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呆儿”
我不是一个爱凑热闹的人,没事儿的时候,最喜欢闷在屋里看书。在东北念书的时候学了一个词,把看热闹叫“卖呆儿”,第一次听说这个词就觉得概括得极形象。你想,兴致盎然地看着正在发生的事情,看到精彩处不由得眼睛也直了,嘴也张开了,可不是“卖呆儿”是什么?知道这个词以后就更不肯看热闹了,怕别人看到自己的呆样儿。可是天底下的事情是说不定的,就像《红楼梦》里说的“说嘴打嘴”,我这一次不仅“卖呆儿”,而且是不远万里、漂泊过海卖了一个“大呆儿”。
事情的起因是我去兄弟单位对账,车出住处一拐弯没多远我便发现平常空荡的一条不太宽的马路被长长的布幔封住了一段。布幔是一种说不上来的深蓝色,印象中好像很小的时候在农村外祖母家看到过的用土染料染成的那种蓝色,似乎又加上了灰色和紫色,总之是一种很奇怪的蓝。深蓝的底色上有土黄色的图案一直横贯整幅布匹,那图案在我看来像是图腾,又像是把所有的阿拉伯字母全部挤在一起印了上去,充满了神秘的美感。司机说这家的女儿要出嫁了,所以才会如此布置。我心里一个小小的声音在说“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啊!”这种情形下,当然也就顾不得再接再厉保持长久以来一直一贯坚持的淑女形象了,呆就呆吧,今生今世大概这是唯一的一次机会观摩苏丹人的婚礼,过了这村儿就没这店儿了!
耐心地等到婚礼当天,一大早就跑进跑出好几趟,暗暗纳闷怎么婚礼还不开始?莫不是我记错日子了?后来才听说婚礼是晚上举行,嗯!喜欢这彻头彻尾不同的习俗。漫长的一天啊!好容易吃过晚饭,两位同事兴冲冲跑来说听到了音乐声,我们三人相视一笑,这就“卖呆儿”去也!
一路兴奋地猜测着新娘会不会很漂亮?走近布幔的入口处我们又含糊起来,就这样贸然地来了,主人家会不会把我们撵跑啊?这好像已是关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问题了,事情被我上升到如此高度,就算我胆子再大也不敢擅自步入别人家的院落。正在踌躇之际,一位苏丹男子笑容满面地迎上来,热情地邀请我们入内观礼,呵呵!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看得见摸得着滴!
拐过布幔,映入眼帘的是搭在树和树之间的纵横交错的霓虹灯、彩带、气球,你猜,我还发现了什么?一对正宗的、鲜艳的、中国制造的红--灯--笼!红灯笼下方悬挂的条幅吸引了我的注意,走上前去,赫然发现一幅楷书字体中文对联:上联是“财源茂盛达三江”,心想自己把上下联读反了,赶快去找印象中的“生意兴隆通四海”,却发现另一联是“花好月圆人长久”!我不知道是买对联的人搞错了,还是此人乃个中高手,特意这样搭配来表达自己祝福的心声。不过我宁愿相信是后者,也愿意借花献佛将这样良好的祝愿送给一对新人!
同事捅捅我让我注意院子的另一端,一个小巧的三层台阶的舞台靠着一堵看起来像是临时搭建的墙。舞台旁边是一个小型乐队,除了各式洋乐器,还有两个人在敲苏丹鼓。六组舞者,每组四个英俊的小伙,挥舞双手,踏着鼓点,随着音乐,从舞台上一步一步踏将下来,舞到台下再两个左转,两个右转,踩着节奏,返回舞台,周而复始。英俊的小伙们一个个神情庄重,态度俨然,给我的感觉是热烈欢快的舞蹈前一种神圣的宗教仪式。正在想这个问题可不可以问的时候,身边来了一位笑意嫣嫣的中年妇女意示我跟着她走。抬头看看周围才发现有点奇怪,怎么院子里全部都是男宾啊?
乖乖地随着那位优雅的女士穿过舞台旁边临时搭起来的墙上的门,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原来,所有的女眷都在内院哪!女士将我安置在一张桌前,端来饮料和蛋糕,然后说非常感谢中国客人参加一对新人的婚礼,对他们来说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也赶快回礼感谢他们让我见识不同习俗的婚礼,这是我的荣幸。然后趁机发问“新娘在哪里?”被告知“新娘今天是不可以见宾客的,只和自己娘家的亲人在一起。”我怀疑是自己听错了,“那新娘今天可以见新郎吗?”“也不可以,新娘和新郎明天会在另一个地方见面。”哦?“那今天是结婚的日子吗?”“是啊!”那岂不是说,洞房花烛夜新娘和新郎是要被棒打鸳鸯的了?打住!这样的问题是断断无法问出口的。
不能看到新娘,我的心里有一点点沮丧。抬头看看周围的女宾客,猛然发现,虽然老老小小年岁不同,胖胖瘦瘦体态各异,却无一例外地都在偷偷摸摸打量我,大概是在研究从哪里钻出来这样一个“老外”。我心里暗叹不妙,原本想躲在人丛中,就算我瞠目结舌,就着月色的掩护,也不会被人发现,却不知什么时候斗转星移,我这个“卖呆儿”的和她们互换了身份?顾不上还没有看到新郎倌儿的庐山真面目,我佯称有事,从容地再一次谢过那位女士,并在她的陪同下转出门来,然后溜之乎也。老话儿怎么说来着?对,来了一个“三十六计走为上”。
同事回来后,说我错过了最精彩的载歌载舞的热闹景象。我也十分遗憾,就因为我平时没有勤学苦练,锻就一身“卖呆儿” 本领,以致失去那样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别说看到心心念念惦记的美丽的新娘,就连新郎长什么样都说不出个子丑寅卯,宛若入宝山却空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