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实质的生命与空壳的天堂--孔子言之六,耶稣言之六

(2013-12-06 11:48:29) 下一个

实质的生命与空壳的天堂--孔子言之六,耶稣言之六

玄野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安息日是为人设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的。--耶稣,马可福音

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耶稣,约翰福音

加拿大某基督徒朋友,父母探亲而来。他坚持不懈地力劝父母皈依基督教,父母终于在教会组织的一次户外活动中决志信主。不幸的是,第二天其父在沙滩游泳溺水,抢救无效死亡。教会似乎对这件事有不同的感情定位,在其后不久的一次周日崇拜上郑重宣布:老人被天父接走入天堂了。当时我坐在下面,被牧师和教会的这种对待生死的态度惊呆了。传统礼数,必须表达哀悼,这里却见不到一丝悲伤,更多的却是喜悦敬贺与骄傲。生命的损失,无论如何都是丧事,表达哀伤是人类价值的底线。突破了这个底线,教会是什么样的机构呢?我宁愿相信这是我的误解,但是在我和其他基督徒交流的时候听到的他们对类似事件的观点,让我遗憾地发现并非误解。

无论信仰如何,父母的死亡都是令人痛苦的事情,更何况这种事故死亡呢?好端端的老人,能够到加拿大去游泳,身体很健康,就在他决定皈依基督教的第二天死亡了,首先是是一件悲哀的事。教会没有表达任何悲痛,反而为信徒入了天堂而喜悦。为什么?早死早入天堂吗?中国有"早死早托生"的俗话,那可是咒人啊。对于宗教与生命的关系,耶稣曾经有这样的断言:"安息日是为人设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的。"天堂是为生命设立的,生命不是为天堂准备的。因为天堂的说法而悦死,人民圣殿教与大卫教所造成的人道惨案殷鉴不远,而当代教会为何依然沉浸在相似的天堂迷信中呢?表面上这是在追求耶稣的天堂,而实质上,因为天堂而漠视生命已经构成对耶稣的极端背叛。

无论信仰如何,尊重生命珍惜生命都是人伦的底线。珍惜生命是人类数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有最广泛共识的原则,无论什么政府,什么宗教文化,都遵循这一原则。如今的某些宗教机构,只知道从圣人耶稣思想中挑选皮毛,否定这样的人类共识与信仰原则,以空壳的来世天堂否定切实的今生生命,这是人们不得不警醒的。现时代,无论是什么灾难什么事故发生,相关政府都要责无旁贷地火速抢救。如果人死入天堂是好事,那在事故与疾病中相关医疗机构和慈善机构的积极救助应算做什么?应该算阻碍灵魂入天堂么?

耶稣的确认为信才可入天堂,但是耶稣要求的信有实际内容,不是单纯地相信三位一体和神迹就可入天堂。信三位一体的本质是相信耶稣的道来自神,必须以此为人生信条而践行。"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就是这个意思。你给人指路而向其展示地图,告诉他这是正确的道路,那人信了你的话,按着地图走,必然会成功。如果那人目盲,他再笃信你的话又有什么用呢?当信的不是你的话,而是你的地图,那正确的道。如今的某些教会,到底是让人信那句话呢,还是那道?信耶稣必须信他所传的道,而不是信他的神子身份。当代流行的信,有许多是没有内容的信,是只求入天堂的信,是盲人拿着地图走路的信。这样的天堂就是空壳的天堂。

天堂与精神修行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实质的信仰,而不是空壳的天堂。这实质的信是与人的生命生活中的修为紧密相关,互为表里的。实质的信通向实质的永生,空壳的信通向空壳的天堂。不因为生命的损失而叹惋,不为人是否达到了实质的永生而忧虑,反而因为其达到了空壳天堂而敬贺,实在误人毁人。

人信了基督教而遭遇不幸的情况,绝对是令人惋惜哀伤的事情。首先,皈依与死亡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当我们面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事时,必须是对生命的珍惜,而不是对皈依的敬贺,因为宗教是为生命设的,生命不是为宗教设的。生命没有了,灵魂提升的机会消失了,那空壳的天堂还有什么值得赞叹的呢?

如果我们再参考孔子的理念,这天堂理念可能就更清晰了。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意思很明确,人必须首先将今生把握清楚,才可以考虑来世。人不应该为了死后的前途,将自己的今生赌进去。孔子的生死观,鬼神观比较耐人寻味。从实践角度看,这是信仰层面的务实。因为孔子有因材施教的习惯,他认为季路还没有做到事人与知生的境界,所以不让他考虑事鬼神和考虑死后灵魂的事情。这里表现出来的是孔子认定的修行次序。孔子没有直接回答鬼神与来世天堂的问题,也没有否定其存在,而是直接要求门徒将今生做好,将人道修好。未悟透生命,心未入澄明之境,而妄谈天堂来世,只能误入歧途,走火入魔。孔子要求弟子在参悟今生之前不要妄求来世,无疑是明智的。

以相对于至圣孔子又发展了两千五百年的当代知识体系看,我们所能得出的最确实的人生信条可能依然是孔子的这句话。生命是灵魂的真实存在形式,也可能是唯一形式,如果我们追求灵魂与精神的价值,我们必须依托于生命。追求灵魂的价值,追求来世与天堂,必须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人首先要把握好生命,才能寻找到自己的灵魂和天堂。

当代纵欲和虚荣是错误的,他们误以为欲望的感知才是生命。欲望不过是生命的物质形式,满足了生命的基本需求之后,欲望就成了虚幻和对自我灵魂的欺骗。灵魂才是生命的本质。生命必需和虚幻是欲望的两个互斥属性,卑微的生活中欲望的满足大多是生命的必需,生活的奢华导致生命欲望的满足中充斥着虚幻。

静心思考领悟,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在灵魂中,欲望带来的只有烦恼。求天堂求永生求荣耀神,我们如果仔细甄别,就会发现其中有那么多的成分是恐惧死亡和地狱,和贪图享乐与天堂,还有对无上权威的谄媚。我们这样的追求到底是欲望的变种,还是真正的精神追求?我们执着于天堂的追求的时候,恰恰失去了天堂。理解生命参悟灵魂则不同,必然勤勉于今生,不为那空壳的天堂所困扰,时时刻刻都在构筑着圣人所教诲的永生。这既是孔子的理念,也是耶稣的理念,更是佛陀的理念。

现实生活中,人们应该关切的是生命价值,而不是根据某些教条的规定投机钻营,盘算着怎么样能够钻到天堂里去,怎么样能够在天堂里谋个好位置。只有当人忘记天堂的时候,天堂才可能向他打开大门。

精神修行对各宗教的广泛适用

圣人的教诲和宗教的信条正是关乎今生的生命与行为规范和精神修行的。把握了今生,明暸了生命,达到了精神境界,人才真正入了天堂。所谓认罪悔改,也就是超越欲望的束缚,达到精神修行的层次。精神上真正解脱的人,在行为上必然是洁净的。达到那个层次的人无论行为上是否有机会表现出来都没关系了。

灵魂的提升,精神的修行,也许在佛教的信仰语境下才容易理解,你今生的修行层次将决定着你来世来生的果报,生命消失了,你的修行机会被剥夺了,你灵魂提升的空间被截止了,当然你的来生果报会受影响。从对现实生活逻辑的自恰解释能力而言,佛教的这个构架很完美。当然,这种完美也主要是现实表象上的解释能力,生命与灵魂真实的道如何,尚无法断言。

重今生重现实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不必说,在耶稣的理念中同样如此。耶稣对其门徒多提及天堂天父,但他的理念是将今生的作为与天堂的生命相关连,而不是将宣称信仰某某的这一刻与天堂的生命相关连。耶稣在这个问题上的论述很多。"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我相信,每位基督徒对这段话都很熟悉。

远志明牧师在解释因信称义的时候表达了相似的理念,大意是这样:因信称义绝不是结果,其后必须因信行义,其结果是因信成义。行义是伴随人永生的,没有成义终点,只有行义的终点。人不是追求到了某个信仰就得了天堂的门票。

耶稣对修行的强调

下面一段经文是耶稣对修行的另一次强调,因为当今世人讨论较少,此处重点分析一下。

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耶稣,约翰福音

显然,耶稣是在当时犹太文化的语境下说这话,葡萄树已经是一个比喻,真葡萄树又是何指称呢?不易确定的语言学疑案暂且留给专业人士,我们就语义比较确定的部分讨论一下。所谓"不结果子的枝子"和"结果子的枝子"说法是指哪两类人呢?关键的是,"果子"是指什么呢?基督教十分重视传播福音,这果子是否就是如此的意思呢?马太效应是这个意思,而"结果子"味道上不同。窃以为,"结果子"的指称应该更加广泛,是指更根本的符合圣道的良好行为与良好精神境界。

传播福音只是形式上的外在行为,个人的精神境界是内在的。境界到了,思想层次到了,你的言行自然会被别人看在眼里,你身上的福音是自然而然地传播出去的。所以,耶稣极端重视门徒在精神境界上的修为,而绝不是只宣称信了耶稣就万事大吉,就待死后入天堂了。是否入天堂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甚至与亲人也没啥关系。耶稣要求门徒结果子,宣称信了耶稣的却没有结果子的肯定很多,就如耶稣所称的"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耶稣要剪去。这些门徒是属耶稣的,必然是宣称信主的了,耶稣却因为他们不结果子而要将他们剪去。我的问题是,这些人能否得入天堂呢?请思考。

愚以为,耶稣的"结果子"之谓是指着人的精神境界说的,这里没有涉及行为,虽然耶稣很重视行为。单要求精神境界而不理会行为会否有疏漏呢?是否有某种人在行为上自私放纵,而在精神却十分高尚呢?这个假设不存在。人的真精神对人的行为有着绝对的决定作用,任何两面人都是精神被欲望驱使的低境界。更确切地讲,精神不能用高尚和低俗来划分,只能用明白开悟和糊涂痴迷来标定。人到达澄明境界,你再让他纵欲或者追求虚名,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可以肯定耶稣在这里所指是精神境界。

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否是在宣称信主的那一刻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而导致其前途瞬间从地狱提升到天堂呢?精神的瞬间开悟而到达新生的确存在,但却不是在你口头上宣称信与不信的那一刻。如果说那是你内心里接受耶稣为主的那一刻也许可能,但是,人对某个宗教纲领的接受与其精神境界的水平却是两码事。接受某个宗教,实际意义上是给你的精神境界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和环境,而不是你这精神境界本身。耶稣强调的是精神境界,而我们教会在天堂问题上所表达的理念却是一信到天堂。这显然有问题。耶稣在精神境界方面的要求,可能有一点比佛教明确,就是精神修行的同时,必须将你的精神显示在行为上,"好让在天上的父看见。"这一点可能是佛教和儒教需要借鉴的。

人的精神境界不同,别如霄壤,却同在某个宗教之下,而且精神的修行是人终其一生都难以到达终点的事情,到底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才能达到入天堂那个门槛呢?这可能没有答案,人应该执着于精神的修行,而不应执着于入天堂。也许,当你执着于精神修行的时刻,你已经在天堂里面了。

精神的修行和入天堂之间的关系,在基督教的教义下不太容易厘清,因为你无法确定修行到什么层次才得入天堂。耶稣再神圣,也无法在三年之内将天地正道完全表述出来,更何况"道可道,非常道"呢?也许修行只能是佛教教义中的概念,因为你修行的境界直接对应了你所将获得的果报,逻辑上没有自相矛盾。基督教神学很难引入精神修行这个概念,因为信就得入天堂,婴儿都可以由其父母作主皈依基督,根本就无从谈起信什么,口头上的信字都没有,遑论他内心里如何信主了。这样就稀里糊涂得入天堂,哪里有什么精神修行?

将信基督当作精神修行的开始,在逻辑上讲得通;将信基督作为入天堂的充要条件,必然要出现自相矛盾。显然,这不是耶稣和自己打架,而是后世错误理解了耶稣所启示的天堂,偏离了夫子的正道。得入天堂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本文只能悬置待解。但是可以肯定:信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修行成果,只是修行的开始。天堂只是灵魂得以归依的居所。中国传统社会各家族有不同的宗祠供奉,人死后入宗祠,不落得孤魂野鬼,而各独立的供奉又必须归依到传统的儒道正宗理念,属于一种有结构的皈依体系。基督教是个人直接面对上帝,是一种直接的皈依体系。孰优孰劣,没有绝对的标准,结构皈依看似费了周折,然而宗亲间互相欺诈要远比陌生人间的互相欺诈轻微得多。对于普通民众,这种结构是更近于神了。但是,当你有一个更超越的理念追求的时候,结构的确会形成障碍。最近千年以来的中国与西方历史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中国社会相对稳定,民众生活幸福;西方社会相对激进残酷,追求神与道的哲学家思想家辈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玄野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WM士官' 的评论 :
谢谢仁兄留言。我再补充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马太福音中有一段话,说得更加明确,与本文所引用约翰福音那段话的意思大致一样。先看一下:
Mat 7:21 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阿、主阿,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么。我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这意思很明显,"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宣称信耶稣的人都遵行天父旨意了吗?显然耶稣并没有这么信任自己的门徒,他明白人性是什么。这话用在当代就十分明白了,就是基督徒们,尤其是那些天天都在琢磨着如何进天堂的人,而不是想着如何遵行天父旨意的人,断然是进不了天堂的。人,只有忘记了天堂的时候,才有可能入得天堂。
所以,人生于世,你宣称信什么没有那么关键,关键是你按什么行事,你是否在遵行上帝的质疑,你的眼睛是否足够明亮,是否按照圣人给的路线图在走路,而不是闭上眼睛做盲人,张开嘴巴说大话,自己如何如何属灵,如何如何笃信,却根本看不见当走的路。
耶稣在马可福音中还有另一段话,本人才疏学浅,姑且录在下面,以待饱学足信之士解读。
Mak 9:38 约翰对耶稣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跟从我们。
Mak 9:39 耶稣说,不要禁止他。因为没有人奉我名行异能,反倒轻易毁谤我。
Mak 9:40 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
Mak 9:41 凡因你们是属基督,给你们一杯水喝的,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不能不得赏赐。
WM士官 回复 悄悄话 拘泥于教条而脱离原来的本质,真是万变不离其宗啊,谢谢玄野的指导。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