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孔子属于被批判对象。可是他的“男女授受不亲”格言却被严格地执行着。1975年到1983年期间,我们厂设计科就我一个女性。当时有条莫名奇妙的出差纪律:不准一男一女出差,因此我损失了多次游山玩水的机会,那个年代,是没有旅游这个概念和财力的。
第一个设计项目和一位男同事合作,由于这条规定,我不能和他一起出差。第二个项目与设计院合作,他们有三个男生,于是我生平第一次出差,而且是海湾城市大连。四月天气还有些冷,星期天去老虎滩光脚丫,嗤着、叫着玩水,此份浪漫使我对大连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980年初,工业过程控制仪表行业不景气,局里派出几大队人马向西、向北、向南做市场调研。科长可怜我平时被那“一男一女”纪律限制,这次让我参加鲁、皖、鄂对工控仪表需求的调研。我们走遍了三省所有煤矿、钢铁厂、电厂。回来科长要出差报告,我愣住了,自己只记得武汉大桥的雄伟,青岛海滩的浩瀚,合肥包公庙的威严,哦,还有爬泰山的劳累,根本没有在产品需求品种花心思。说实话也说一句大话,自己属于大器晚成的那种,二十多岁靠运气进了产品设计科,综合观察能力到四十岁才培养出少许。绞尽脑汁弄了一篇报告去交差,结果还通过了。
到了1987年,国门初开,我被公派到美国芝加哥一个小公司培训。外事纪律对“授受不亲”更严,竟然一女多男的出国也不允许,换言之,团队中不允许一个女性,一定要两个。这一条,厂领导很快地解决了,从装配车间找了个根正苗红的女工参加我们的技术引进小组。
出发前去一个市级机构接受外事培训,又听到了一条关于“男女授受不亲”的细则:不准一个出国人员与另一个的外国异性合影。这一条纪律,我们事后进行了热烈讨论最终深刻理会:一中一外的一男一女不允许合影;一女(中)两男(外)或者一男(中)两女(外)合影也不妥;同性的一中一外可以,两中同性一外国异性(东风压倒西风呗)更没事。默默背熟,觉得没什么难做到的。
到了那家公司,气氛甚是轻松,我的心情每天充满愉悦;同性异性老外一上班就会赞我:Wow, you look pretty today!或者:You are a nice girl!那时不知道是礼节招呼(外事纪律中没有这一条:不要相信老外的称赞),还以为自己真的很pretty 真的很nice呢,于是整日喜滋滋笑盈盈的,和我们同事们严肃的表情成反比。既然老外乐意与我讲话,领队也愿意通过我去向他们提一些小要求,比如周末安排活动,午餐的份量和口味等等。
培训结束,那家公司总裁请客到一家Club 吃饭。饭后,总裁把相机交给他的助手,然后把手搭在我的肩膀,要和我合影。我傻住了,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千万不能破坏外事纪律呀……
就在我无助的目光投向领队时,领队一个眼色,说时迟那时快,我方另一男同志立即应声:“加上我吧!”随即一个箭步站到了我的另一边,于是闪光灯咔嚓一下,是三个人的合影,不是“一中一外”,也不是“一男一女”。
回到我们暂住的公寓,全体人员津津有味地回想那个惊险场面,由衷地高兴和自豪:我们坚持到最后一天,没有破坏“男女授受不亲”的外事纪律的执行!
*********************
点下我的画廊~真有趣!
你也好厉害哦
上海领导那时或者一直是最遵守纪律的,如果是上海派出去的,肯定有外事教育。其他城市就不知道了。
===
值得骄傲,值得回忆!
我自己的规律性是:"柳下惠坐怀不乱." 好像都做到了!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