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上海,住房自有率已经高达80%以上 (转帖)

(2009-04-28 08:08:13) 下一个
上海模式

  基于上海在中国城市发展中所处的极端重要地位,回顾历史,中国及上海领导人对上海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思考和路径选择。

  上世纪80年代初,围绕上海城市发展方向从政府到学术界曾有一场争论,江泽民在80年代中期任上海市长后,基本效法陈丕显的主张以闵行为上海发展重点。但是,当时中央领导人经过缜密思考和调查提出,上海应在杭州湾建立新城。当时,于光远依据1980年可比价格,初步测算了上海新城的总投资约需150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另外一种意见:就是向东(即浦东)发展,但当时此点并未被中央领导人接受。原因很多,最主要的是浦东并不具备理想的港口条件,而宁波北仑港则更具有成为东方大港的天然条件,因此上海并没有被定位为国际航运中心。直到1989年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开发浦东一派的意见占上风。在邓小平的亲自拍板下,以1990年4月18日李鹏在上海正式宣布开发浦东为标志,上海的城市发展道路发生了根本性逆转。

  自此,中国城市发展之“上海模式”,便应运而生。

  异地拆建

  自从上海定位发展浦东之后,仔细琢磨这些年上海发展历程,却惊讶的发现,事实远非如此,由此形成的上海模式,迄今依然在祸害其他全国很多城市。

  首先,声东击西,以浦东开发之名行浦西旧城区改造之实。

  尽管自90年代后,开发浦东已经成为国策,但是,上海历届政府实际上以浦东开发之名行浦西旧城区改造之实。据不完全统计,18年中浦东开发总投资6000亿元人民币,其中大部分并非来源于上海本地资金,而是中央财政及各部委的拨款投资,各省市政府投资以及境外资本注入,上海政府实际投资不足五分之一。

  但是,相比之下,上海这18年来在浦西总投资额却高达3万亿元,投资额是浦东开发投资额的数十倍。由此可见,上海的开发是醉翁之意不在浦东而在于浦西。究其原因,主要是上海领导干部的浦西情结,对当年老上海十里洋场念念不忘的旧梦。

  因此,截止到目前为止,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依然在浦西。

  其次,城市发展为拆迁方式的错误选择付出了巨大代价。

  城市发展有几种方式,最经济合理的当属打造新城;其次是存量拆建,即原拆原建;再就是异地拆建,这也是代价最大的一种方式。

  浦西是老城区,若要开发自然涉及到拆旧建新,拆旧建新首先带来的就是拆迁问题。

  上海模式中的拆迁解决方式并非原迁原搬,而是异地拆建,即将市中心居民迁至内环甚或中环外环以外的城市边缘地区,运用级差地租理论,在原址建设高档写字楼或公寓来实现土地开发的巨大收益。

  80年代,拆迁本意(以上海为例)是拆除生活设施严重不健全的、不适宜居民居住的危旧房屋,是根本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的一种手段。但从90年代起,拆迁的作用出现了异化,其目标转向谋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甚至连一些有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历史性建筑也纷纷被拆除。

  不仅如此,将拆迁房产权私有化后遗症无穷。

  自50年代以后,我们国家已基本消灭了住房私有化,即所有房屋都由国家持有产权,以出租的形式给城市居民使用。从90年代上半叶起,伴随着住宅商品化私有化的浪潮,上海市政府有计划地将大批符合规定的租给居民的公房产权私有化了,其转换形式是原居住者以相当低廉的价格向政府买下了房屋。却不知,这一公房私有,在上海一是形成一个巨大的食利阶层,并且为今天的拆迁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拆迁房屋原本是政府出租的房屋,政府只需要在异地建造相应的房屋继续供其租用即可,如考虑到地段级差等因素,至多在新租房屋的建筑面积、配套设施及房屋租金等方面给予拆迁户优惠政策。

  但是,在确定所有拆迁房都是私有产权房的前提下,情况就大不相同。为了拆迁,政府必须以货币或实物形式为被拆迁户提供新的产权房。由此,拆迁成本呈几何级数陡升,这就为房地产价格火箭般上窜埋下巨大隐患。同时,因拆迁当中所存在的房屋评估等诸多问题所引发的冲突也越演愈烈,这使拆迁成为上海年至全国城市发展的亚政治(大规模拆迁导致政群关系急剧恶化)。

  与此同时,也成为全国房价居高不下、国家房地产价格调控政策屡屡失效的原因。

  结束模式?

  可悲的是,90年代以来,这种拆旧建新的上海模式正在被全国各地大中甚至小城市所效仿。如今,随意走进任何一个小县城都到处可见大拆大建的工地和吊车。即使发展有新城,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常常见到很多新城成为“鬼城”。在上海,浦东的完全成熟,也是在最近两三年。

  可是,却为什么这么多城市都在学上海模式?首先,上海模式容易批。国家政策支持建新区,所以报建新城,报项目,国家迅速批准后就可以马上得到财政拨款。其次,这一模式,很容易推高房价,让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增加收入。

  伴随着上海模式流行全国的则是:拆迁矛盾全国化,恶性事件不绝于耳;城市发展费用剧增。无怪乎外国友人来到中国后惊呼,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拆迁之最。

  上海模式严重后果并不止于这些。考量上海经济构成,传统制造业已基本被掏空,当年的400万产业工人早已不复存在。上海市政府已明确,所谓的现代服务业已作为上海人就业的主要领域。可是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上海的服务行业中,有多少是上海人呢?在上海的三万家餐饮企业中,90%以上从业人员并非上海人。大批无业的上海人在工作日热衷于麻将和跳舞。他们的日常收入并不高,却拥有几套产权住房,这些产权住房大部分来源于拆迁。他们每月依靠房租生活,成为列宁当年所形容的寄生型剪息票阶层,这极大地败坏了上海的社会风气。如此下去,这个城市持续发展竞争力将会怎样?

  在上海,住房自有率已经高达80%以上,远远高于西方国家50%的平均水平,上海房价狂飙让上海市民集体发了财。可怜的,是那些尚未被动迁或急待动迁的棚户区居民。他们的拆迁防线也许将转变为租用廉租房,真是“拆不逢时”啊!部分人财富增长是其它人缺乏基本生活条件为代价,这是多么可悲?

  上海城市发展模式,也曾经取得辉煌成绩,但是,如今上海城市发展,却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举步维艰,品尝着上海模式的苦酒。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