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东六日游记
(2012-08-15 08:59:42)
下一个
加东六日游记
吕孟申
(一)
2012年7月28日清晨6点钟,我们老两口自蒙特利尔唐人街华枫假日酒店搭乘华景旅游大巴,踏上加东三省六日游之旅第一天的行程。我们这支50人的游客队伍来自世界各地近十个国家,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一样的笑脸,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人6岁。在导游杨曼小姐的热情耐心细致优雅的组织引导下很快地活跃起来。她不断地用中文、法文、英文,向游客宣讲沿途的人文景观和风物特色。这个临时的集体,顿时成了亲热的大家庭。57岁的讲法语的司机年轻时是冰球运动员,曾获得不少奖章,后来膝盖受伤,离开运动队当了司机。他高高帅气的身板,笔挺的裤子,短袖衫,系着领带,忠于职守,总是把车擦的纤尘不染,开车技术熟练,与导游配合默契。
大巴车迎着初升的朝阳在高速公路疾驰,车载dvd播放着抒情的歌曲,透过车窗我们看到宽阔碧蓝的圣劳伦斯河缓缓流淌,各种植物和树木翠绿葱郁,生机盎然。不时看到奶牛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一望无际的麦田、玉米地、土豆秧、间或有灿灿的油菜花,好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令人心醉。
我们到旅游第一站是芬地海湾观看倒流瀑布。原来这里是圣约翰河与大海的交汇处,涨潮时海水涌入河道达7公里,形成河水倒流的落差,据导游讲,一百多年前落差达100多米,形成蔚为壮观的倒流瀑布,现在落差仅有14米。每天两次潮涨潮落,赶上涨潮就会看到倒流瀑布,我们有幸看到了倒流奇观。这里是欧文集团的发迹地,欧文家族创始人,开始创业之初,就开一家小卖部,诚实经营,童叟无欺,晚睡早起,货真价实,口碑极好,逐渐发展为大型集团,造纸、石油精炼、木材加工等,其经营规模效益影响加东三省的经济、金融,就业。在此海湾,欧文家族建有公铁两用大桥,源源不断地石油、木材、纸张从这里运往各地。
之后,我们来到世界上最长有盖的廊桥。这座廊桥全部木结构,修建于1902年,长达391米。前20年没有加盖,到了1924年才加上盖子。据说加盖子的目的是为了冬天,人们驾车防滑,也有人说廊桥为恋爱中的男女提供了雨雪天约会的便利。我们今天的人对于“廊桥”的了解与认识,大概反而出自美国作家RobertJamesWaller的小说和同名电影“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廊桥遗梦》。此后,“廊桥”也随着浪漫的电影情节,变得无比浪漫,影响着现代的年轻人。小说与电影中出现的那种廊桥,当年大量存在北美的东部,加拿大就有上千座,至今仍有一些廊桥保留下来,主要在NewBrunswick和Quebec两省,其中NewBrunswick有63座(wikipedia上的记载是65座,但很不幸,已有两座廊桥在最近两年被可恶的纵火犯焚毁),Quebec省有100多座,若按分布密度来计,NewBrunswick首屈一指。
路过纽省菲迪克顿,夜宿海港城市圣约翰。这座袖珍小城到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头重彩雕塑,据说当年遭遇一场大火,全城几乎化为灰烬,1924年欧文家族兴旺,出资全面开始复建。小城一年四季静悄悄,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人们仿佛屏住呼吸在生活。家家房前屋后鲜花簇拥,绿草如毯,就连小鸟也不怕人,悠闲地在街头溜达,这里恍如世外桃源,人们过着平静与世无争安逸的生活。
(二)
第二天,我们首先游览圣约翰城区,随后我们来到充满神奇的磁力山,这里成为加拿大吸引游客的旅游景点,也就是中国人称为怪坡的地方,特定的环境造成视觉误区,明明是上坡汽车熄火,车仍然继续前行,不少人认为是磁场效应,答案是人为的因素,其实是视觉误差。这里成为游客小憩的天堂,水上餐厅、酒吧、旅游纪念品商店琳琅满目,各色的塑雕令人回味,到处是供游人休憩的椅子、长凳、太阳伞,湖水荡波,海鸥竞翔。
下午,我们在导游引导下游览著名的HopeWeII岩石公园,岩石底部长满墨绿的海藻,层层叠叠,据导游说,这种海藻富含美容功能,经加工提炼是高档护肤品必须原料。
我们到达时适逢退潮,沿着数十米高的钢扶梯逶迤而下到谷底,潮水的确具有烁金熔石的魔力,硬比钢铁的岩石,日积月累被海水侵蚀得千疮百孔,形成千奇百状的形态,有的如拱门、有的似城堡、有的犹利剑,有的像花瓶。经过上万年的海潮冲刷,这些岩石下部的腐蚀速度远远超过了上部,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上宽下窄的花瓶形状。高潮时,潮水刚好淹没岩石的下半部,露出花瓶较宽的部分,而低潮时,整块岩石全部裸露在阳光下,两者差异的视觉冲击,便是最大的看点。潮水落差达十几米,赶上涨潮就只能居高临下远观了。
我们中午是在一对华人夫妻开的自助餐就餐,吃的经济实惠,品种多样,油炸大虾、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带汤水饺,正宗中国风味。整个餐厅就是身着带花旗袍跑前跑后的老板娘和她妹妹,收拾用过的盘盘碟碟,大扫卫生,后厨就是老板本人操持。
导游杨曼给我们讲,这对夫妻30年前来自香港,开了这家餐馆,由于华人很少,一直惨淡经营,不死不活,尚能糊口,然而他们一直坚持了下来,每天废寝忘食忙碌着,他们心中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老天不负苦心人。30年的苦辣酸甜,30年的春华秋实。他们养育3个男孩,从小言传身教教她们刻苦学习、勤奋做人。孩子耳濡目染父母的艰辛,个个怀揣梦想,那就是改变命运。人们说,只要心诚石头也会开花。3个儿子长大了,个个学有所成。老大在省里任公务员,老二当了牙医,老三成了一名律师。知识改变了孩子的命运,三个孩子都劝父母不要再辛苦了,家里已经不缺钱,然而他们不愿歇下来,不愿离开亲手打理了30年的餐馆,他们说人歇着无事可干会生病的,至今仍在坚持干着,不为赚多少钱,而在于精神有所寄托。他们每天带着自豪和诚恳的笑容,打理着餐厅。华人旅行社的导游也都不约而同带游客来这里就餐,一来捧场,二则这里经济实惠。
这就是中国血统炎黄子孙的习性,无论走到哪里都回落地生根,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精神早已融化在血液里,生生不息。
(三)
第三天早餐后,我们前往著名的军港城市,参观闻名世界的海洋博物馆。这里一楼陈列着那次仅次于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哈利法克斯大爆炸实物、照片,文字介绍。爆炸发生在1917年,是法国的军火船与另一条挪威船碰撞之后造成,爆炸伤亡惨重,死亡2000多人,伤9000多人。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语言不通和人爱看热闹。爆炸发生前,船员们声嘶力竭用法语高喊危险,快跑开!但是越聚越多看热闹的人根本不懂法语,硬是往上冲。于是爆炸造成的船员死亡远小于岸边看热闹的群众。
博物馆二楼陈列着打捞上来的泰坦尼克号部分实物、图片,文字介绍。1912年4月15日,凌晨,从爱尔兰科克市启程的泰坦尼克号在首航大西洋的途中撞到冰山,缓慢沉默了3个小时。人们记住的不只是一起海难,而是为之怆然一掬的眼泪,使湮灭的浪漫,无尽的缠绵。
据记载,这艘豪华游轮遇难,造成1500多人死亡。在生死倒计时的180分钟里,对人面对生死作了最惨烈的拷问,由于救生船不够,乘客注意遵守"优先救助妇女儿童“的社会规范,使得乘客中69%的妇女和儿童活了下来,而男乘客只有17%得以生还。海难发生后,哈利法克斯派出轮船前往营救,所以打捞出的部分实物就留在这里供人们凭吊。
在橱窗里我们看到不少实物,其中有一只小药箱。原来是当时有一位英国的名医带着这只药箱外出,海难发生后,医生遇难。后来这只药箱打捞上来,被医生的家人领走,事隔多年,当医生家人听说哈利法克斯要建博物馆陈列泰坦尼克号遗物,就慨然捐赠给了博物馆。
在橱窗里我们还看到一双儿童皮鞋,据导游讲这双鞋的小主人一直没找到家人认领尸体,60年后经过DEA鉴定才得以魂归故里,然而这双鞋却永远定格在童年的时空里,定格在寂静的橱窗里。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因为好莱坞的加入,变得风靡全球,尽人皆知。
据说,美国好莱坞导演卡梅隆为拍摄好这部大片,倾尽全部心血,简直达到痴狂的地步,为了把自己的电影表现得趋于完美,这就使得他在片场获得“暴君”称号,他曾在工作室夺过特效师的笔,亲自绘制道具手稿;他曾威胁《泰坦尼克号》的制片人,要是不让他按他的预算和想法拍某场戏就立刻自杀。
为拍好这部片子,卡梅隆追求完美的个性得到了极致体现。严重超资的预算、投资方的冷言冷语、手下的怨声载道、酷寒的海水,再加上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难以想象的困难,这一切使卡梅隆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但他仍像一头桀骜不驯的雄狮坚持着,并喊出了几近悲壮的豪言“泰坦尼克号”可沉,《泰坦尼克号》不可沉!
事实证明不仅,《泰坦尼克号》没有沉没,还载着卡贝隆驶向了事业的巅峰。它在国内票房达到6亿美元,全球票房达到18亿美元;同时她还夺得11项奥斯卡大奖。,《泰坦尼克号》征服了世人,撼动人心,使人们坚信-----人性的光辉,真爱的无价,超越金钱、名利、地位、生死,真爱永恒!
海洋博物馆里陈列各式帆船、灯塔,罗盘、铁锚等航海器械,向人们诉说着人们征服海洋的过往今昔。
离开博物馆,我们踏上一艘1902年造的机动战舰,舰上设施一应俱全,我们怀着新鲜神秘的心情仔细察看船长室、水手操作间、电报间,来到甲板,主帆桅杆足有30多米高。在桅杆前我们按动快门,留下难忘的瞬间。
这真是个极美的港口!人流如织,帆影重重,干净,明快,热烈!天青水蓝,碧树红花,绿草茵茵,徜徉于此,让你心情大爽。我们坐在港口餐厅,品尝当地风味大龙虾,每人一只,重1,5磅,另有沙拉、面包,饮料。吹着海风,看海鸥翻飞,浪花飞溅,听汽笛声声,顿觉心旷神怡。
之后,我们前往素称加拿大的天涯海角,那里有惊天动地的海浪和硕大无比的花岗岩礁石,以及加拿大最古老的邮局,最古老的灯塔。凭海临风,海风阵阵,海浪滔滔,海鸥盘旋,置身这蓝天碧海,仿佛灵魂也空灵起来,真想飘飘御风飞到万里之外的故乡。
在此我们看到了身着苏格兰格子裙,花帽子,吹着风笛的青年艺人,面前摆着空琴盒,游客不时朝琴盒里丢钱。特让人感动的是,我们看到一对加拿大老夫妻,领着从中国收养的两个约七八岁的小姑娘到此旅游,一家子静静听琴曲,全都陶醉在优美的旋律中,一曲完了,慈祥的父母掏出加币分别递给小姑娘,让他们恭敬地放到琴盒里。我为这温馨的画面所感动,来自中国孤儿院的小姑娘是幸运的。
前不久,我从华文报纸看到一则消息《蒙特利尔夫妇收养湖北残疾女孩感动中国人》,今年6月28日,一对蒙特利尔夫妇带着全家五口人来到中国湖北的武汉市,接养女Rachei回加拿大,他们还专程到同济医院小儿外科了解女儿的病情,并感谢医务人员对孩子的救治和照顾。
1岁11个月的RacheiRacheiRachei中文名叫樊雨爽,出生于襄阳,因患先天性四肢多发畸形被父母遗弃,后被送到襄阳市福利院。,
51岁的加拿大律师和48岁的妻子住在蒙特利尔,有一个8岁的儿子,夫妻俩非常喜欢小孩,但由于妻子年龄较大无法再生育,二人商量后决定收养一名中国孩子。
2010年,他们收养了一名来自甘肃的唇裂女孩,如今已经3岁。去年他们打算再收养一名女孩,当收到樊雨爽的资料时,一家人立刻就喜欢上这名可爱的小女孩。
夫妇俩带着原先收养的女孩还有自己的孩子及86岁的爷爷,一家五口远渡重洋来到武汉接Rachei回家。开心不已的律师来中国前已联系好蒙特利尔当地医生,为孩子继续治疗。
我一直在想,加拿大之所以吸引世界各地不同族裔的人们来此定居生活,除自然环境优美,地大物博之外,更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们有良好的心态,那就是爱,自己每天每时都在平静安逸中度过,享受生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自觉保护小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形成一种全民共同意识。
那么多的加拿大人喜欢收养中国的残疾孩子,这是一种多么高尚无私的爱!超越血缘,超越国界,难道这种情怀不应该令生活在中国的人们深思和崇敬吗?!
离开天涯海角不远,是一个优美的小村庄,大多是以打渔为生。导游杨曼介绍;10年之前,这里有300多口人,现在在此生活的固定人口是35人。年轻人大都外出闯天下了。能够留下来的不多了。在这不远,1998年,瑞士航空的一架客机就是在这附近的海域坠落,100多人葬身大海。这地方很美,也许能给罹难者家属一点点安慰。在这次空难中有一位来自瑞士的姑娘,大学毕业刚被纽约政府录用,她乘这架飞机准备回瑞士向父母报信,就遇上了这次空难,她是父母的独生女,闻讯后父母悲痛欲绝,办完女儿的后事,这对夫妻作出惊人的决定,变卖瑞士的房产,告别瑞士的亲朋好友,来到飞机失事最近的地方,定居下来。他们说女儿是他们的唯一寄托,女儿不在了,不能让她的灵魂再游荡。他们就守候在女儿的墓地,陪着女儿不再让她孤独,直到自己生命终结。这同样是一种感天动地的亲情大爱,我们路过此地,心情也是格外压抑。虽然无缘见到这对老夫妻,还是从心里感激他们。感激他们让我们懂得家的含义,亲情的伟大。
空难之后,加拿大政府倾尽全力处理后事,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历时数年,打捞遇难飞机残骸和尸体,调查飞机失事真相,最后得出结论;原来是飞机座椅安装电视屏,其中有一小段连接线不合格造成电线短路引起不可抗拒的机毁人亡的惨烈事故。
下午,我们游览哈利法克斯著名的军事古堡,这古堡从空中俯瞰是一个八角形,古堡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四周有地道连通,上面不同的方位架设重型大炮。据说修建此城堡是防止美国人的入侵,然而建成后加拿大和美国成了铁杆盟友,古堡失去了作战功能,却成为难得的历史遗迹,旅游胜地。古堡里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身着传统服装的帅哥美女,身着苏格兰军服在表演站岗,操练。很多都是大学生,假期来这里军训打工的,可以和他们随意合影。
随后,我们乘坐水陆两用游轮,观赏哈利法克斯市容和海中飞渡。热情好客的司机、导游笑靥如花,激情四射。游客呼声一片,纷纷拿出相机拍个不停。美丽的海港,纯朴的民风,令人流连忘返。
(四)
第四天早餐后,7点钟我们就乘大巴一路疾驶朝北郎博伦海峡码头而去,必须赶上9点半的轮渡才能上午到达王子岛。当我们正点到达码头时,恰好轮渡大船缓缓靠岸。我们及时坐在大巴上,车直接开到船仓,我们登上二层观景平台,随着一声汽笛长鸣,轮船劈风斩浪在一片苍茫无际的海面前行,水天一色,浩淼空阔,海风嗖嗖,惟有大海的精灵海鸥追逐着浪花,在波峰浪谷间逞雄!
经过1个多小时的航程,我们到了王子岛,王子岛是加拿大最小的一个省。1764年,当时英国刚刚打赢与法国的七年战争,通过《巴黎条约》获得了王子岛的统治权。当时王子岛还袭用法国殖民者所起的名字,叫圣约翰岛。英国人将小岛划分为三个县,自东向西分别叫作国王县、王后县和王子县,并以国王、王后的名字命名这些县的治所。由于当时的英国国王是乔治三世,王后是夏洛特王后,所以国王县的治所就叫作乔治敦,而王后县的治所叫作夏洛特敦。
这里的人口一共只有3万多,范围也不大,老式建筑很多,极少有高楼,南面是海边的码头,北面就是市区的外围地带,包括全岛唯一的大学,UniversityofPEI,西面是总督府和Victoria公园,东面是Hillborough大桥。正中间是王后广场,矗立着王子岛的省议会厅(ProvinceHouse)。这也是加拿大第二老的立法大楼,仅次于NovaScotia的省议会厅,被设为国家历史遗址。其中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它老,而是它在加拿大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
省议会厅始建于1847年,当时被称为殖民地大楼,属于当时风行的新古典主义建筑。自那时起,岛上的议会便一直在这里召开。19世纪中叶,北美大陆南部的美国经过不断的扩张,已经从最初的大西洋畔,抵达了西部的太平洋。而与此同时的北美大陆北部,虽然全部都在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下,行政上却是四分五裂,王子岛、NovaScotia、NewBrunswick、加拿大、纽芬兰以及不列颠哥伦比亚等等都是相对独立的殖民地,各自为政,还没能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治体。来自南方的政治与经济上的压力令这些殖民地的人民忧心忡忡,政客们也是心存恐惧和疑虑,半个世纪前的1812年战争虽使这些北方的殖民地暂时避免美国的吞并,但谁又能保证将来不会再有一场战争,胜利者还会是英国人么?最小的三块殖民地,王子岛、NovaScotia和NewBrunswick地理位置毗邻美国东部地区,面临的压力也是最大,当时已有美国的政治家进入王子岛,企图说服他们加入美国。1864年,这三个文化背景相似的地区决定派出由各自总理(Premier)领队的代表团,在Charlottetown召开会议,讨论建立一个联邦制的国家MaritimeUnion,以对抗美国。三地代表没有想到,有人却借此契机,提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设想。
他们来自Maritime西面的加拿大省,有西部说英语的JohnA.Macdonald,也有东部说法语的George-EtienneCartier,这些加拿大省的政治领袖们听说这个计划中的会议后,也提出了参加的意向。在他们的要求下,会议推迟到9月召开,并接纳加拿大省的代表团出席。
1864年9月1日,会议在夏洛特敦的省议会厅开幕。正巧当时夏洛特敦有一场马戏表演,大多数市民,包括码头的工人们,都扔下手头的工作,去看马戏,以致于作为接待方的王子岛代表,不得不到码头上亲自划船出海,迎接从加拿大远道而来的代表们。加拿大的代表夜间不得不住在船上,因为城里的旅馆大多被马戏团的演员和Maritime地区的代表们占用了。
尽管条件苛刻,加拿大的代表们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们一上来就反客为主,向Maritime地区的代表们和盘推出了他们的计划──四块殖民地统一在一个宪法框架下,建立更大的联邦,而三地代表原先计划的建立MaritimeUnion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完全没有机会得到讨论。在更大的范围里建立联邦的好处也是不言自明的,光从人口来说,Maritime地区全部加起来,也不过60万左右,仍然是一个极小的政治体和经济体,而加拿大东西两地(后来的魁北克和安大略)加起来,有250万以上,远甚Maritime地区数倍,其政治经济的规模都不可同日而语。经过几天的唇枪舌剑,四个地区的代表们终于初步达成了一致,他们于一个月后在魁北克城重新开会,敲定了建立加拿大联邦的方案。1867年7月1日,加拿大自治领地正式建立,作为建立国家的设想生根发芽的地方,夏洛特敦市中心的这座省议会厅也与那些与会的加拿大“国父”们,永垂史册。
议会厅的二楼再现了当年会场的布局,一排长桌,两排靠椅,从环境到色彩,很像极了费城的独立大厅。相映成趣的是,当年的独立大厅讨论的是如何建立联邦对抗英国殖民者,而近100年后在这里的议会厅中讨论的,则是如何建立联邦来对抗新兴的美国。
面对会场的大楼另一侧,是现在的王子岛议会会场,因为人口稀少,整个会场不到30个座位,已经涵盖了全省所有的议员。会场正中是象征无上权力的权杖,以及加拿大国旗、王子岛省旗和省徽。王子岛省徽上为象征英国王室的狮子,下半部分包括左边的三株小橡树,和右边参天的大橡树,三株小树象征王子岛的三个县:国王、王后、王子,而大橡树最初象征的是英国。徽章下方还有拉丁文铭言:Parvasubingenti,意为“大个保护下的小个”,耐人寻味。
王子岛的主要物产就是龙虾和土豆,而且质优价廉,畅销北美。土豆一直是岛上的支撑产业,据说小布什在位时,有一年美国故意打压王子岛的土豆进口美国,造成堆积如山的土豆白白烂掉,使当地经济遭受重创。
我们漫步秀美幽静的夏洛特城,恍如时光倒流在18世纪中叶,高耸入云的教堂钟塔像一把利剑直刺苍穹,古老红石建筑的小楼庄严肃穆,巨树蓊郁,绿草处处,鲜花竞放,小鸟啼鸣。时值中午,阳光灿烂,但在议会楼前几处阳光下正在上演街头古典剧。导游讲,剧情反映加拿大联邦首次开会的情景。
我们步入议会大楼,进门豪华留言薄写满游客的留言,我也欣然命笔,用中文题下:“中加友谊万古长青!“
身着制服装的工作人员笑容满面,看我们夫妇在照相,屈身向前,微笑示意,要为我们照合影相,我们乐意把相机交给他,卡擦一声留下难忘的瞬间。
导游领我们来到王子岛艺术中心,为纪念王子岛加入加拿大联邦100周年,1964年全加拿大人均捐献1,5角钱,在此建立艺术中心,留下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离开夏洛特城,我们驱车赶往著名的安妮小木屋。
LucyMaudMontgomery1874年出生在王子岛的小村庄Clifton,也就是今天的小镇NewLondon(新伦敦)。一岁多的时候她母亲就过世了,伤心欲绝的父亲把她交给了她的外祖父和外祖母抚养,从此安妮就跟着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Cavendish的小村里,童年的生活十分孤独,但那段经历却为她培养了许多未来创作的灵感。中学毕业的Lucy在Charlottetown的PrinceofWales学院取得了教师证书,又去Dalhousie进修一年,此后便回到岛上在学校里任教。
酷爱文学的Lucy从未放弃过创作和发表自己的作品,但直到30多岁她才真正出版了有影响力的小说。她从报纸上读到一对兄妹的趣事,他们本想向孤儿院领养一名男孩在农场帮活,却阴差阳错的收到了一个小女孩,尽管如此,最终还是决定收养了她。这个故事激发了Lucy的灵感,她结合自己的童年经历,写出了长篇小说(AnneofGreenGables),台湾作家翻译成中文《清秀佳人》》,据说小说写成后,她曾20多次向出版社投稿,都是石沉大海,直到最后一次,小说于1908年得以出版。
《清秀佳人》虚构了王子岛上的一个名叫Avonlea的海滨小村,开头的情节与那对兄妹的故事十分相似,住在小村农庄GreenGables(gable指的是两个侧面向上成山尖状的墙面,最简单的gable就是常见的三角形屋檐结构,这个词一般被意译作山墙)的MarillaCuthbert和MatthewCuthbert这对兄妹某天突发“奇想”,向孤儿院领取一名男孩,却意外地迎接了从小失去父母的红头发姑娘AnneShirley的到来。美丽的GreenGables打动了从未得到过爱的Anne,而Marilla和Matthew兄妹也不可思议地抛弃了成见,接纳Anne成为家庭成员。Anne在Avonlea结交了许多好友,学会了许多东西,当然也闯了一些大大小小的祸事,最终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Charlottetown的Queen''sAcademy,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教师证书。她回到GreenGables,成为了当地小学里的一名教师。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安妮出乎常人、天马行空的丰富想象力却成为作品的一大亮点,使之充满了浪漫的情调。小说一问世便逐渐风靡世界,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这部小说成功后,又在30多年中(直到她1942年去世)连续创作了8部小说,讲述安妮后来的成长生涯,这些小说打动了千万读者,在全球(尤其是少女之中)培养了大量的安妮迷,他们中的许多人慕名来到王子岛,想亲眼目睹让小安妮一见钟情的GreenGables。
我们到达景点,首先观看放映小木屋全貌的电视片。穿过放映厅,便是一座PEI岛上典型的谷仓,里面丰富的老照片展示了旧日农场的各种生活形态,真实的信件、地图、剪报,仿佛一下子把人带回了100年前Lucy时代的王子岛;墙上挂着的马具和耕牛模型,重现了那个牛马“横行”的年月。
谷仓的后面,就是安妮的绿山墙,GreenGables。简而言之,这就是一间白墙绿顶的两层楼house。整个房子还原成小说中所描述的样子,周围还种满了各种颜色的花卉,让人心动,甚至在室内门厅旁的窗口都摆上了两盆鲜花,好似感染了小说的浪漫。
现展现在人们面前的绿色的小木屋,原来是Lucy外公堂兄的家,至今已180余年的历史了。Lucy经常在此居住,印象极深,小木屋成了她一生挥之不去的情结。
小小的GreenGables房子里,一楼主要是客厅、餐厅、厨房以及小说中Matthew的卧室,卧室里摆放的报纸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穿过长长的走廊,沿着窄窄的楼梯上楼,二楼的左手的一间屋子,就是Anne的卧室。小姑娘的闺房有一种不寻常的氛围,浅绿色的窗帘映衬着红色的地板,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花色的墙布却不失素雅,白色的小床则能让人读出Anne自由浪漫不羁的想象力。
13号公路和6号公路交叉口的墓地,在数十排墓地中间,有Lucy以及他母亲、祖父母的墓地。Lucy墓地上除了两颗常青柏外,没有太花哨的标志,墓碑也不高,若不是旁边的护栏和招牌,真让人相信这是名作家的归宿。墓碑上写是Lucy丈夫的姓氏MacDonald。
一代才女终于香消玉殒,生前她绝对想不到死后的殊荣,这就是文学的魔力,正应了中国两句古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Lucy和安妮的Cavendish,或许是整个王子岛最浪漫的一道风景吧。又或许,这不过是小小王子岛的一个缩影,王子岛所有的一切,无论是红沙、白浪,还是农场、绿山墙,数百年历史的印记,乃至梳着两道小辫的红发安妮,在这里你都可以寻见……
离开安妮小木屋,我们来到天然浴场红沙滩。
蓝蓝的天上飘着棉絮般洁白的云、蔚蓝的海上翻滚着的排排浪花、海风中嬉戏着的海鸥,再加上红红的沙滩,这会是一副多么奇妙的人间美景啊。王子岛四周是海到处都是海滩,著名的红沙滩实际就是指卡文迪什海滩(CavendishBeach),面对圣罗伦斯湾(GulfofSt.Lawrence),属于爱德华王子岛国家公园(EdwardIslandNationalPark),海滩全长约八公里。
走过长长的木板甬道,我们来到沙滩,这里已是泳客拥挤,滩上,人们在享受日光浴,水里人们在畅游。平静的港湾,微风习习,细浪柔波,海鸥掠过水面,远处红沙欲燃,天蓝水碧如诗如画。我们赤脚在浅水里捡贝壳,透明的鹅卵石,沉醉在迷人的景色。
(五)
第五天一大早,我们告别王子岛,乘大巴横跨联邦大桥,迄今为止仍是全世界冰封海面上最长的一座大桥。全长12,9公里。王子岛在加入联邦时有许多附加条款,其中之一就是要在岛屿和联邦大陆之间建立高效的蒸汽交通服务。在19世纪铁路兴盛的时代,这就意味着要在王子岛与其相邻的NovaScotia和NewBrunswick两省之间建造铁路交通。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桥梁式的跨海交通一直没有实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王子岛与大陆逐渐建立起了两条铁路轮渡线路,西面的一条,与今天的联邦大桥位置大致吻合,穿越王子岛与大陆距离最近的地带,Northumberland海峡,连接当时称为Borden港的王子岛西南港口,和NewBrunswick东南角的CapeTormentine,后来这条线路又成为汽车与火车两用。
随着汽车与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旧有的铁路系统不适于在地峡人少的王子岛上开发维护,1989年,加拿大国家铁路局决定放弃王子岛上的铁路交通,从此王子岛进入了公路时代,与之相配套的,就是1993年作为Trans-Canada公路系统一部分的联邦大桥的开工修建。岛上的铁路历史,就记录在Borden-Carleton的这个铁路公园里头,一段短短的铁轨,和一列当年的车厢,提醒人们当年王子岛也曾经历过铁路通达的时代。
1996年11月19日,跨海大桥全线贯通;1997年5月31日,大桥实现了正式通车。从那时起,王子岛与NewBrunswick之间的轮渡时代宣告结束,大桥时代到来。原先轮渡港口小镇Borden,与附近的村庄Carleton合并,形成今天这个桥畔村镇的名字Borden-Carleton。
大桥的命名在完工之前就已经被争论了很久,有人建议使用Abegweit跨海大桥的名字,Abegweit在米克马赫语(Mikmaq)里指的就是爱德华王子岛。但是在确定名字的时候,政府还是选择了“联邦大桥”(ConfederationBridge),特指这条通向联邦诞生之地的桥梁,同时也算是在刚刚过去的魁北克独立风波后表明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
我们在车上透过车窗看到桥下海水汹涌,激流漩涡森然,更使我们感到当年修桥的艰难,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中午,我们抵达有世界龙虾之都的龙虾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龙虾雕塑。这尊巨大的龙虾雕塑矗立在主街与海滨交汇的小镇入口处,开车进入小镇绝不会错过。它长10.7米,宽5米,高5米,重达50吨,由NewBrunswick一位已故的雕刻家用钢筋混凝土和钢设计铸造而成至今有20年了。雕塑的后面飘扬着四面旗帜,加拿大国旗、NewBrunswick省旗、画着龙虾与大海图案的Shediac镇旗,最后一面,还是体现地区特色的阿卡迪亚旗,Shediac及其周围的NewBrunswick东部海岸,是阿卡迪亚人的聚居地,全镇有半数以上的人口日常说法语──整个NewBrunswick的东部和北部也是加拿大除魁北克以外唯一法语占优势的地区。
午餐后,我们前往大西洋海滩号称”百里长堤“。这里是一处生态保护公园。是由加拿大油王三兄弟欧文(Irving)家族出资设立的。J.D.Irving是当地石油大亨,现在旗下产业包括石油、报纸、食品制造、交通...等。如今Irving油王三兄弟凭家族生意,控制了全加拿大600多个油站及3千6百万英亩的林地。据说富可敌国,当初发迹在NewBrunswick的Bouctouche小镇上,为回馈当地便修建这座生态公园。为保证它的自然生态原始状态,公园规定任何人不准在海滩捡拾贝壳、石子,这里一草一木,一沙一石不准动它。这里是北大西洋沿岸少数保持完整生态系统的巨大沙丘之一,灰白色的沙丘向东南方的海洋中一直延伸12公里。他们是冰河时期所遗留下來,经过风化、海浪,潮汐所形成。每次的暴风雨极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态。许多濒临绝种海岸动植物和鸟类在这里栖息。及具考察和研究价值,夏天旺季时还要限制参观人数。海边绵延数公里的木制长桥蜿蜒起伏,就这样徜徉在弯弯曲曲的木桥上,凭海临风也是一种享受。而情侣们见到这样的长廊都欢呼雀跃,据说情侣挽胳臂慢慢的走,说是这样可以白头偕老。已是满头白发的我们夫妇,也索性牵手迎着风雨漫步长堤,让蓝天大海长堤,见证我们一生一世走过的国王今昔。
返回大巴,我们又朝三文鱼的故乡进发。1997年,加拿大渔民在米拉米奇海湾捕捉到一条长8.5米、重1吨的三文鱼。这条鱼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一条三文鱼。翌年,在坎普贝尔顿村按照原鱼大小建造了一座三文鱼雕像。
三文鱼雕像是直立的,鱼头朝上,鱼的尾鳍自然弯翘,形态栩栩如生。鱼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形象逼。雕像下面是一个大水池。整体造型设计宛如一条鲜活的三文鱼跃出水面。
坎普贝尔顿村还有三文鱼洄游的山间溪流,吸引了很多游客。三文鱼通常3年长大成熟。据介绍,每一种不同年龄的三文鱼每年都洄游数百次,每年7月至10月更是它们回“家”的高峰季节,它们成群结队,游历数千公里。由于独特的遗传,即使离“家”再远,三文鱼也能找到自己的出生地。为了回家产卵,三文鱼经历了“逆水搏击”的艰辛、“跳高门坎”的磨难和“献出一腔热血”的牺牲,这种精神令人感动。全球只有北美的加拿大、阿拉斯加和北欧的挪威、冰岛等地可观赏到三文鱼洄游奇观。我们纷纷在三文鱼塑像下照相,又到三文鱼洄游的山间溪流去寻找三文鱼的踪迹。加拿大盛产三文鱼,且质优价廉,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餐桌上离不开三文鱼。
(六)
第6天清晨,我们赶早前往世界著名的观鲸胜地坎伯顿狼河镇,乘坐可容300多名乘客的大型观鲸游轮前往圣劳伦斯海湾观鲸。据介绍这里经常有重大130吨重的大蓝鲸,50吨重的直尾鲸和8吨重的大貂鲸,及数不胜数的海狮、海豹,成群结队在此遨游嬉戏。
圣劳伦斯海湾与大西洋交汇处,这里是寒水与温水的混合带,特适宜鲸类及海狮、海豹在此交配、产子。我们观鲸是此次加东6日游最刺激最感兴趣的项目。我们怀着激动迫不及待的心情登上观鲸游轮,游轮载着我们在茫茫海面上穿行,时而艳阳高照,时而浓云翻滚,不时天空飘落阵雨。海面上忽而波涛汹涌,忽而平静如镜,像幽蓝的锦缎铺展。不时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白帆,像一只洁白的蝴蝶
飘扬在海天之间,淡淡的,一小点犹如无数标点,隐现在大海的字里行间,顺着风的角度展开翅膀滑动着。
大约过了近2个小时的航程,已来到大西洋的交汇处,开始看到成群结队的海狮、海豹,那么轻盈地游弋,或潜入水中,或跃出水面,平静的海面顿时活跃起来。不大一会儿,在船的前后左右不时有鲸跃出水面,彪悍轻盈为所欲为。我想起了一位网友对鲸的赞叹:
鲸
最配得上大海的
生命
好似钢铁的构件,横亘在浩渺之中,如
山岳,与八万里惊涛骇浪相握
结队而来的时候
水就耸起了绵延的峰峦,或者是
摆开一组巨型的雕塑
生猛,又
迸射着浓情
我的每个细胞都被震动
看到或远或近的鲸在出没,船上的游客发出阵阵惊叫,同时按动相机捕捉鲸的身影。
鲸是哺乳动物,是海洋中最大的动物。鲸的身体很大,最大的体长可达30多米,最小1米。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190吨重,最小的20公斤。鲸鱼的表皮下有着极厚的脂肪层,那就是所谓的鲸油,它可以使鲸体保持温暖,而且也能贮存能量以供应不时之需。由于鲸鱼体内拥有许多特殊的构造,使它能够长时间的在水中屏庄呼吸、减慢心跳速度,因此当它沉到海底,总要经过一段长时间后,才会再浮出水面。除了具有贮存氧气的构造外,当身体某个部位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时,体内还会有集中供应的特殊机能。
由于人类的捕杀,目前全世界13种鲸中已有至少5种濒临灭绝。为保护鲸类,国际捕鲸委员会自1986年起禁止商业捕鲸活动,但1987年这一禁令出现松动,允许“以研究为目的”的限量捕鲸活动。尽管遭广泛反对,有一些国家(尤其是日本)每年仍以“科学研究”为名大量捕杀鲸类。鲸的繁殖速度低,平均两年只能产下一头幼鲸。由于人类的捕杀和海洋环境的污染,鲸的数量已经急剧减少。如,鲸类中体型最大的蓝鲸,在20世纪有近36万头被杀戮,目前仅存不到5000头。鲸是群集动物,它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在海里生活,可是当鲸呼吸时,就需要游到水面上来,这时鲸是利用头上的鼻孔来呼吸,呼气时,空气中的湿气会凝结而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喷泉状。专家们甚至可以从水喷出的高度、宽度及角度,来辨识鲸鱼的种类。鲸鱼的种类很多,大致分成齿鲸和须鲸两大类。
鲸的周身都是宝。皮可以制革,用鲸皮做的皮鞋、皮包、皮衣等质地柔软,花纹美观,不亚于牛皮。鲸的皮下脂肪层很厚,可达十几至几十厘米,可以炼油、食用或作其他化工原料。一头蓝鲸可产油30多吨,相当于1700头猪或8000只羊的脂肪总量。鲸的骨器、内脏可作药用或制肥。一头巨鲸可称得上价值连城。所以世界上不少国家如日本、挪威等国竞相猎捕,使不少鲸濒于灭绝,国际捕鲸委员会不得不决定停止商业捕鲸。
船上工作人员用望远镜观察到鲸群的踪迹后,就开动马力追去,常常是鲸鱼四处出没,总是追不上,船上游客惊叫声不断,大呼过瘾。观鲸游轮在海面上逗留3个小时后,缓缓返航。
6天的加东之旅就要结束了,大家都觉得不虚此行,受益匪浅。本不相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就要分手告别,大家真有些留恋不舍离开。所有华人游客更是感到此行相识是一种缘分,不少人互相留下电话号码或网址,期待再此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