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思名为意行”所谓“想、思”,又是更微细的念头、起心动念。更微细的念头、叫“ 想、思”,它是属于“意行”。
一般讲说修行,不是说越修越行,很多的修行都是越修越厉害,越修我越行、越厉害,因为我有时候也会遇到这样的人,要来比较、要来比剑的。如果修行不是让你回来反观,照见到身、口、意是不是柔软,不能够在历缘对境里面,看到自己有没有贪嗔痴,这样的修行有需要重新检讨。······所谓的修行就是要修哪些行呢?因为我们平常这个心,都是一直在冲动,我们本来的身、口、意都一直在冲动,修行就是要修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我们平常的身、口、意都一直在冲动,抓、绷紧都是,今天修行就是要回来看到我们的冲动,然后让我们的冲动能够缓和下来,让我们的行为跟讲话都能够缓和下来,我们的身、心会展现出一种安详、柔和。
记得!修行就是修这些身行、口行、意行,让我们这些身、口、意,能够缓和、安详、柔和,身行、口行、意行这三种,它的粗细跟关联度是怎么样呢?身行、口行、意行,哪一种在先?意行,再来是口行。实际上,这三者的展现,是意行在先,然后再来口行,再来才是身行,现在我们微细的念头、起心动念,已经是明显的念头,内心里面的语言嘀咕、抱怨,已经是付诸实际行动。举个实际的例子,现在假设朋友侮辱你、骂你、责备你,这时候你内心里面起了一些不愉快的念头,已经开始起一些不可意境的念头出来,所以你已经开始在酝酿了,然后再慢慢嘴巴里面就开始准备,内心里面就开始嘀嘀咕咕,再来你就会用嘴巴骂,如果这还不行、还不能解决,就会用手打。如果以犯罪来讲,这三种的严重性,到这里都已经算满严重了,为什么你会到这么严重的情况?因为在前面这里不能解决。
修行事实上是在这里、从这里就消化了,但是一般没办法,然后内心里面接触到境之后,马上就冲到口行、意行,开始用骂的、用争吵的,争吵之后不能解决,就开始动作、打架。所以,事实上是这样,意行、口行、身行,我们修行就是第一个要先能够看到身体的动作是不是粗糙?你粗糙的冲动、我慢,能不能看到?这里你要能够看到,才能够看到细的这些我慢冲动;这些你能看到,才能够看到更微细的念头、起心动念。内心里面微细的波浪起伏,你就能够看到。禅修就是要让大家有机会能够宁静下来去看到,尤其是要从“意行”里面就要能够看到,因为这算是满微细的,透过几天的禅修,大家能够进入到更微细的心灵品质,然后去看到我们微细的“心行”,当他展现出来这些,你就更清楚地可以看得到。
能否在历缘对境中,把讲话的冲动速度慢下来吗?能听到自己讲话的音调高低与声浪起伏吗?能觉察到想讲话的冲动与冲动背后的我是、我能、我慢吗?有看到手脚、身体动作的急躁与轻浮吗?能缓和下来吗?有看到思想、意念的冲动吗?当我是、我能的慢心、贪心、嗔心升起之际,能觉察到吗?能停得下来吗?这几个问题都是很重要的。
修行,如果没有好好把这些实际去检验、实际的应用,跟“出世间法”的解脱道,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要在历缘对境,能够随时回来看到我们平常走路的时候,都是走得很快、走得很快,一直急著要去办什么,急著要去做什么,就是那种赶集的心。现在能不能把脚步缓和一下、慢一点?再来,我们平常讲话的时候也是一样,都是急著要表现,然后急著噼哩啪啦的一直讲,冲动相续都很快,这也是很重要、随时都可以去修正的,能不能把讲话的冲动频率减缓一点?能不能在你跟人家讲话的当下,清楚听到自己讲话的声音,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真正修行的功力,这是修行功夫的展现,因为这就是明觉度,不是说在那里禅坐、看佛性,看到什么、看到什么性,那不是重点。
平常就要去看到我们讲话背后有没有扭曲?有没有染污?因为有这一层的功力,才有可能到达“至人”,才有可能返璞归真、成为真人,修行都是要成为一位真人。当机缘不成熟,可以保持“圣默然”、保持沉默,但是我们不要自欺欺人,不要去扭曲、染污,不要去加油添醋,或是背后有私人不良的动机、企图,然后又不承认、不以为然,这样就会失去真朴、失去纯真,就不可能真正做到真人。
打坐、禅修、四念处,以及种种修行法门,除了静下心来去深观法义外,目的是要用在日常生活、历缘对境中来现观种种冲动与我慢,检验是否真的 “知行合一”。我们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去看到身行、口行、意行的冲动,就是当下见法。保持明觉心在当下,才能够看到身行、口行、意行的冲动,有没有贪嗔痴。所以,若是真的在修行(不是光用嘴巴讲),行者的身、口、意冲动,一定会透过现观而缓和下来,不是刻意的很慢很慢,而是明觉正知、柔和安详,没有冲动急躁。当身、口、意渐渐柔软下来,“我慢”也会因为透过现观、反观,净化而渐渐淡薄。这方面很多都是我们修行上一个很重要的转捩点,修行不是在展现我越来越厉害,能够实际应用出来,真正步上解脱道的“三妙行”就会出来。
······
一个真正走在解脱道上的人,他的身、口、意有现观之后,一定会自然的缓和柔软下来,展现出一种祥和、一种柔和、一种安详,就会自然展现出一种自然朴实纯朴之风,于是会把这一股气氛,给有缘人看到这一种安详,在经典里面一样有提到,有些人看到佛陀的弟子,展现出安详柔和的身行、口行、意行,然后就问说 “你的老师是谁?你怎么能够展现出这样一种安详的气氛?”有听过这样的故事?都是因为透过有修有证,然后身、口、意自然展现出安详,如果你的修行没有体会到法,刻意的身、口、意的缓慢,会形成一种僵化,形成一种造作,那一种妙、那一种柔和,就没办法展现出来。所以,一个人有没有见法,一看就很清楚了。你的内心安不安?一看就知道啊!你的内心有见法,内心的安,一样柔和、安详,包括“意行”的安都是啊!
有关于修行的次第,“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然后下面就可以以此类推,就像骨牌效应这样,当你有具备前面的正知正见,后面的这些就会陆续的跟著出来。“便具护诸根”当你有正确的闻思之后,就会来到“守护六根”,守护六根“便具三妙行”,所谓“守护六根”就是你在历缘对境的时候,六根的冲动已经有认真在看,自然身、口、意的展现就会柔和。“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在历缘对境的时候,你都有在检验、在应用,实际在深入四念处、禅修的时候,就更能够深入,更能够体证、见法、证果。所以,“四念处”要修得成功,平常闻思、实修,都是要在平常历缘对境的时候,已经要开始在应用了,不是说等到禅修的时候,才是真正修行,不是这样。在平常就慢慢已经在应用、在加温。“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就是修行的一个过程。
······
事实上,修行是随时回来反观照见,让我们的知见从原来的框框里面,不断的跳脱、不断的升华,让我们的知见、让我们的视野,超脱过去的框框,来到跟解脱者、佛陀他们相同的视野、相同的世界、相同的胸襟。所以,修行不是去跟别人比较,而是跟自己比较,看自己有没有不断的成长、脱胎换骨? 所以“ 不求人短”,因为你会向内反观看自己,“不求人短故生信”,为什么“不求人短”就会 “生信”呢?因为你的心宁静下来、有活在当下,然后认真去闻、思、修,因此就能够体悟到法。
“萦发目楗连白佛言:‘云何六入处律仪,修习多修习,令三妙行满足?’”怎样才能够收摄六根?然后 “三妙行”做得好呢?佛陀就告诉他:“若眼见适意、可爱念”就是欢喜的境界,很合自己意思的境界。遇到这种境界,“能长养欲乐”就会让你起贪、增长你的贪,“令人缘著之色,彼比丘见已,不喜、不赞叹、不缘、不著、不住 ”当遇到这种境界的时候,一般众生会起贪,但是对一个有修行的人,能够了悟实相的人,他不会去起贪。“若眼见不适意 ”不可意境、逆境、不喜欢的境界,一般人就会起嗔,但是对一个有正确闻、思、修的人,有了悟实相真理的人,他不会起嗔。
“比丘见已,不畏、不恶、不嫌、不恚”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内心安住不动,善修解脱,心不懈怠”因为有在“守护六根”,“三妙行”就会展现出来,平常都有在现观,已经把法应用出来,于是一期禅修的 “四念处”,就有机缘不断的脱胎换骨。众生喜欢听那些己高人低、己是人非、己大人小、己优人劣的高谈阔论,满足彼此内心的欲求,事实上是因为你内心有这方面的欲求,好像说找不到人出气,去找一个很会骂的人帮你出气,于是去找相应。事实上,你内心里面有这样的欲求,于是去找那些跟你相应的人,但是一般众生只要还没有解脱以前,都很喜欢比高、比大、比小,就是身见、我见不断,总是在高谈阔论、比较。佛教部派之所以会这样分裂,跟这些都有关系,因为人多之后,团体的素质没办法掌控,很自然的一定会分裂,只是分裂到后来,佛教变成互相内部的攻击、厮杀,都不是很好的现象,然而这也是无常法则,无常啊!
记得印顺长老就讲过一句话--“我们要以佛法来研究佛法”,佛法讲的就是无常,要以无常法印来看待佛教佛法的流传与演变。这样知道吗,当你能够站在这样的立场,当你有一天体悟到原始法味的珍贵,这时候也能够以无限的胸襟,来包容一切的宗派、宗教,不会说一种“排他 ”,我们要有包容的胸襟,大家“以佛法来研究佛法”,了悟整个就是世间的常态,就是不断一直在演变、演变。佛法,当它讲出来成为世间法,落入世间的语言文字,就是没办法不受世间法的影响。当落入文字,一百个人来读这本书,每个人的解读会相同吗?不相同啊!你也没办法去强迫别人来相同,因此经典有经典的好处,但是也有它相当的弊病,都没办法避免的,因为世间就是这样无常。
“长夜久远,种种异道沙门竞胜论议,相违反论议福利,迭相破坏”这是世间很普遍的现象,佛门也是不例外。若能守护六根,因有向内反观,所以身、口、意冲动会渐减少,而且会渐柔软。“六根触灭”,并不是六根不去触,而是遇到可意境--不攀缘、不粘著、不起贪爱;遇到不可意境--不畏、不恶、不拒、不嗔。讲起来好像都很简单,但事实上不容易,遇到逆境要不畏、不恶、不拒、不嗔,很不容易啊!这都是修行的境界。真正的境界、真正的功夫,都是在这里考验,也就是能够以平等心、舍心,去面对一切境界的可意--顺境,或是不可意境--逆境,因此内心能 “安住不动”解脱自在,但不是像木头人麻木不觉。
昨天我突然生病,睡到清晨觉得肚子很痛,一阵一阵的一直痛,经诊断是肠胃发炎,所以从昨天清晨开始,整天身体都很不舒服,到昨天晚上更是进入身体很不舒服的情况,到今天上午才渐渐地好转,现在是恢复到百分之八十、九十,昨天就是突然发生肠胃炎,在疼痛的情况之下,一样啊!该吃药、当然我们吃药,但是在疼痛的情况之下,以及身体的这些反应,包括拉肚子的情况,我们都是如实去看,就是看它怎么样痛的变化,它一阵痛、一个频率起来,然后就又消失,看著它的变化,最重要就是你内心不迎不拒,内心接受它的变化,不是说不会痛啦!不痛就没感觉了,就是会痛,但是你看著它痛,你不去嗔恨,也不需要去埋怨说:我是去冲到、还是去煞到……?都不必有这些心态。
现在当下症状是这样,你就是如实去觉察现在身心的变化,看到我们内心里面,有没有在起嗔啊?有没有起不安的心?如果这样一病不起,你能不能真的放下吗?中鼎不能过来上课啦!大家能不能可以放得下啊?整套课程没有结束,能不能放得下啊?当然可以呀!因缘如此,就接受啊!全部接受啊!所以,要应用到历缘对境、面对各种境界,都能够去如实观察,然后溶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