也要跑的架势。那小头目一边看住潘心源,一边让团丁快去追赶毛泽东,就在毛泽东继续向竹林里跑时,潘心源乘机朝大路跑去,吸引敌人追赶。当他被团丁追上抓住后押往浏阳县城,被关进了监狱。后来,潘心源机智地从监狱里逃了出来。
毛泽东跑出竹林,隐藏在一个高地下面的水塘中。水塘周围长了很高的草,他在那里一直躲到太阳落山。敌人还强迫一些农民来帮他们搜寻。有好多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搜寻的人几乎要碰到毛泽东了。毛泽东有五六次心里已经放弃希望,觉得自己一定会再被抓到,可是他还是没有被发现。最后,天黑了,敌人放弃了搜寻。毛泽东马上从水塘里爬出来,翻山越岭,连夜赶路。他没有了鞋,他的脚伤得很厉害。
毛泽东看了一下自己,赤着脚,满身污泥,脚伤得很厉害。
黑夜降临了,毛泽东走上一个高坡。在坡上,他遇见一位打柴的农民。和这位农民交谈起来。毛泽东拿出几块钱,说:“我这里有几块钱,请你帮我买一双草鞋,一把雨伞,然后请你带路,把我送到江西地界。”
这位农民很快就给毛泽东买来了草鞋、雨伞和吃的东西,并安顿毛泽东住下。第二天,在他的帮助下和带领下,毛泽东安全到达了铜鼓。
一到铜鼓,毛泽东不顾脱险后的疲劳,立即召开铜鼓、修水的干部会议,安排军事布置,最后以前敌委员会的名义宣布:立即举行湘赣边秋收暴动,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
毛泽东还风趣地讲了浏阳遇险的情况,说:“最后我身上只有几块钱了,要是再找不到你们,就没有办法了。”
毛泽东在张家坊脱险后到达了铜鼓,亲自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
毛泽东在他几十年革命斗争生涯中,这是他唯一的一次差点落入敌人手里,并奇迹般地脱了险。
假若毛泽东这次被捕未能脱险的话,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潘心元生于湖南浏阳河畔,192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历任中央巡视员、红军总前委常委、红三军代政委、红四、十三军政委等职。1930年春夏,他以中央巡视员身份,在敌后江浙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工作。10月潘心元被党中央任命为十三军政委,再次被派往浙南工作。
当时的白色恐怖,以及党内“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思想指导之下,红十三军受损严重,当地革命基础薄弱。潘心元在研究分析了浙南地区的斗争形势后,将第二团人马拉到玉环县的苔山岛,开展海上斗争。
就在浙南地区斗争的被动局面正在扭转的关口,千古遗恨的意外事情发生了。潘心元在搭乘便船去温州的路上被人告密,被杀红了眼的国民党“省防军”枪杀在分水山荒滩上。遗体被抢回来后,安葬于苔山岛。
此后,红十三军这支在浙南地区纵横驰骋四年之久的英勇队伍,终因军部及各师、团的主要负责人大部分壮烈牺牲,全军指战员1500多人为国捐躯而最后宣告失败了。红十三军的番号从此在红军序列中消失了。而一位人民的英雄,也就淹没在长达65年的时间里。
·本文只代表博友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作者和新华网共同拥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08-04/22/content_8027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