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死生亦大矣

(2010-07-21 14:15:36) 下一个

朋友的朋友死了,48岁,正当壮年。死于心肌梗塞。不久前,朋友回国前与失散多年的他终于联系上了,他在email 中说,“快乐着,幸福着。”
 
这样的一个人,可以在给朋友的信中坦言自己是“幸福着,快乐着”的一个人。虽然素昧平生,我猜想他一定是个豁达的,思考过人生的人。而这样的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嘎然而止了,由不得人不唏嘘感慨。若他果真是“幸福着,快乐着”生活着,那也可以说是死而无憾了。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许这样的生存状态会导致当他面对死亡的时候,对尘世有更多的依恋和不舍。当人们厌倦了尘世生活,生活毫无乐趣,在现实中找不到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会选择离开这个世界,可是这样的选择往往伴随着深深的遗憾。有太多想要的没有得到,太多想做的没有去做。但是这样的世界也确实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于是只好一走了之。
 
和朋友讨论过一种“活够了”的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该经历的基本都经历过了,想做的能做的也基本都做了。生命处于一种基本知足的状态,似乎可以随时面对死亡而了无遗憾。可人类是一种很贪婪的动物,这样的状态又可以维持多久?很快新的欲望又将诞生,知足常乐,永远是人们挂在嘴边却又无法实现的一种状态。

古人说,死生亦大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千古同悲之慨叹。每个活着的人都无法避免要面对死亡,无论寿命长短,结果都是“终期于尽”,归于死亡。时光(生命)一向是最经不起琢磨的东西。无知无觉,混混沌沌也就罢了,想起来就不免惊心。
 
生死之事一向是人怕敢面对,却又无法不面对的沉重的命题。比较赞同周国平在他的文章中关于生死的讨论。人终免不了要面对一死,“死去原知万事空”,浮生若梦,一切的与我这个个体相关的东西终究是要随着“我”的死去而消逝。当人们想到死亡的必然的时候,往往会生出一切皆空,人生虚无的悲叹。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想,这样短短的人生,如何可以不只争朝夕,执著追求一切可以追求的东西,让自己这个短暂的人生充实些,留下一些小小的痕迹也好啊。很多时候,人们就是在这样的悖论中左右摇摆。若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在尘世的扎挣得累了的时候,以出世者的眼光跳出来看看,也就没有什么好在乎的了。

智者在虚无与执著之间寻找平衡点,以超脱的姿态面对生活。随时准备着坦然地面对死亡的到来。生与死,决定着我们这些个体的存在,而就是这样的两件头等重要的大事,我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也许你可以选择生命的长短,但终究是免不了要面对死亡的。也许唯一能做的是,当一切终结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遗憾。亦要随时准备着这终结的到来,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