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生于公元前507年,比老师孔子小44岁,比同学子游大1岁,与同学子游一样,精通西周的文献典籍,是孔子学生中“文学”方面的高才生。
子夏从小就很聪明,也很顽皮,自从到老师孔子那里上学后,就改掉了小时候顽皮的习性,专心致志地研究起学问来。学问学问,他一方面深入地钻研学习;另一方面,他又经常向老师请教提问。一次,他请教老师:“老师,‘婉丽倩美的笑容呀,妩媚动人;黑白分明的眼睛呀,流转传神;纯净洁白的丝帛呀,文采绚美。’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呀?”孔子告诉他:“这说的就是:先有白底子,然后才可以绘画。”子夏听后,若有所悟地进一步问道:“老师,那么,‘礼’也就在‘仁’后啰?”孔子赞叹道:“启发我的,是你阿商啊!现在我可以跟你谈论《诗经》了。”
子夏在学校里学习很用功,学习成绩也很好,但放学回到家里,就会耍些小脾气,有时候还给父母脸色看。虽然子夏回家后也经常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活,有好吃的也让给父母亲先吃,但孔子觉得子夏给父母没好脸色的毛病必须改正,不然会影响他品德修养的提高。于是,趁一次子夏问怎样才能做到“孝”时,孔子告诉他:“长期地、一贯地在父母面前做到和颜悦色,是很难的。有事情,作为晚辈的,替长辈效劳服务;有好吃的,让长辈先吃。难道这就是‘孝’了么?”子夏听老师说完,惭愧地低下了头,跟老师说:“老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孔子微笑着看看子夏,满意地、轻轻地点点头。
时光荏苒,很快,子夏要毕业了。离开学校那天,子夏拿着毕业留言簿首先请老师给自己题个字,留个言,做个纪念。孔子针对子夏“谨密有余,而宏大不足”(钱穆语)的缺点,题写了“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勉励子夏做一个君子型的儒者,不要做一个小人型的儒者。子夏拿着老师的题词,高高兴兴地告别了老师,告别了母校。
毕业后,子夏被推举担任莒父的行政长官,在去上任之前,子夏再一次来到学校与老师告别,并顺便再一次请教老师:“老师,从政得注意些什么呀?”孔子拍拍子夏的肩膀,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不要着急,不要图快,不要顾惜小的利益。着急,图快,反而会达不到目的;顾惜小利,便办不成大事情。所谓‘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啊。”子夏带着老师的谆谆告诫拜别了老师,到莒父上任去了。
在莒父干了一段时间的行政长官后,虽然工作干得很出色,老百姓也很拥护,但子夏觉得官场太龌龊了,不如教书的好。于是,子夏辞掉了行政官职,到西河一带,也就是今陕西中部黄河西岸韩城、大荔等地收徒教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