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漫游》第五章
(2009-01-08 13:22:09)
下一个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不能用仁爱来说明。天地对待万物,犹如祭祀对待刍狗。
圣人不能用仁爱来说明,圣人对待百姓,犹如祭祀对待刍狗。
天地之间的互化,岂不可以类比人们已知风箱中的风的变化?
不拉动风箱的拉手,风静而不吹出;拉动风箱的拉手,风动而吹出。
唉,这样的比喻言说实在难以说明天地,不如不说而直观天地互化的中和。
【要意】
老子在第四章,直观地讲叙了万物的祖宗——道。第五章老子无奈而力不从心地开始讲叙,道生的天地。
仁无法说明天地
刍狗,是古人用来进行祭祀的。刍是草,刍狗是草狗。古人祭祀的时候,把这草狗乔装打扮得漂亮,而恭敬地供上祭坛。祭祀活动完毕后,就会不管这草狗,任人丢弃踏践。人们把这草狗乔装打扮得漂亮,而恭敬地供上祭坛,不是因为仁爱草狗。人们不管这草狗,任人丢弃踏践,不是因为草狗邪恶。仁爱与邪恶无法说明人们进行的祭祀活动,祭祀活动是人们观察到的真相,而把这一个真相分成仁爱与邪恶两个方面,就会出现众说纷纭的各种假相。仁是老子时代人们公认的最高道德标准,所以老子开章就来句“天地不仁”,以便吹开云山雾罩而露真容。
天地的运动是自动的,就如水自然下流、火自然上升一样没有人的心意。而仁爱是人的心意情感,不能说明天地的真相,就象仁爱不能说明祭祀活动的真相一样。天地生出人类、动物、植物,不是因为仁爱人类、动物、植物。人类、动物、植物死亡,不是因为天地邪恶。天地自有其运动变化的真相。
圣人超越了仁爱与邪恶的情感,模仿天地的运动去生活、去对待万物百姓,从而生活在真相中。百姓以仁爱与邪恶的观点去看圣人的行为,看到的是云山雾罩的假象。其实圣人对待百姓,就好像在进行祭祀的事实,不是百姓认为是仁爱这样部分的事实。
天地的行为,善者见善,恶者见恶;智者见智,拙者见拙;真者见真,伪者见伪;易者见易,恒者见恒。百姓尊循天地的行为去做事而不知。
无形的天地
老子言“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意译为:天地之间的变化,岂不可以类比人们已知风箱中的风的变化?不拉动风箱的拉手,风静而不吹出;拉动风箱的拉手,风动而鼓出。
虚而不屈,这是用人们知晓的不动的风,去类比人们陌生的天;
动而愈出,这是用人们知晓的风箱中鼓动的风,去类比人们陌生的地。
不动的风,充塞人们的生活空间,比喻天的大;
鼓动的风,在风箱中或风箱周围,比喻地的小。
不动的风,感觉虚而无形,也无所谓屈伸动静,比喻天的无形恒定;
鼓动的风,感觉实而有形,比喻地的有形能变。鼓动的风一出,与不动的风相比,显得天静地动。
虚而不屈的静天,动而愈出生地,天地如风。这就是老子在“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中,所极力说明的东西。
在老子时代,这风箱及后面谈到的车轮,已经是最先进的科学了,但还是不能向人们展示人们不知的天地,所以才有“多言数穷”的感叹。既然讲不清楚,不如实践天地互变之德,守中。而在现代,物品极大丰富,人们知识良多,完全可以用哲学、科学、技术等来展示天地之道,而不会有多言数穷的感叹。用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展示天地之道,让人类享受到 道的光和热,是我们现代道学者不可推让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