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要素--曲式==复三部曲式
一、复三部曲式(compound ternary form)的概念
前面我们谈到了三部曲式,在将近结束的时候,又提到了“复三部曲式”,即大的结构是三部曲式,而在三个部分的第一部分本身,又是一个小的三部曲式,这种大结构中套着小结构的三部曲式,就是复三部曲式。假如三部曲式当中,每个部分、尤其是第一部分本身只是个“一部曲式”的话,当然就不是复三部曲式了。
(一)结构方面:复三部曲式是一种有再现的、较大型的三部性结构。第一、第三部分均有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组成。中间部分除单二部、单三部曲外,也可能是乐段或三声中部和插部构成。在总的结构中,必须有一个部分是单二部或单三部曲式,才能称为复三部曲式。
现在请您取一支笔、一张纸,做些纪录,这样会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 我们在纸上记下曲式的图示:首先横着写上大写字母A、B、C。中间都稍留一些距离。如果是“单三部曲式”,这个图示就已经完成了。如果是“复三部曲式”的话,请您在A的下方横着画上一个大括弧,括弧下面再横着写上小写的字母a、b、a 。这样的图式就是复三部曲式,即一个三部曲式里面还套着一个小的三部曲式。
上面这个图式只是复三部曲式的一种形式,为了说明复三部曲式是一种有再现的、较大型的三部性结构,请看下图:
A B A
单二部或单三部 单二部、单三部、乐段 重复或变化重复
三声中部、插部(不稳定) 第一部分内容
展开性 对比性 展开性
(二)形象方面:不同形象的鲜明对比。以中间部分的新主题和前后段落的鲜明对比为典型现象。所以,复三部曲式是建立在两大主题的对比上,这是划分复三部曲式的重要标志。
二、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类型
(一)以插部为中部的复三部曲式
以插部为中部的复三部曲式流行于十八世纪后半叶,音乐缓慢而抒情。无论在结构方面,还是在调性和声等方面均不稳定(结构分离,出现离调和转调等变化)。
插部不强调段落的反复,常在抒情性题材的作品中和大型的第二乐章(慢板乐章)。
我们来听听上次听过一部分的柴可夫斯基的钢琴曲《六月--船歌》,只听它的第一大部分的开头:
这是复三部曲式中的第一部分开头,确切地说,是您刚才画的图式中大写字母A下面的那个小写字母a代表的部分。现在我们来听听用大写字母B代表的中段(插部)旋律:
曲例二:《六月--船歌》(2):1'39"-2'04":
全曲的第三部分,也就是您写的第二个大写字母A的部分,它是第一部分(包括a、b、c)几乎原封不动的再现:
曲例三:《六月--船歌》(3):2'30"-2'43":
最后,作曲家又写了一个尾声,缓缓地收束了整首乐曲。
现在请您在第二个大写的A下面也画上一个横着的大括弧,和第一个A下面一样,写上小写的字母a、b、a 。在最后,和大的A并列,写上"尾声"这两个字。您面前展现出来的就是这首《六月--船歌》的全部曲式图示了。
现在我们再完整地来听一遍这首乐曲。您可以看着图式,在听觉中感受它的结构。
(二)以“三声中部”为中部的复三部曲式
三声中部:是指用三部曲式创作的圆舞曲、进行曲、谐谑曲或小步舞曲等的中部。其主要特点为:旋律流畅、风格柔美、换用新调,井与前后两部分形成对比。三声中部的名称由意大利文Trio(三重奏)演化而成,借以与前后两个由全体乐队演奏的音量相对比。
以“三声中部”为中部的复三部曲式 ,中间部分是由三个声部组成。源于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初的古组曲和大协奏曲。浪漫派以后的作品,常将“三声中部”与插部结合应用,因此没有再划分三声中部或插部的必要。
由于“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 ,常与舞曲相联系,后来凡用复三部曲式写成的这一类体裁的乐曲,中间部分无论声部多少,均用“三声中部”这一名称,除了有结构完整的中部含义外,还包含着体裁意义。
“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结构清晰,段落分明,常用自身反复来强调段落的独立性。多用于舞曲或交响曲、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快板乐章)。
现在请大家根据下面的图式对照乐谱、结合音响欣赏并分析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特别要注意中部的对比。
Ⅰ Ⅱ Ⅲ
||: A: || :B: || ||: C :|| :D: || ||: A :||: B :||
a a1 b a2 c d e f a a1 b a2
4+4 4+4 4+4 4+4 4+4 4+4
谱例一:贝多芬《G大调小步舞曲》:
最后来听一首熟悉的作品,马斯涅的《沉思》,它的结构是三部曲式加一个小尾声,这里不做更细致的分析了,请你试试看,能否大致感觉出来它的三个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