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西晋石崇启示录--也观中国贪腐

(2017-10-05 06:46:23) 下一个

西晋石崇启示录--也观中国贪腐

玄野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一首金谷园吊古感怀,追溯史上首富西晋石崇的敛财奢华与覆灭的悲剧。首句双关,似写景实际是点出石崇与姬妾逐香尘的无状典故。二句同样是描绘画面,实际却是感慨岁月无情,一切风流都被时间冲刷掉了。三句相对单纯一些,绘色成分多,但也不乏为末句吊古作铺垫的意思。四句是借眼前实物来明点石崇和绿珠的爱情悲剧。此诗融情于景的手法堪称千古第一,而所述典故对时下国人更有极其现实的警示意义。

石崇是西晋时期人物,他的一生也映射了中华文明主体在东汉三国之后所落入的政治文明彷徨昏暗期,而政治的腐朽最终导致了几乎灭绝中华文明的五胡乱华。石崇果敢有才,封侯拜将,官至太仆,曾镇荆徐二州。因敛财有方而劫掠无道,以至于积财如山,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常于府邸与姬妾嬉戏,极尽奢侈荒诞。曾以十斛珍珠换取美女绿珠,爱惜如命。一斛为十斗,一斗十升,十斛就是千升,大约是一两吨重的珍珠。当时广西人极重视珍珠,大概这石崇就把自己抢来的珍珠全都奉送以换取自己钟爱之人。以这厮的豪放无羁本性,也只能这样解释了。其前,武帝因惧怕朝中再有曹丕司马昭之类的篡弑权臣,从而改革政体,遍封司马氏领军权而各据一方。后来惠帝昏庸,贾后擅权,司马伦帅军勤王,八王之乱的潘多拉盒子于是开启。而司马伦的宠臣孙秀更是中意绿珠而谋图霸占。于是派人找石崇索取,石崇回覆说,府内美女除绿珠外都可奉送。孙秀顿生杀机,诬陷石崇谋反。孙秀派兵缉拿石崇时,他正在楼上饮酒,见兵丁蜂拥而至,便对身边的绿珠说:“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流泪说:“愿效死于君前。”突然自投楼下而死。杜牧惊世之语“落花犹似坠楼人”就是凭吊此事。后石崇被乱兵杀于东市。临死前他说:“奴辈利我家财”。 收押他的人反问:“知财致害,何不早散之?” 曾经才华横溢果敢有谋的石崇一时语塞,生命最后一刻竟无言以对。善者自成,恶者自毁,害了石崇而得了钱财的孙秀下场更加不堪,恶贯满盈之后为世人所灭。孙秀得知京城以外王侯图谋灭他时,吓得六神失位,天天乞鬼拜神盼望奇迹发生。此等专于诽谤构陷之贼临机毫无章法,笼中之鼠般胡蹿,延颈受戮而已。

绿珠无愧石崇之义,石崇不配绿珠之情。石崇孙秀之徒,攀附司马氏各王,皆有谋逆之心,放纵无状,终至社稷颠覆,生灵涂炭,中华文明几近覆灭。祸根于晋武帝,而发于此类浪荡之辈。石崇之死本是党徒之争,与绿珠无关。世人多瞩目于艳事,权力斗争往往把女人拉上,一二文酸结出“红颜祸水”云云,历来如此。政客走钢丝玩碟子戏法,一招不慎,碟子全砸,所逐红颜自然难免于难。史上不乏跪着的文人,不敢忤逆权贵,手中的笔杆子就只好给女人配污名了。

金钱财富是社会中用以交换劳动成果的载体,世俗生活不可或缺,但聚集多了却不是好事,对社会是个疾病,对个人是个灾祸。正确安排财富的流向本是责任重大又复杂的事情,做的不好还会有罪。量入为出或知出而入,吃多少拿多少,当是正道。聚敛过多又花不了,放在那里会招人惦记。公道自在人心。靠流血流汗辛苦攒下的产业,外人会敬重你的所有。这样的富豪知道财富中所饱含的汗水与心酸,一般都能把钱管好用好,让财富发挥良好的社会效果。靠搜刮劫掠得来的钱,迟早都会大白天下,人们会以劫取他家钱袋子为伸张正义。这样的盗国盗民之贼无以了解财富的来之不易,也就谈不上把财富管好用好而使之在社会上发挥最佳效果了。一个骄奢淫逸的社会无法长期见容于天道,这是古今中外历史无数次说明的真理。当代国人过于看中财富,手中有权就要把它转换成钱。殊不知,前有石崇横征暴敛,后必有孙秀伺机构陷。这些明火执仗的江洋大盗若无德无能去治理社会财富,其最佳出路就是及早散财了,不要等到落得石崇下场时再悔不当初。

当代中国三十多年来发展环境比较和平,经济一飞冲天,直逼世界霸主。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升斗小民,心态一时间都难以调整到位,依然是目光盯在财富上。这种状况虽说与历史发展阶段分不开,而更本质的症结在于近一个世纪以来辩证唯物主义侵淫中华。社会中事无巨细,大到国家战略方向,小到针头线脑,都要从物质利益上考虑决断。人的行为对精神的影响,对心理的作用和对后代的教育意义,全部被标签以宗教迷信封建残余或者资本主义流毒而排斥漠视,导致人们在信仰精神上彻底迷失。这门哲学当作方便的小工具在许多时候还能得心应手,但提高到意识形态层面就是坑祖宗的事情了。近来中国从上到下都在憧憬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若要复兴,必须从纠正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位置开始。

当年司马炎昏招政改,其后不期年而爆发八王之乱,祸害中原国土两百年。如今中国在宗教信仰层面的问题则是更加深层的灾祸,是否会招致比西晋灾难更加严重的问题呢?虽然国民已不再疯狂,国家领导也是佯装唯物,但这个哲学在中国的影响力依然是所有哲学派别中最大的,现实国际环境虽非西晋也非晚清可比,但依然不容盲目乐观。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