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灵魂的存在形式与净化——老子言之九,周易言之二,苏格拉底言之二
论灵魂的本底与属性续二
玄野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易系辞
由于灵魂是绝对的灵魂,它同样也不会包含任何份额的恶。——柏拉图《斐多篇》
关于灵魂问题,历史上支持灵魂存在的人往往误入歧途,多执着于证明灵魂脱离生命的存在,构建所谓天堂地狱的概念。我倾向于中国哲学的理念,搁置天堂地狱的概念,专事灵魂与精神的意义。灵魂与精神是人的主导,当代人往往过分注重物质上的成果,而漠视灵魂与精神上的成就。其实,相对于精神成果,物质建树是微不足道的。人们会问,灵魂是永生的吗?其实,即使灵魂不能脱离生命而存在,灵魂的精神追求同样要比物质追求更加实在更加容易永恒。比如,你建造了一个漂亮而且能在历史中长存的建筑,你的生命结束之后,这座建筑与你之间还有多少关系?而在生命过程中,你到底在哪些时刻哪些方面得益于这个建筑呢?就你自己的生命而言,可能很少从其中获益,你获益更多的可能就是你在这个过程中对自我灵魂的锻炼。你可以分析一下,所有那些与欲望享乐以及虚荣相关的利益都是促使你堕落和腐蚀你的东西,对你没有好处反而有害处,只有精神与灵魂方面的东西才真正对你有益。所以,制作了一个世人喜爱的东西,真正对你有益的并非这个物体本身,而是过程中你所塑造的精神。精神是灵魂的永恒,一旦你将这精神公诸于众,这精神将永远和你的名字以及你的一切属性联系在一起。从个人角度看,哪一个对你的利益更大呢?追求精神与灵魂的价值与意义,还是追求物质与欲望的放纵,孰优孰劣,不言自明的事情,本不需要附加一个灵魂入天堂或下地狱的强化条件。
灵魂可能比人的其他素质更符合柏拉图的回忆说。灵魂来源于天赋,灵魂的表象因人而异,象性格和相貌一样千差万别。灵魂的善的本质应该是一致的,而其他侧面却又表现出巨大的不同天赋。后天的影响不会改变灵魂本身,但是欲望虚荣等物质追求会蒙蔽灵魂的光泽。本质上,人的教育对灵魂的作用模式是清除蒙蔽在灵魂上的灰尘,洗掉物欲对灵魂的影响,恢复灵魂的天赋本貌。所以,柏拉图的回忆说行之有效。教育对人的智力和体质有增加和塑造的作用,而对灵魂却是还原,或者说,回忆灵魂本身在天国中的形象。现实中应该确如回忆说所描述的,当我们审视自己灵魂上的缺陷的时候,会明白地发现,灵魂的缺陷不是灵魂缺少了什么,而是欲望和虚荣蒙蔽了自己的灵魂。
前文提出的灵魂在心理学层面上独立存在,而且是生命进化中神注入到生命中的适定于环境的规定性,暂命名为灵魂进化独立论。我的这个说法显然比当代逻辑实证派别的观点更接近于精神,但整体来看,这依然十分保守。其实,从客观的逻辑分析角度可以找到许多支持灵魂独立存在的依据,或者更准确地说,用灵魂派生于物质的理念,甚至灵魂进化独立论,都无法适当解释许多日常的人类心理现象。
人的天赋是否完全是从遗传因子而来?越来越多的心理研究注意到,新生儿的天赋和所拥有的知识远远超过我们以前所认为的。许多知识从心理学角度看只能是从学习得来,但新生儿那里却是先验具有的。比如婴儿对人表情的好恶,简单的好恶是容易解释的,但是对人表情的好恶需要复杂处理过程,这样的好恶判断是如何由遗传因子传递下来呢?如果用灵魂的传递来解释人对表情的好恶可能十分自然。
同卵双生子的性格差异。同卵双生子应该是遗传因子完全一致,而胚胎环境基本相同,而这样的两个婴儿在出生不久就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一个活泼好动,一个沉静文雅。这样的性格差异显然是十分巨大的差别,但不是来自于遗传,也不是来自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当然,以传统宗教中的灵魂概念当然可以解释,主要不足是这种解释有典型的找捷径的嫌疑。从科学实证来看,证明人的性格智慧与灵魂中的元素来自于遗传因子,就必须要在遗传因子中找到哪些成分具体地确定了人的某种天份,某种性格,灵魂,等等。
一种可能是,遗传因子之外人还有其他的智慧与经验的来源,如轮回论所认为的灵魂的注入。另外一种可能是我们对遗传因子系统的了解实在太过浅薄,这些东西在遗传因子中藏着,我们并不知道。另外,遗传因子必然来源于父母,而轮回意义上的灵魂必然和父母无关,如果我们怀疑某种能力是来自于轮回而不是来自于遗传,那么这一能力上,婴儿必然表现的与父母大异。生活中有着无穷无尽的案例,几乎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资源来思考这个问题。轮回的合理与否,并非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难题。
人们习惯基于信仰来解释自己不能解释的现实。比如说,佛教会用轮回解释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现象,基督教会用天堂地狱来解释,当代逻辑实证派则将一切问题都追溯到物质根源上去。这导致灵魂等争议较大的概念上往往各执己见,互不认同,发展到实际生活中就导致信者恒信疑者恒疑。信仰层面上的互相包容是达成真理的必备气质,另一必备气质就是尊重事实。自己这边不牵强附会,对对方的解释也不可以认为是魔术欺诈,要从务虚的真理判据上辨别哪一个解释更趋近于真理。用信仰否定现实,或者曲解现实,是科学界和宗教界广泛存在的问题。
从现实作用看,传统宗教肯定不能否定科学实证的意义,而科学实证也并不一定能否定宗教的价值。传统宗教的主要价值在哪里?首先最现实的,就是对家庭和伦理的维护,信仰在圣人之后宗法化后有些僵化,但是其对社会稳定和伦理维护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是人类社会健康延续的关键。另外一点就是对灵魂的关照。自逻辑实证和唯物主义逐渐统治世界以来,人们对传统宗教颇多误解。因为传统宗教的信仰本底和科学发现的矛盾,人们多认为宗教里面有太多臆测和想象的东西。例如,进化论和创造论的矛盾,六道轮回和当代科学的矛盾。从现有的科学证据看,的确是进化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六道轮回也明显掺杂了过于激进的揣测。我们不去争论创造论和六道轮回的合理性,这的确是一个高度不对称的争辩,我们来看另一方面。其实传统宗教很少的精力是在创造论等假设上,而是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人类的灵魂关照上,而这样的关照虽然在逻辑上基于一些比较激进的信仰本底的臆测,但是这种关照本身却并没有那么多的臆测,而更多的是对灵魂真切的现实的护理和清洁。其实,即使在本文所提出的灵魂进化独立论这个十分保守的假设上,各传统宗教的灵修都具有切实价值,否定这方面的价值都是完全不应该而且危险的。当代的教育体系建立在否定灵魂独立存在的心理学和科学之上,主流知识界认为灵魂可以通过物质和逻辑理性来思辩分析。从理论上说,有这个可能,但从现实上看,可能性完全不存在。人类灵魂的修行应该通过灵魂的方式,这种方式本是人类所固有的,抛弃这自然的方式,而采用迂回的逻辑分析方式,无疑是错误的。以逻辑分析彻底取代灵修的作用,正象阿基米德所幻想的徒手撬动地球一样的不可能。
斯宾诺莎从逻辑角度证明充足理性的人的追求是全体人类的福祉,或者更进一步的说,其追求就是秩序。我有这样一个疑问,斯宾诺莎和其他圣人是从逻辑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呢?还是从灵魂角度先有了这样的价值取向,然后从逻辑实证上寻找这个价值取向合理的逻辑验证呢?我更倾向于认为是后者的情形,这与大量重大科学发现的情形相似。史上其他圣人所做也合于斯宾诺莎的结论,但他们的思维进路却没有这样的逻辑推演。当然,圣人们这样的价值取向也可能来自于直觉悟性和其前辈先贤的传承,而不是直接来自于自己的灵魂。这方面依然需要从史料上寻找足够的证据。
相比而言,作为理性主义的鼻祖,苏格拉底坚持灵魂的超物质存在。苏格拉底说:“但当灵魂自我反省的时候,它穿越多样性而进入纯粹、永久、不朽、不变的领域,这些事物与灵魂的本性是相近的,灵魂一旦获得了独立,摆脱了障碍,它就不再迷路,而是通过接触那些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在绝对、永久、单一的王国里停留。”--柏拉图《斐多篇》
“由于灵魂是绝对的灵魂,它同样也不会包含任何份额的恶。”--柏拉图《斐多篇》
“假定一切灵魂的本性都是相等的,它们都是灵魂而不是别的什么,那么每一生灵的灵魂都同样是善的。”--柏拉图《斐多篇》
从苏格拉底的论证看,灵魂是不朽的。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灵魂是独立于物质肉体的存在。如果已经证明了灵魂的独立存在,的确应该说灵魂是不朽的。既然灵魂是赋予肉体生命的要素,生命在这个肉体上死亡之后,灵魂理当依然不朽。其实,如果我们从现代理性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同样会得到这样的结论,就是说,灵魂作为一种脱离开肉体欲望的价值,并不随着那个生命的结束而朽坏,而是进入永恒,或者狭义地说,进入人类价值的永恒。所以,灵魂到底是什么层面上的存在,是心理学层面上的,还是物理学层面上的,都不会影响我们讨论灵魂时所得出的灵魂不朽的结论。
阴阳理论看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灵魂与肉体的契合构成了生命的整体,作为阳的灵魂能否脱离开生命这个整体而存在呢?在阴阳理论之下,生命并非是由灵魂赋予的,灵魂不是生命体中生的元素。阴阳构成生命,而生命体中并不能提取出某个元素来完全具备了生命的力量。灵魂与肉体之间可能并非是简单的阴阳关系,一个社会团体,其灵魂与其物质组成可能更恰当地符合阴阳关系,而其灵魂也确实独立存在。而对于某单个的生命体,灵魂独占了阳的成分可能还有疑点。
“让我们再按另一种方式来考虑。当灵魂与身体都处在同一地方时,天性让它们一个做服从的奴仆,另一个进行统治。在这种关系中,你们认为哪一个与神圣的部分相似,哪一个与可朽的部分相似?难道你不认为统治和指挥是神圣事物的天性,而服从和服侍则是可朽事物的天性吗?”--柏拉图《斐多篇》
周易系辞开篇即道:“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显然这里饱含着孔子所主张的社会秩序理念,而其所对应的阴阳关系和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也正是柏拉图所坚守的纯粹灵魂与物质之间的主从关系。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不谈尊卑,唯论事理,与儒家共同体现了易经阴阳信仰的一体两面。易经的阴阳理论并不把阴看作完全的仆从地位,而看作是承载功能。人的肉体相对于灵魂而言,是仆从,更是承载。从这个层面看,易经的描述比柏拉图的描述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易经阴阳多准确描述自然事物,更多属于科学理念。而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和古希腊理性主义都以这种描述自然现象的理念描述灵魂与肉体的关系,灵魂更应该是一个某种层面上独立于物质和肉体的存在,至少可以说,你将灵魂当成一种独立的存在,你更容易达到现实的真。这很像数学中复数的概念。复数在自然界中存在吗?显然没有,但将复数运用于电工学中时,其数学规则却是毫厘不爽。我们可以再进一步追问,无理数,如圆周率,平方根,自然对数常数,等等,这些东西存在吗?至少你感觉不到,但你的理性分析却完全离不开,这些数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可以说是完全精确。这些数学概念不是物质,却是绝对存在的。从这样的存在理念去思考灵魂,那灵魂又何尝不是绝对存在呢?你否定灵魂存在时,你就陷入毁灭的危机;你认识到灵魂的存在时,你就平安顺利。灵魂的理念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恰如复数概念在电工学中的应用。你大可以否定灵魂的独立存在,而从物质概念上推导灵魂层面的事情,而其中出现假象,误差甚至灾难的可能性就十分巨大了,而在时代久远的历史长河中看,因抛弃灵魂而导致灾难基本是必然的结果。
柏拉图论证灵魂不朽的前提是灵魂是赋予肉体生命的本质。有了这个前提,推论出灵魂不朽当然是顺理成章的,因为既然灵魂是肉体中生的元素,必然就不是死的元素,而必然要与死对立。当死被赋予到肉体的时候,灵魂这生的元素就自然离开这个肉体而寻找另外的存在空间了。其论证无邂可击,但其前提对于当代知识结构来讲却构成疑问。柏拉图或者苏格拉底的这个说法,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流行顾虑,即:灵魂是否会被毁灭或者腐朽,来说明的。显然,这个论证很可信。而当代人类社会所具有的疑虑是灵魂是否存在,作为我自己,我的疑问是灵魂到底是什么层面上的存在。从这样的角度看,苏格拉底的论证对解决当下的疑虑就不那么有效。
此文为<圣道三百言>之一章,全书在以下网址陆续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