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世因缘修心

从吴明子到明子是一个旋转,以后的明子心路从这里开始。
个人资料
明紫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又见贝叶经

(2014-02-10 11:44:14) 下一个
 贝叶三年,悟后本无文字
 
         昙花一见,空中偶有楼台

       刚刚还沉浸在印度宫廷细密画的精美之中, 一转身竟然相遇了尼泊尔的贝叶经,惊喜不已。相对第一次见到这些珍品灵魂时的诚惶诚恐,第一次捧着这些佛门天书时的颤颤巍巍的心情,这次不知为什么除了惊喜多了一点释怀,好像看见世界各地有很多志士尊敬着佛门至宝,尽力保卫着宗教文化瑰宝,好像看见贝叶文化就如其他的古老文化一样绽放着她特有的生命!!


p2


 

       贝叶经,刻在贝叶上的经书。贝叶呢?是在云南等南方独有的柠榈科植物贝叶棕的叶子。

      “贝叶经”,第一次听说这三个字是某年云游(云南游)时,在一位云大彭教授那里听到的,也在她家亲眼看到这个珍品。当时手捧着刻有经文的贝叶,真有点战战兢兢,诚恐诚惶,那是咱老祖宗留下的珍贵灵魂,同时她也凝聚着众多抢救这种面临绝后贝叶文化遗产而做贡献者爱心。

 

       贝叶经可以代表“刀砍水煮、铁笔刻写、金粉装饰”的贝叶文化,她在佛教兴盛的时期曾是从生发地向外传播的主要载体。这些承载着佛教思想的贝多萝树叶子,代表着东方历史上哲学思想体系的一次升华,这也是“贝叶”二字代指佛教的因由。

        当年传入我国内地的贝叶经,几乎都以梵文记载,现在很少有人懂得,对很大部分人来讲,贝叶经文简直就是天书。近十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贝叶经的佛经载体地位逐渐被取代,使用范围和规模日益缩小,“贝叶”渐渐淡出了它在广义上代指佛教的历史舞台。加上贝叶资源日益匮乏,技艺后继乏人,使得贝叶文化这个辉煌的遗产岌岌可危。

     幸的是,有众多有关人士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尽心尽力的抢救着贝叶文化,使她像是一朵纯洁而清香的“水中莲花”,在如今光芒四射的佛文化中再次散发出温柔恬静的独特神韵。


p3

p4

p5(另一种文字,另一种“纸张”,具体的不记得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