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心中都有一座理论山,也就是说都会尝试以一套能自圆其说的理论系统去解释其所能接触的世界。对客观世界而言,这套理论系统所能达到的极限就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如果与现代科学知识相违背的话,任何理性思维都不会有生命力。但同时,人都有为心灵追求永恒依归的倾向。所谓人生苦短,在短暂生命中为精神寻觅到永恒的家园,一直是人类所梦想。我们欣赏永恒的宇宙和自然,赞美经久的艺术和华章,感慨人世的无常和沧桑,这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天性无需经过任何思考,而宗教信仰就是人类追寻精神家园最彻底的表达。相应而言,具有深厚人文或艺术背景者都容易在宗教信仰中找到共鸣。
遗憾的是,理性与灵性常有冲突的时候。两者就像两个大圆,既有交叠的部分也有不同的属性,而无论思考和梦想都注定是永无止境的,两个大圆也就在不断膨胀,重叠冲突和互不干涉的地方都在不断扩张。其实这种冲突不但存在于宗教和科学之中,很多经典的,能触动心灵深处的文学艺术品都不能用科学思维去推敲。
这样看来,对于犹豫不决者,信教与否就看是否有心也有力:
有心者,是否有真正的灵性追求需要。这种追求不应该是短暂的,例如因事业家庭爱情不顺时所引起的临时失落或一时的空虚等,而应该是持久永恒的,只要还没找到精神的家园,心里至少还会有一丝的不安;这种追求也不应该是功利性的,例如不能因为想得到生活上的帮助,严格来说,甚至不能因为希望死后能进天堂(但这个要看怎么定义天堂,如果只是作为精神上永恒家园的比喻,那也未尝不可)。
有力者,是否有能力协调理性与灵性的冲突,使两者能在内心深处和平相处。理性来自客观世界,灵性发自主观内心,两者的冲突在所难免。而这种协调冲突的能力对具有较强自然科学背景如我者更为重要,因为按理性去思考已经融进了血液,而永恒的灵性既不需要也不可能按科学的理性去思考,所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对两者都较真起来,实在很难协调,不较真的话总有自欺欺人的感觉。很遗憾,本人也不具有这种协调能力,所以退一步成为不可知论者。不过我却不怀疑很多自然科学出身的具备这种能力,至少我认识几个这样的朋友,他们的信教都是发自内心的。
以上是从个人的角度去看宗教信仰,却不适合用来评判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宗教信仰。理性与灵性,前者来自心灵外面,也就是说客观世界所强行赋予的数学逻辑和自然科学人类只有被动接受,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我们甚至不知道今天严密而宏伟的科学大厦经过岁月的冲刷后是否会变得百孔千疮,就如我们看牛顿时代的科学体系一样。每经过一次重大的科学发现,面对自然人类只会觉得越加无奈和渺小;后者发自心灵深处,其追求是人类天性的释放与自我调节。通过宗教信仰活动,人类才能为自己的灵性找回些许失落的高贵与自尊。从社会的角度看,这两者的冲突永远都只会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不会有绝对的对错。对于客观自然,我们的终极目标是求真;而对于人类社会,是求善。所以,判断一种宗教信仰的社会标准,是看其更多地激起人性中的善与爱,还是恶与恨。后者的代表是阶级斗争和恐怖主义,而现代基督教可看作前者的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