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也是一种力量 – 女儿篇 (四)
我想帮她,不知从何下手,我内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但表面上,总是装作轻描淡写, 漫不经心,好像是无意间想到才问女儿似的,
”今天过得好吗? 喜欢学校吗? 有和小朋友玩吗? 同学叫什么名字呀? … …“
女儿的回答永远只有一个字,”嗯.”
”老师有讲故事吗? ”
”有, 25头牛的故事. 好感人.”
”你不是没有心吗?”我默默地哀叹.
我有送女儿上幼稚园和阿姨家的惨痛教训, 我不敢逼迫她, 我深深地明白, 女儿对她想要的万分执著,不想要的冰点儿的漠视 和抵死地不从, 女儿对交朋友和大家一起玩儿,既没有兴趣,更没有渴望, 她不反感上学不是因为有小朋友可以玩,而是有书有老师有故事.
天下的父母都觉得自己的孩子很完美,黄鼠狼还觉得自己的孩子香呢, 学习理智地接受和正视孩子的个性化差异需要很多的自省和智慧, 信任孩子的潜力、潜能,承认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 要学会反思、学会等待, 学会陪伴, 更要学会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和用心灵感知孩子心底的渴望, 尊重孩子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我开始更用心地观察和了解女儿周围的孩子们, 我悲哀的发现在美国的华人有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中国原罪, 地球人都知道:作为总统候选人, 为了取悦美国选民,一定要有更强硬的对华政策。克林顿斥责老布什的对华政策为“娇纵独裁者”;接着,老布什的儿子几乎一模一样地指责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奥巴马在他的第一次竞选中把小布什对华政策比作“一块肉饼”。罗姆尼把奥巴马说成“几乎是到北京要饭的”。
孩子们在美国大环境和主流媒体地洗脑下, 虽然天真可爱,但是与成人相比,也更直接,不像大人会虚伪地掩饰真实想法,所以面对在美国有原罪的华人后裔, 有的会表现出嫌弃厌恶疏离恐惧, 中国父母期盼我们的孩子尽早融入主流的想法有点儿热脸贴别人冷屁股的滑稽, 再加上自然属性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是生性的舒适快乐, 其乐融融;而超越群类、有的时候则是生存抑或工作, 没有选择的选择. 基本上来说, 华人的孩子多和同宗同族一起玩, 而其他, 也大抵相若. 这种现象到初,高中更加明显, 一进饭厅, 泾渭分明,三六九等,一目了然.
在小学,没有人在意你是否会弹钢琴,会不会滑冰,体操好不好,小提琴有多棒,数学超前好几级以上, 只要钢琴分得清黑白键, 穿上冰鞋不会摔跤,两腿叉开,一前一后, 就是体操, 左手把小提琴架在脖子上, 右手掐住弓子, 加减乘除拎得一半清,父母就会激动地眼圈发红, 鼓掌鼓到手断.
孩子长大以后, 才发现社交和交友, 受不受欢迎, 受欢迎的程度,不仅仅是一种可培养的技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实力才是硬道理. 小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其他恐怕就是神马和浮云了.
教育如果让我的孩子失去自由,压抑天性,那么这种教育有什么意义?我不再因为女儿的孤僻而惶恐, 心里完全释然, 我坚定相信女儿内在的力量, 她有对友谊的渴望, 只是她还没有准备好开放给小家以外的人, 我就此彻底放手, 无为才能无不为,不再旁敲侧击, 鬼鬼祟祟, 试图发现点儿什么, 这种习惯一直到现在, 女儿不说, 我绝对不主动问, 完全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