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思想的远行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削苹果开始的一堂美术课

(2024-02-26 03:09:19) 下一个

我之前说起自己扯淡上的事儿上专业而专业上的事儿上扯淡时,谈到这个坏习惯是小时候养成的,我这样写道:

「我这个毛病其实在童年时代就已经初露端倪,有这么一件事特别能说明问题,那就是在我几岁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人写关于削苹果的事,他说他能把苹果削得干干净净但苹果皮从头到尾不会断掉。我对这个很感兴趣,于是练了一段时间,最后练得又快又好。我还弄了个塑料球,把削完的苹果皮裹在它的外面,这样,一个苹果就好像变成了两个苹果。我练就了这样一副好手艺,让我爸感到很骄傲,来客人的时候他就让我削苹果皮,然后端上一个盘子把削完了的苹果和裹上了苹果皮的橡皮球一起端上来,供客人欣赏品尝。客人赞叹不已,宾主都洋溢在一片欢乐向上的氛围当中。

我好长一段时间都对这个童年时代获得的最大成就颇感自傲。我觉得我这个成就可能是举世无双了。但这一段时间我忽然觉得,我是不是在不需要专业的事上太追求专业了。苹果皮削得好不好,实在是没有多大意义,削了皮,苹果好吃就足够了,把时间花在其它的事儿上好不好。而我爸对我的指导也是有点偏,让我在不值得骄傲的事情上骄傲过分了,所以似乎他也有在不需要专业的事儿上过于专业了,我的这个问题似乎继承了他的基因。这样想来,我的爷爷,我的祖先,都有这种倾向,看起来真是遗传基因造成的呢。“

这篇大作发表之后,我其实有些恐惧,是不是别人也有这种毛病呢,是不是大家都有这种遗传病呢。如果是那样,我会不会遭到抨击呢?

庆幸的是没有,甚至我爸都没有反对,看来有这个毛病的只是我自己,我的祖先没有,别人和别人的祖先更没有。我悬着的一颗心渐渐地就放了下来。

不仅如此,一些朋友还说他们也做过这样的事,这绝不是扯淡之事,是生活之必须,无此便不成生活,有些人还说我能把这些他们也做过的事儿用文学艺术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生活大师了,我听了竟有些飘飘然了。

不仅如此,有些朋友还给我寄来一些有削苹果皮场景的欧洲名画,说我已经把削苹果皮这个事古今中外所有的艺术都整合在一起了,这个行业将在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一席之地了。哇,这让我感到在成名的道路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这样在完全没想到的情况下开辟了一片艺术天地。

于是我在“你问啊”大学(这是我开办的一所私立大学)的美术系给学生上了一堂课,内容是这样的。

这是尼古拉斯-梅斯的一幅画(Nicolaes Maes,1634 年 1 月-1693 年 12 月(1693 年 12 月 24 日下葬),他是荷兰画家,以风俗画、肖像画、宗教画和偶尔的静物画著称。他是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的学生,后来回到家乡多德雷赫特工作了 20 年。梅斯为荷兰风俗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是 17 世纪最后 30 年在阿姆斯特丹工作的最杰出的肖像画家。

鲜红的色调统一了这幅画,将女仆的服装、她削的苹果和桌上的土耳其地毯联系在一起。这幅画是在梅斯离开伦勃朗工作室几年后绘制的,从柔和的轮廓和光线效果中可以看出画家在老师那里学到的一切。另外以前的画家是将女仆作为喜剧或性暗示场景的主题。通过这幅敏感而高尚的作品,梅斯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创新。

上面这幅是他的另一幅削苹果画,光线真是美妙。

这两幅为现代作品,作者不详。

这是赵半狄《削苹果的女孩》,该作从600万元起拍后,最终以1104万元成交。不好意思谈了钱。

这个也叫《削苹果的女人》,是在约 1663 年荷兰黄金时代画家彼得-德-胡克(Pieter de Hooch)的一幅画作,现藏于伦敦华莱士收藏馆。

与他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是一幅风俗画,展现了当时宁静的家庭场景。精致的壁炉、毛皮和母亲衣服上的刺绣显示了一个富裕的家庭,两个人物之间的丘比特暗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这幅画对光线的敏感处理--尤其是自然光照射到原本无光的室内空间--让 19 世纪的艺术史学家将其归功于约翰内斯-维米尔,因为这幅画确实与维米尔的作品非常相似。不过,维米尔的作品通常描绘的是一个独自工作的女人,而不是《削苹果的女人》中的家庭场景。现在大多数学者也认为,德-胡克是受维米尔的影响,而不是相反。

1908 年,霍夫斯泰德-德-格鲁特(Hofstede de Groot)对这幅画写道:

「在一个房间的右角,坐着一位面向观众的妇女。她身穿镶有毛边的黑色天鹅绒外套、红色裙子和白色围裙。她膝上放着一篮子苹果,正在削皮。她右手拿着一个长长的苹果皮,递给站在左边的一个小女孩。女人脚边的地板上放着一个浴盆。左边是一个壁炉,炉火上有一个水壶。壁炉内铺设了代尔夫特瓷砖,并用浅浮雕壁柱围了起来。女人身后挂着一面黑色镜框的镜子。阳光从右侧上方的窗户射入,照亮了墙壁和镜子的一角。地板由棕色和白色瓷砖组成。画面非常脏乱。总体效果不错。这幅画的风格与魏斯巴赫(Weissbach)的作品有些相似,但主题却不那么迷人;画幅为帆布,26 英寸 x 21 英寸。瓦根(Waagen)在《补编》第 87 页中提到,此画由赫特福德侯爵收藏,他于 1848 年从 C. Perrier 手中购得(售价 283:10 英镑)。Bürger, Gazette des Beaux-Arts, 1866 年,第 xxi 卷,第 561 页将其描述为维米尔的第 16 号作品。1893 年在伦敦皇家学院冬季展上展出,编号 55。现藏于伦敦华莱士收藏馆,1901 年目录第 23 号[2]。

这也是荷兰黄金时代画家的作品,画家是加布里埃尔·梅曲(Gabriël Metsu,1629–1667),工于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和静物画等诸多绘画类别。他生前绘制过100多幅作品,但现在仅有十余幅留存。

他是画家雅各·梅曲(Jacques Metsu,c. 1588 – 1629年3月)的儿子,他的父亲来自于埃诺伯国,但几乎终生住在莱顿。加布里埃尔·梅曲1648年加入莱顿画家行会,是最早加入行会的成员之一。他可能曾在乌得勒支师从尼古劳斯·克努普费尔(Nikolaus Knupfer)和让·威尼克斯(Jan Weenix)学画。

这都是加布里埃尔·梅曲的削苹果作品,看来他对削苹果与我小时候一样入迷。

这一幅看上去就很现代了,也很英国女人,是英国画家埃德温-哈里斯(1855-1906 年)的作品,他来自伯明翰的 Ladywood。

哈里斯 14 岁时进入伯明翰艺术学院,师从查尔斯-摩根、F-G-杰克逊和爱德华-R-泰勒 。同班同学包括沃尔特-兰利、威廉-约翰-温莱特和威廉-布莱克斯皮尔 。哈里斯被任命为助理教师,两年后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从事绘画和授课工作。

1880 年,他与温赖特一起升入安特卫普的维尔拉特学院。他们在伯明翰所受的训练使他们成为当时英国画坛的佼佼者,两人被选为十二名精英学生中的一员,这些学生有单独的画室,可以创作真人大小的裸体画。他开始在伯明翰皇家艺术学院(RBSA)举办展览,并且是为鼓励年轻艺术家而成立的 "艺术圈"(Art Circle)的早期成员。

典型的美国画。作者约瑟夫-克里斯蒂安-莱恩德克(Joseph Christian Leyendecker,1874 年 3 月 23 日-1951 年 7 月 25 日)是美国最杰出、经济上最成功的自由职业商业艺术家之一。他在 1895 年至 1951 年期间为数以百计的海报、书籍、广告、杂志封面和故事创作了素描和油画。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为《科利尔周刊》(Collier's Weekly)创作的 80 幅封面、为《星期六晚邮报》(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创作的 322 幅封面,以及为 B. Kuppenheimer 男装和 Arrow 品牌衬衫及可拆卸衣领创作的广告插图。

科内利斯-毕肖普(1630 年 2 月 12 日-1674 年 1 月 21 日)是荷兰黄金时代的画家。约 1650 年,他在阿姆斯特丹拜费迪南德-波尔为师。1653 年,他回到多德雷赫特,并在那里结婚。根据 Houbraken 的说法,他是第一位以一种巧妙的方式绘制雕刻浮雕木板的人,这些木板因此大受欢迎。有一次他应邀为丹麦宫廷作画,但却意外去世,留下妻子和 11 个孩子。

在这些子女中,两个儿子亚伯拉罕和雅各布斯以及三个女儿都成为了画家。他们都是他的学生。

科内利斯-格罗恩维尔德(Cornelis GROENEVELD)也是一位荷兰艺术家,生于 1882 年,卒于 1952 年。

约翰-菲利普-法尔特(John Philip Falter,1910 年 2 月 28 日-1982 年 5 月 20 日)是一位美国艺术家,以其为《星期六晚邮报》创作的多幅封面画而闻名。

这个是谁的作品?(作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没人画杜月笙削苹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