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801)
2007 (436)
2013 (1)
中秋月圆品词怀古
夜光何德
死则又育
厥利维何
而顾菟在腹
昔屈原从中闾大夫再升左徒之职,辅佐楚怀王,并受怀王重用,令其“造为宪令”,主管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但怀王昏庸无能,听信奸侫之言,将屈原贬谪下朝。屈原后泊汩罗江而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至后得意门生宋玉也投奔朝迁离他而去。屈原于忧国忧民之时,把满腔愤慲倾泄在他的《天问》之中。
短短的十七个字,把屈原一生的奋斗与追求最终化为泡影的感慨浓缩其中,读之使人沧然发愦。可以想像,当屈原面对苍天上冷冷挂着的一轮残月时,胸中必是波澜翻滚,感慨万千。月亮可以缺而复圆,圆而复缺,反复循环,周而复始,而自己也如同月亮一般,在人生的道路上起伏跌宕,空怀济世之才,终是报国无望。月亮缺了还可以再圆,而自己从政治斗争的颠峰上跌落下来,不会再有展现雄才大略的机会。是自己无德无能吗?不是!如果自己能够像月亮那样死而又育,将自己的所有贡献给楚国的父老乡亲,那该是一件多少快意的事?可惜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诗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诘问:月亮有何德行,居然能够死而又育?你那隐约可见的暗影,可是玉兔在你的腹中藏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自少年时便狂放不羁,于花丛之中独饮斟酌而无人伴酒,于是突生奇想,遂邀月、影为伴,共成三者对饮。我歌我舞,月影相随,尽情欢乐,让孤独寂寞的心灵暂时得到安慰。而诗人醉后,月隐云中,影藏花间,诗人于酒醉中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便不会感觉到孤独了。何时才能再共饮美酒,同乐同醉?正如云汉相隔,却是遥遥无期了。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日近黄昏,诗人偕好友沿青山碧水而下,并山月归途相伴。友人家居翠竹幽径之间,明月当空,岫谷生烟,此情此景,何其美哉。但是最令诗人欢欣的,是不仅有美酒可饮,而且还有好友相期,不必再约明月邀身影为伴了。在纯美之极的大自然之中赏月饮酒,人与自然完满的结合,惟见良辰美景,与友人一醉方休,便可忘却许多尘俗烦事。
李白自学成出蜀之后,一生艰难,仕途不顺。先奉诏进长安,却被以“倡优蓄之”,满腹才华,尽没于歌宴。后又受小人排挤,进而被贬放还,短短两年之间,志业无举。再其后,李白满怀希望地投入了永王麾下,但随着永王兵败陷狱,李白又被流放到夜郎,空有治国之志,却无处可施,最后客死他乡。“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诗中多寄忧思于明月,作酒放歌,以泄满腹牢骚。
如果要说古今诗人咏月之词,犹当以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达到极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此句与李白“举杯邀明月”有异曲同工之妙,又与屈原《天问》不谋而合。李白和苏轼皆与酒为伴,不知屈原大夫问天时是否也执杯把盏,将酒洒向苍天。苏轼此词开首四句,一气呵成,问月问天问人问己,起势便已奇妙超逸。诗人本想超脱红尘,乘风直上九天,却又处于犹豫之中,因为诗人已经感受到尘世间的人情冷暖,入仕多年,亲人山关阻隔,不得相见,若真是到了瑶宫玉宇,更无缘天伦之乐,必心寒而不堪胜。因此,不如在月下与亲友“起舞弄清影”,欢饮达旦,人间更胜仙境。
接着诗人笔锋突转,寄情于景,抒怀于月。“人有悲欢离合”,这是人间常事;“月有阴晴圆缺”,此为自然规律。古人讲究天人合一,故诗人感叹地质问:既然人间悲欢离合皆为平常事,那天上的明月为何非要出现在人间离别之时呢?这一问正好与开篇的四句相互照应,悲欢离合正如月之阴晴圆缺,本来就是不可避免的,故“不应有恨”,暗喻须正确对待人生憾事之理。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谢庄《月赋》中的意境被苏轼演绎创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进而把借月抒怀的情绪推向高潮,也使其艺术表现力达到了极高极雅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苏轼此词传诵不衰,成为绝世佳句。
――――――――――――――――――――――――――――
参考资料:
《唐宋诗词大全》
《屈原生平》
《李白生平》
《苏轼生平》
《谢庄(月赋)》
马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