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by 曉亞 字緣字語的世界 May 13, 2009 07:13 PM from World Journal
十幾年前中國大陸一位小學老師針對畢業學生進行多年的追蹤調查,提出了所謂《第十名現象》,他發現那些原本在校成績中等的學生在事業上成就遠遠超過預期、令人刮目相看,反而是名列前矛的模範生出了校門後逐漸遜色,表現平庸,失去昔日耀眼的光芒。
這個成績普通日後卻迎頭趕上出人頭地的現象,無疑讓父母開始懷疑、自省“第一名”是未來成功的保證嗎?
許多人堅信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強迫孩子學習各種才藝、進補習班,努力擊敗同儕奪得優秀名次,認為好成績、好學校便是往後人生平步登雲的保障,但是由於學習過程中受到過多的關注與壓力,這些資優生反而喪失了發展其它潛能的機會,而且因為習慣了活在掌聲及他人的評價眼光中,日後一但遇到挫折其復元及應對能力遠遠不如成績中段的孩子。父母過度強調分數的重要性可能適得其反,養出了只會讀書卻不知變通、學習自主性低落的書呆子。
過去數年來,我觀察了周遭許多朋友、同學,同樣也印證了這個「第十名狀元」的現象。那些個本來在校毫不起眼的醜小鴨,如今蛻化成了名校教授的美天鵝;原來學業成績頂呱呱的高材生,卻漸漸淹沒在茫茫人海中,提早結束了人生的輝煌時期。
一個成功的人生,需要的是堅持的耐力、良好的人際關係、處理挫折失敗的能力,以及對生命的熱情與創造力,學業成績只佔了很小一部分。IQ(智商)與EQ(情緒商數)比較起來,後者是重要太多了,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如果擁有高EQ,能妥善哂觅Y源,成功的機會還是很高;反之,聰明絕頂之輩如果欠缺情緒管理能力,無法激發潛能,不能延續在校的學習動力,將來也很難有偉大成就。
耶魯大學心理學大師羅伯‧史登保提出「智慧三元論」,認為智商的評估應該包括分析能力、實務能力及創造能力三種。平常在校成績僅僅能反映出分析能力,而不能測量出實務及創造力,這兩者對於孩子出社會後如何在瞬息萬變、爾虞我詐的環境中是否能取得先機奪得最後勝利佔有關鍵地位。
我們應該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一味要求數字上的滿足,一百分與八十分雖然差距二十分,然把眼光放遠到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遠之後,這些差異根本微不足道,我們要孩子贏在未來,而非贏在當下。事實上,人生的競賽是從學校畢業出了社會之後才開始,一切的考試、分數、名次…都將在那個時點歸零,變成毫無意義。父母們不要小孩輸在起跑點上,卻忽略了誰能堅持到最後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從小爸媽不曾在功課上給予任何標準與壓力,讓我能愉快的度過童年時光,並且養成了自動自發讀書的好習慣,我很感激父母如此的「放任政策」,也更堅信學業成績只是人生成功的一小部分因素,絕非全部。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續航力、發掘潛能進而發揮才能與志趣,才是父母的首要目標。前陣子看到一則新聞,報導台灣小學學童奪得世界蛋糕大賽冠軍的消息,當所有同學忙著進出各種鋼琴、心算、舞蹈才藝班,兩位姐弟卻整天在廚房揉麵粉烤糕點,做著做著竟然就做到了全世界的頂尖,不得不讓人佩服他們的父母遠大的眼光及敢放手順應孩子興趣的勇氣與信心,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樣子的。
家裏兩位小兄弟年紀尚幼,還看不出將來的性向與發展,但時刻警惕自己,別讓眼前一關又一關小小的試驗與競爭,遮蔽住將目標放在遠方的宏觀視野,掉入現代父母渴望子女成龍成鳳的集體焦慮中。像《商業週刊》所引述前教育部長黃榮村的話:「他還在學習,你要他贏什麼?我們要讓他去贏未來!」
讓孩子贏在未來,掌握自己的人生,為個人生命負責。我們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短暫學習生涯過關斬將如曇花一現的成功滋味,而是能為自己驕傲、喝采延續終身的滿足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