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无修无不修 悟而无悟无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学为主 博文多数摘自网络 【明子心路】栏目例外
个人资料
正文

我是谁 3

(2009-10-28 18:53:32) 下一个
「人们通常只具体认同自己的有机生命的某一部分而已,他所认定为『真』的『我』的那一面,我们有时称为心(识)、心理,有时称为自我、人格」(第17页)很多修行人通常是厌恶、排斥这个身体的,认为身体就是罪恶之身、身体就是臭皮囊、身体就是业报、是业障!有这身体是多苦啊!你都不认同自己的身体,就变成只要我这个心就好了,身体是臭皮囊、可有可无、我不要了。你的身、心无法统合。来到心理层面又再分裂表面意识跟潜意识,不断的在交战。

「我们大多数人确作此想:我们只是驾驭着我们的身体,就好像驾驭一匹驴子一般」。很多人对个体的身体都不认同,如果你现在还厌恶自己这个身体,就是跟这个身体不认同,你的身、心是分裂的。当身、心是分裂的时候,当然你的人格也是会分裂的

「人们竟然会在身体与心理上划分出界线,真是匪夷所思,这绝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第18页)这种界线的划分是因为人类接受很多错误的讯息,导致把身、心分开。如果我们没有正确解读,在研读佛经时,很有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解读,而造成厌恶这个身体。事实上,佛陀所讲「五蕴」、「无我」,是要帮助我们破除「身见」,是要帮助我们去破除「自我」的抓取,是要让我们来到「无我」的境界,不是让我们厌恶这个身、心。当厌恶这个身、心,你怎么解脱自在?真正的深义是要我们破除「自我」、「我慢」,这样才能真正解脱自在啊

「总之,个人对自我的认识,通常都不把整个身体直接包括在内,只取有机生命整体中的一部分为自我。他所认同的乃是脑子中的自我形象,以及与这形象相关的理性与情感活动,那才是他的『自我』(ego),身体好似成了拖油瓶而已。由此我们找到了另一条人们常有的基本分界线,当此人能跟自我或自我形象认同时,他便觉得找到了自己。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自我与非我的界线伸缩性很大,即使在自我的心理内,我们还可以找到另一种界线。个人常为了某种理由,否定心理上的某一方面,视他为非我」。

这就是人格分裂,我们的潜意识、表面意识又一直在分裂,包括我们还厌恶的一些作为展现,认为修行人不可以生气,修行人不可以怎样…。因此构筑出很多修行人的框框模样。当我们设定出这样的模样框框之后,你这个框框往往会怎样呢?一个是自己所制定的一个框框,另一个是参考别人所设定的很多模板。别人或世间所认为的「怎么样的作为展现才是修行人…?」你就跟随着世俗所认定的框架依样画葫芦的照着做。当你努力修为做到如此境界的时候,就能换取人家会很尊敬你,认为你是圣人!认为你是人天师表,就会很恭敬你啊!于是无意中在修行里面就有名利心在作祟!当你的名利心在作祟之时,你未必察觉得到,也未必会承认。

当你有这种名利心作祟之后,就会误认为世间所认定的修行人模样、形象,就设法要慢慢的压榨自己、慢慢的扭曲自己、慢慢的去挤压,让你的身心慢慢变形,然后套进世间众生所认定圣人、偶像的框框里面,让外界一看到你的外表就称许说:这就是修行人啊!这样你就可以获得很多所要的种种世间成就感及称赞。

但是要深思的是:你修行是真的要为解脱而来?还是为了名利心?两者所发展出来的也就不一样。在此我们先挑明来讲,就可以避免产生这一种错误认知。

「套句心理学的术语,他疏离了那一部份,或压抑它,或投射出去。总之,他有意将自我与非我的界线缩小到自我的某一种习性倾向。我们称这种更加狭隘的自我形象为『角色』」(第19页)这里所称的「角色」,就是你想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亦即在你的内心里面有自己一直想要扮演的角色。

「当个人只与心理的某些倾向认同时,其余的心理活动便被视为『非我』,成为生疏且令人生畏的异域」。「他重新为自己的心灵划分界线,企图否定他不想要的那一部份,并且踢出意识之外。我们常称这不想要的部分为阴影。这是另一种显而易见的分界线」。

「所谓的超人格,是指个人内心所产生的超乎个人界线的某种认识,例如:第六感这类知觉。超心理学早已接受各种超感觉活动,如心灵感觉、预知未来、推算前世等,我们还可把灵魂出窍、超人格经验、高峰经验等也一并列入」。

这就是所谓的「超人格层次」。但是「超人格层次」还是没有来到一体世界,包括心灵感应、预知未来、推算前世、或是种种神通,只要还没有来到「漏尽通」,还没有溶入「无我」的世界里,你还是在六道苦海里面。

「他们有一个共通点:就是「自我」与「非我」的界线已经超越有机生命的皮肤界线以外了」「虽然超人格经验与一体意识有着许多类似的地方,但是两者仍然不可混为一谈」。

这一个观点很重要,「超人格经验」与「一体意识」有着许多类似的地方,两者仍不可混为一谈。「在一体意识内,个人是与无所不包的绝对整体认同,而超人格经验,虽已突破有机生命的皮肤界线,却未必能与绝对的整体认同」。

现在来归纳解析第20页《图一》图表--《意识层次图》:左边的是「角色层次」,这四条线代表四种意识的不同层次,第一条界线是「角色层次」,是心量很狭小,身处于他只要的生活空间,以及他所要的角色而已。比如说:我要扮演怎样的一种角色?我只希望怎样…!但是内心里面却还存在很多的阴影是他所不想要的这个阴影就是他的内心世界都是着充满矛盾不安、表里不一,他的内心是充满着四分五裂、多重人格,这就是一般众生最常身处的一种境界阶段

「角色层次」就只是希望自己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像说:我如果是一位大法官,就要去扮演大法官的角色,回到家里也要扮演法官的角色,到哪里、或跟朋友交谈也都一样要展现「我是个法官的权威…」。如此,你内心里面的面具都一直戴着、背负着,没办法让自己能够来到很真实的一面。

事实上,你的内心世界里面存有很多的阴影,很多你所不想要的,就好像说:你为了要树立修行人、有修养的人的一个典范形象,如果人家骂你,让你真的很生气,但是为了展现出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的模样,于是就约束自己不可以发脾气,表面上还是跟人家嘻嘻哈哈的,表现出修养境界很高的形象,内心里面却不断的在酝酿忿恨不平,但是你却设法压抑下来,于是你就一直在内伤,内伤喔!

为了要展现外表是一个修行人的形象,认为所要扮演的就是一个修行人的「角色」,要扮演的就是人天师表的角色、人家的模范。在此不要以为好像是在讲别人,这里所解析的是每个人都是如此!你都还有很多你所要的角色,就会设法去维护你所要的这个角色,而你所不要的角色呢?当它出现的时候,就将它强力压抑下去,这样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人。如果你的内心无法统合,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人。这是20页《意识层次图》的第一个层面。

如果你的内心没办法统合,绝对无法跟身体认同。因此我们必须在第一个阶段有所突破,「角色」跟「阴影」方面能够合一。当你内心的心灵世界能够统合之后,才能够提升到第二个层次--「自我层次」。当自我内心里面有所统合时,自我意识就会强烈展现,诸如一些艺术家、雕刻家、美术家等,他们都有那种满重视特质率性的发挥,我个人要怎样就怎样,不管你欣赏不欣赏,我随性要怎样就怎样。有时候会表现出很酷的那一面:我的胡子要怎么留就怎么留,你管我!

这就是「自我层次」的展现,就像有一位歌手伍佰,就有这种强烈的自我主意、自我主张,满不错的,在此所评述的不是说他不好,而是说:他就满敢于展现自我--不管你欣赏不欣赏,我就是很…。如果你要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也要有这种魂力、气魄。像以前有个演艺人员孙越也是满不错的,也是展现出满完整的一个自我。

真的要成为艺术家,就要敢如实的展现自我,这就是展现「自我层次」方面的。但是他对身体还没有真正整合,也就是他所重视的是心灵感受,亦即Feeling方面,但对身体方面呢?如果修行人能够渐渐来到:在内心的世界里面能够接受自己丑陋的一面。

在「角色」的第一个层次,他是不会接受自己丑陋的一面。如果还不接受自己丑陋的一面,你就不会爱护这个身体,也就不会跟这个身体统合。当你愿意如实的面对自己,接受自己丑陋的一面,这样你的内心世界才会成为一个完整的太极出来,这只是一部分而已,还要继续来到跟这个身体的整合

这张图表的第一个阶段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冲突不断,不愿意接受丑陋的自己,认为你要的是一个完整圣人的模样、框框,于是生命会有很多的责备、很多的谴责、很多的不要,一直削掉你所不要的。而你所不要的,其实未必是不好的!你只是觉得说:这样不是人家所订出来圣人的模范框架,不是人家所认为、赞同的,这样得不到掌声、得不到肯定,于是就在那里一直的不要…,砍掉你所不要的,包括认为「修行人不可以笑」、「修行人不可生气」…。常常在修行一段时间之后,就变得很拘谨,把自己绷得很紧,误认为收摄六根就是不可以看、不可以接触…。

因为你一直巩固你要的,这个都是还在「角色的层次」,于是你就一直排斥你所不要的,所以你的内心摆不平,必须要照见到这方面,你的界线才能够有所突破、消失。当你的内在能够统合起来,此时才能够来到一个完整的自我,自我意识就会强烈展现。自我主张、自我表现就是:我要怎么样做,觉得凭着自己的良心去做,这样就好!所作所为都是比较率性的,所以艺术家、美术家、雕刻家他们比较是在这种自我的意识层面。但是对身体方面,还是有很多没有统合,尤其很多的修行人厌恶自己的身体。因为界线以外的,还是没有统合,所以对这个身体充满着罪恶感,会觉得它是一种业报、业障,充满着污垢、充满着污秽。

佛陀所讲的「破身见」,事实上是要破除我们的「我见」、「抓取」,这些本来是一种药方,结果众生却常常把这种药吞习惯了,就误解成一直在否定这个身体。试想:没有了这个身体,我们怎么修行呢?要知道这个身体是法界的缘起甚深啊!你不珍惜这个身体,你的心跟身是分裂的,当你的身、心分裂,你的人格怎么健全呢?

如果你的人格不健全,怎么为人师表呢?所以,你不接受、不珍惜这个身体,身、心是不会健全的,你的身、心、灵也就不会统合。我们身、心的统合,身、口、意讲的就是我们对外的一种展现。有机生命体就是要把自我的这个心跟身体,慢慢的去认同。在禅修的时候曾经阐述:身与心是有交集的部分,也有先后的作用。

「心」是意识在前引导,身体才会有动作,但是现在当下都是一体的,你必须要让它统合之后,才会来到有机生命体,这时候你的生命才会真的活起来。

身、心、灵讲的是我们身心的一个统合,当具备一个健全的人格,身、心、灵统合之后,就会对自我负责,你的生命、有机生命体也会发挥出来。当你的生命潜能到达此一层次,有机生命体完整的时候,你的生命潜能才会真正发挥出来。如果你的内心世界仍是如前面所叙述的一直在互相厮杀,或仍是在否定、排斥你这个身体,你的内心里面摆不平、充满着矛盾不安,则你的生命能量就是白白消耗掉,被你把生命的能量挫折掉、把它浪费压抑掉的,生命的潜能就没办法真正发挥出来所以,你必须在身、心统合之后,拥有一个完整的有机生命体,这时候你的生命潜能才会真正发挥出来,人格就渐渐的健全起来。

具备健全的人格之后,你跟整个外界环境还是不认同。心灵层次来到这个阶段,是在个人的「五蕴」身心上面,就是色、受、想、行、识,还是在「五阴」的世界里面。如果以四念处的禅修方面,就是在内身、内受、内心、内法,现阶段你还是体悟不到外身、外受、外心、外法,你只看到「五阴」,却看不到整个法界。你不觉得法界对我们的重要,不觉得法界跟我们是一体的,所以你的生命还是跟这个法界是分开的,这时候虽然你的修行功夫是很厉害了,「五阴」都很会观察了,也很会收摄六根了,很会观察当下的起心动念,很会觉知四念住…。

但是你还是在自我的苦海里面浮浮沉沉,而且如果错用功夫的话,则会形成:你是你,外境是外境。会觉得:我的六根与六尘接触的当下,怎样去看?怎样去觉受?怎样去体悟?你跟这整个境界还是没有溶为一体,甚至有的还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外界种种是敌人,如果我的六根没有守护好,就是「六根漏」,觉得现在六根漏掉了,又不断的在谴责自己。这样你与整个外面的环境是怎么样呢?因为我们自己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外境的六尘--色、身、香、味、触、法,你的心还是在跟六尘接触,但是常常会认为这些六尘境界,处处都是你的敌对,因此称之为「有漏」。

为什么会「有漏」?因为你的「自我」跟外面的境界还没有统合,认为外面的境界还是你的敌人,也就是「心」与「境」分离,一边是能观,一边就是所观,能、所都还对立的。慢慢要能够来到统合而超越这条界线,你当然必须要吃过很多的苦,知道在这五蕴身心里面怎么绕,还是绕不出来,我这“一”还是不知归何处。

纵使修行的境界功夫再怎么高超,再怎么用功,仍然是在苦海里面,内心还是存在苦及不安,总认为外面的境界处处都是导致让我「有漏」,六根在那里收不完,这样要断除我的贪、瞋、痴,还是永远断不完。如果你没有跳脱,就会在那里白白耗费一辈子的时间,没完没了,如此下去十年算是很短了,连廿、卅年都可能一直在那里耗费着,这都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听得懂上述这一席话,真的可以减少廿、卅年生命的浪费,此话绝对不夸大,要不然你光是在这个关卡里面,有得让你修、让你绕卅年。虽然你来到身心统合,但是跟境界还是一样一直在拉扯厮杀。由于你的「自我」还是不敢放开,还没有决心要大死一番,还想要有所成就,还要怎么样…。

为什么这一条界线不容易超越?因为你还有很多想要的梦幻世界,不愿意真正来到与外境溶为一体。有的修行人甚至会认为只要在五蕴身心上面修练即可,修行跟外境、法界及大自然是无关的,假如你认为是无关的,你的生命就继续用「自我」的金钟罩保护起来,就继续跟整个法界再隔离起来,继续再构筑你的梦幻世界吧!

所以,身、心跟外境要能够统合,要撤离消失这一条界线,你一定要吃过很多的苦,才会真的愿意放下,身、心才会真的柔软下来,才会打开智慧眼慢慢去看到整个法界,这时才能够真的见法,身、心才会柔软而才会来到「超人格的层次」。
「超人格的层次」就是佛教所讲的证初果、二果、三果层次阶段,如果身、心没有统合,你休想谈证果,证果不是比(拼)功夫、不是练功夫,不是我是、我能,越标榜「我是」、「我能」,你离证果越远。你必须要让这个有机生命体跟整个外界(境)溶为一体,身、心越来越柔软,去体悟法界对我们生命的重要,并体会法界所展现出来的那种无我、无私特质

「我见」、「身见」的破除,不是在禅修的禅相里面,而是要你慢慢从「自我」的世界走出来,然后去看到外界环境,包括一切的人、事、物都是,你的心跟众生的心才会真的在交流,你也才会真心真诚的善待一切众生。你那个「我」跟「非我」的界线才会慢慢的破除。如果这一个层面没有突破掉(当然要突破、完全断除,那是证果的证量,现阶段你只要慢慢的这样连结起来、慢慢去体悟;如果你没有突破,这个界线还很严),你看不到这整个法界外面的这些,你连初果都绝对证不到,因为我慢、身见是不会断除的。

在修行上,如果四念住的内身、外身没办法统合,于是我还是我、众生还是众生,以一个修行很厉害的我,去看凡夫、去看到别人,以一个修行很厉害的我背着一把剑去“砍”别人,跟别人较量功夫。

必须要慢慢去看到你跟众生、跟法界是一体的,就会愿意去打开你的心量慢慢与众生交流,你的身、心就会柔软下来,这时候才能够来到「超人格的层面」。真正的慈悲、四无量心也是在「超人格层次」所展现出来的,我们以前所自以为的这些慈悲心,还是在「自我、我是、我能」的世界里面所展现出来的慈悲,当你慢慢去体悟到整个法界跟我们生命是有重要的连贯性时,这时候所展现出来的慈悲,才会是渐渐学习到无条件、无所求、无我、无我所、没有我慢的那种慈悲及爱心,才算是开始迈向「超人格层次」,亦即佛陀所称为的「入圣者之流」亦即向初果、证初果、二果、三果阶段层次。

当心灵层次慢慢再成长、慢慢再酝酿,因为这时候你的心量能够真正展现出四无量心出来,是真正展现无条件、无所求的慈悲心出来,你是会超越宗派、超越宗教、超越种族及超越国家,逐渐破除掉种种界线。所以前面这一关很重要,如果有机生命体跟外面这些环境的界线没有慢慢破除,你心中所设定之宗派、种族、宗教及国家的种种界线,都是很分明的。

如果你的界线能够破除掉,才能够来到像德雷沙修女所展现出来的,没有宗教的色彩、没有宗派的色彩、没有种族的色彩,这才是真正「四无量心」的展现。包括孔子所主张的「有教无类」,也都是来到「超人格的层次」,孔子的心量是来到「超人格的层面」,德雷沙修女也是来到「超人格的层面」,我们能不能问自己真的有这种心量?有没有真的展现四无量心?无条件、无所求超越宗派、宗教,如果没有超越宗派、宗教的界线,你想要寻求究竟解脱,要到达涅盘彼岸,那是痴人说梦话,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为心灵的成长都有一个次第顺序,有深、有浅,有一个必经的层次过程,你要这样有次第逐步的提升上来,才会来到真正四无量心的展现。这时候你会把你的解、行实际应用、展现出来。当你闻思精进之后,慢慢要应证在生活的历缘对境中,处处都要去应用、去展现,这样才能够慢慢去淡化我们的贪、瞋、痴。

「身见」的破除是来自于你跟外境、外界环境的慢慢融合,外界环境就是我们的外身,更深入的诠释「外境」就是我们的法身。真正的包容及慈悲是要有智慧,不是长养众生欲贪「滥慈悲」,这两者是不一样的。我们所处的外界环境,就是「四念住」所讲的内身、外身的外身,外身、外受、外心、外法讲的就是整个外界的环境、大自然法界。当界线慢慢的淡化掉之后,你才会慢慢的去体会到「法身」,也才会展现出来,你必须有这样的突破及超越,才能够来到「超人格层次」。

「法身」就是「自我」跟整个法界慢慢融合了,这时候你才会真正展现「法身」,「身见」也才会破除,不然你的「身见」要怎么破除?!不是在那里一直经行…,然后一直修、收摄六根、修四念处,修练种种功夫…,然后一直在「自我」的世界里面修行,修练到后来自以为「我的『身见』已经破除了」。你认为你的「身见破」,事实上却不知道你的「我慢」很大啊!真正「身见的破除」是身、心来到很柔软,对法界种种越来越臣服,而且对众生--外面的外身、外受、外心、外法,「身见」就是我,你跟众生的界线慢慢的模糊掉了,这不是禅相!也不是想象!而是你真正体会到我跟一切众生,原来与我们都是同一体。

对「一体意识」有所体会到之后,你的「身见」慢慢跟众生的隔阂才会渐渐的减少,这时候也才会真正展现出四无量心,不然以前所谓的「慈悲心」都是想象、造作、作意的,以前的慈悲也不是真正由衷流露出来的,还是矫柔造作而不是发自于内心的,现在慢慢来到无造作、自然流露,这时候你的人格才会一直的提升上来,这就是佛陀所谓的「入圣者之流」,亦即来到「证初果」阶段。

摘自网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