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继续抛点有争议的话题。那就是美国的终结。
美国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新型帝国,第一次由意识形态而不是民族主体形成的帝国,当然也有民族主体的成分,欧洲新教徒,苏联则是第二个意识形态帝国,但是它已经解体了,并且已经裂解成十几个新的民族国家。
人类历史上多数强盛的帝国,大概都要经历同样的命运,征服,强盛,吸纳更多的少数族裔,然后衰落,裂解成无数新的民族国家,几乎无一例外。
中国的唐朝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王朝强盛时,有足够的自信,开放包容,然后无数的少数民族主动或被动的加入进来,王朝衰落,各个民族各自回归民族本体,建立民族国家。
在唐王朝的废墟上,西北出现了党项人的西夏,契丹人的辽,女真人的金。正是这些少数民族的存在,导致了宋朝的极弱不振,也可以说,唐朝是汉文化强盛的顶峰,也是华夏文化走向衰落的开始。
苏联我们已经说过了,此前还有蒙古帝国,阿拉伯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等,结局全部一样。
美国呢?呵呵,很多美籍华人无疑有种身份优越感,当然很多人很优秀。美国会是人类历史的一个例外吗? 个人认为,历史没有例外,而且美国的问题似乎更严重。 宗教问题,种族问题,这些问题,随着人口构成的变化,只会更加严重。
华裔倒是不必多心,在美国只是小不点。 早期的欧洲新教徒,价值观比较趋同,而且比较勤劳,但是,今天的美国,传统意义上白人的比例已经大幅下降,非洲裔,墨西哥裔人口大量增加,同时增加的还有穆斯林人口。
当然美国民族族裔都很优秀,但总体而言,非洲裔,墨西哥裔人口增加快,生育率高,但同时教育程度,或者说,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这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生产效率,社会福利,族际冲突。。。。。等等,有些东西,大概不需要说的太直白。
美国的命运也是笃定的,川普主义反应的就是美国白人的一种潜在焦虑。我的结论是,中国也许威胁美国的霸权,但是美国最终恐怕会被自己裂解,而且可能是美国白人最终更愿意这样干:不带别人玩了。像俄罗斯人一样,但是美国面临的内部问题只会更复杂。
黑白绿墨黄,糅杂在一起,终有分的一天,意识形态这玩意,是最不靠谱的东西。美国保持强盛也罢,衰落也罢,内部的人口趋势是改变不了的。而人口才是政治最后,最终的决定力量。
像以前的南北内战不可能出现,美国如今如同癌细胞扩散到全身,没地方用药了!
知道这样的形式,中国就该耐心地等待机会自动到来,可中国这时候偏偏伸出来个猪头让人剁
美国也很可能像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那样,200-300年一次更替。
美国现在的政治体制已经越来越陷入僵局,基本上无法做成任何事情,但政治体制的设计基本上不允许有任何大的改动。因此,只有出现一次大的革命性的运动或动乱才能淘汰旧的体制,创造出新的体制。
这个大的运动或动乱可能是内战,分裂,族群闹事等。美国的问题已经严重到不可调和,不同党派连一起坐下谈谈的可能性也没有了,更不用说一起解决问题。
美国智库的设想是引起一次外部混乱,先让其他国家互相厮杀以来,然后由美国出面收拾残局,就像一战和二战那样。最佳的对象是俄罗斯和欧洲国家,或中国和亚洲国家。但俄罗斯和中国不会那么容易上当的。搞不好等不到外乱,美国自己先撑不住先乱了起来。
问题是美国不像中国有一个核心文化和族裔,美国一旦乱了起来,可能就会像欧洲那样分成几个小国,这样帝国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德国,日本,苏联,毛共。
但好像都是自己先垮掉。
哈哈。
地中海文明到了罗马时代,最大的不同是发明了citizenship的概念,罗马是征服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身具有掠夺型经济的特点,是历史上一切奴隶制包括殖民主义经济特点。
但罗马的公民的概念的发明,让一切被征服的地区的人具有罗马人同样的权利,只要你纳税(这个概念在罗马后期甚至让被征服的希腊人都可以在罗马欺负罗马人)。这种模式等于不破坏当地的经济方式和社会模式,客观上是生产型经济的概念。比如罗马人在征服英国的过程中镇压了当地九个部落发起的博迪卡起义,杀死了二十万人。但之后的统治过程中依靠的是传授耕种技术,修建水渠,提高健康习惯等方法帮助了凯尔特人发展经济,这些人具有罗马公民身份。
如今历史学家认为公民身份的概念是西罗马之所以强大和发展迅速的原因,吸收和适应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特点,客观上削弱了奴隶制。
而这个概念在美国文化中是不存在的,美国第一,美国例外,这些概念都是与之相反的。美国目前是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掠夺型经济模式的大国。尽管征服不再是物理征服,而是经济征服,但被征服者是没有美国人和社会同样的权利的,尤其是经济权利(比如美国的割羊毛模式)。
因此美国文化导致的这种经济现象实质上没有超出奴隶制或者殖民主义的范畴,是无法长期维持的,美国帝国到现在也不过就是几十年,两代人而已。
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正好与最近的关于the great replacement的议题相吻合,聊点好了。
几天前PBS发表了一个对芝加哥大学program of security and threat主持教授的采访,他是研究过东欧颜色革命的,不过这次是研究美国1月6号冲击国会的暴动。
如果不熟悉芝加哥大学的智库作用,就应该了解一些。芝加哥大学有几个智库性质的研究计划,历史上一直是影响美国政治的重要力量,比如经济上的芝加哥学派,对美国经济政策影响极大。最近的关于中美新冷战的概念,也是出自他们,认为美国必须使用战争方式阻止中国崛起。只不过提出的方法不那么实际,这个John什么的,提出的方法是争取让中国与澳大利亚或者台湾开战。他的观点是美国绝对不能参与战争,但应该帮助形成一个中国的阿富汗战争,也就是代理人战争。准确讲,美国应该推动台湾或者澳大利亚发起与中国的战争(问题是台湾只有十八万军队,其中常备的只有8万,澳大利亚也是类似,8万军队,与中国大陆是非常不对称的)。
这个大学的这些智库计划有一个特点,就是尽可能从经济角度和客观数据解释事情,尽可能不带有意识形态因素,因此其观点的特点是对事情的分析和认识是非常犀利和有意义,但提出的方法未必有意义,这是世界观的局限性导致的。这种概念很像历史上英国的贵族体系智囊的模式。
但关于冲击国会的研究结果是很开眼的,也是出乎意料,值得任何美国人知道。
他们调查了420个被捕的人(真正被捕的是几乎八百人),主要是统计这些人的年龄,工作性质,人种,性别,政治取向,等等可客观衡量的标准,结论是,
90%是白人,80%是男性,政治取向全部是川普的支持者。
但有一些特点是出乎人们意料的。第一就是右翼准军事组织,骄傲男孩或者誓言坚守者的成分并不高,这与人们过去的猜测不同。
第二是其中失业的人只有7%,与当时美国社会失业率一样。也就是这些人并不是因为经济因素而暴动,这意味传统的政府提供工作机会来缓和社会矛盾的方式会没有意义。
反而这些人中有类似CEO,律师,和会计这种职业人员,再有就是大量的个体户性质的小业主,收入上属于中产下层。
第三就是有一半的人是来自蓝区,比如旧金山,休斯顿,纽约市,芝加哥等民主党选区,而不是人们想象的来自红区。
但有一个特点是所有人共同的,就是参加这次暴动的动机,这次事件的drive。
是所谓的the fear of the great replacement。
就是对白人权利被黑人和拉丁裔占有的恐惧。其实美国至今也还是白人占有主要人口和选票力量,但已经出现这种恐惧是因为少数族裔经济水平的上升,和社会权利的平等导致的。
也就是白人认为他们的特权不再是特权了,而是少数族裔也可以拥有,自己被replace了。
这就能解释参与的人的成分特点,个体户小业主是跨国大公司为主导的经济环境下的牺牲品。什么CEO,律师,会计等哪怕是专业人员,但本质上也是具有个体户的特点,在大公司经济环境下需求量会降低。
最后的结论是美国已经具备了发生内战的环境特点,只等合适的触发点,而最大可能性的触发点就是选举,今年的中期选举或者2024年的大选。
另一个特点就是这些人中有三分之一是有服役历史,这也表示现役军人中也会有类似的比例。一个国家的军队有三分之一的军人持有不赞同政府的思想,那是什么概念?
内战就是这样炼成的。
这个采访并没有提出解决的方法,仅仅是给出数据和分析,有兴趣的人可以去PBS频道自己找,不过就是几天前的事情。
也就是美国社会的分裂的特点是富裕阶层更加偏向民主党,而全球化经济让美国中产下层人数大量增加,有50%的家庭的收入达不到纳税水平,这些都是中产下层或者贫困阶层,偏向共和党,把社会矛盾责任推到少数族裔头上,那么就不难推测种族因素导致的社会冲突就会发生,而且政府(也就是共和党政府)甚至可能利用。
而同一个研究表明美国有4%的人不在乎使用暴力方式解决社会问题,这一千多万人属于active的社会动乱者,比如参与国会暴乱的人属于这些人。而接受他们行为和同情他们的美国人当然更多,如果这些人发起内战,美国社会会有很大比例支持他们。
那么就是内战什么时候爆发的问题,而不是会不会爆发的问题。
昨天美国退休军队将领发出新的警告,认为下一次国会暴乱会成功,而今年马上就是1月6号一周年纪念,11月份有中期选举,如果共和党没赢,会发生什么是值得警惕的。今年还包括联储局升息,不止一次,最大可能导致股市崩溃,进入大型紧急危机,更不用提疫情失控的可能性。这些都是trigger。
美国已经过了自己的顶峰阶段(在2000年前后),而且永远过去了,开始了衰落的过程,美国未来十年的前景并不乐观。
噢,这次内战不会是历史上的内战的形式,毕竟如今的军事水平不是任何几个州就有能力与联邦匹敌的。
而是以政治暗杀,和爆炸为主要形式的内战,类似上个世纪北爱尔兰。对社会的破坏力是一样的。
美国是地中海文明的延伸。穆斯林是地中海文明的另一大分支。美国和古罗马帝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美国文化是恐惧文化,这是把自由看作高于一切的原因,但这种强调自由的理念与人类社会出现的原因是相悖的,毕竟人类组成社会是以失去某些自由作为代价的,所以这种自由作为文化core的社会也就无法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