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朦胧 索朦胧

秦照的朦胧诗,探索诗。始建于2008。11。26。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五律]于庚寅年二月十三后(二版)-步韵雨清

(2010-03-30 13:08:56) 下一个
[五律]于庚寅年二月十三后(二版)-步韵雨清

月又圆将满
流连西与东
离愁藏愈显
别恨聚时浓
母望千帆落
儿归两袖空
唏嘘山水远
鬓染几多重

秦照于2010-3-30

附雨清原韵及雨清老师,: Hope_Hope老师的认真逐句点评,对领会学习大有帮助,一并收此供大家参考。 并感谢安静及其他临帖师友的鼓励。这次学到不少真谛。

[五律]寄庚寅年二月十三

雨清 于 10-03-28 23:12:01


月又十三夜,
扰人西与东.
绵情深处苦,
哑恨醉时浓.
目对千灯下,
缘归一笑中.
明知山再隔,
不问许多重.


(所谓进退格:"东""冬"两韵间押)
————————————————————————————
[五律]于庚寅年二月十三后 秦照斗胆学步步雨清韵[五律]寄庚寅年二月十三


又是十三月
一情西向东
甘泉深处苦
别恨聚时浓
母望千帆落
儿归两袖空
明知山水远
猝问几多重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韻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一东,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讧冻忡酆恫总侗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
  二冬,冬农宗钟龙舂松冲容蓉庸封胸雍浓重从逢缝踪茸峰锋烽蛩慵恭供淙侬松凶墉镛佣溶邛共憧喁邕壅纵龚枞脓淞匈汹禺蚣榕彤
—————————————————————————————— 

秦兄勤奋:)与安静一样,赏颈联。 来源: 雨清 于 10-03-30 01:00:10

回答: [五律]于庚寅年二月十三后 秦照斗胆学步步雨清韵[五律]寄庚寅年二月十三 由 秦照 于 2010-03-29 14:20:28

没资格真评,只好玩笑一下:

又是十三月 -〉十二月多了个亲兄弟出来,超生真好:)
一情西向东 -〉 移情别恋?:)
甘泉深处苦 --》现在真的是环境受污染了。。要环保啊。。
别恨聚时浓 --》开始有意思了。
母望千帆落
儿归两袖空 --》颈联二句工整达意,可赏,可叹。
明知山水远 --》上句才“归”,这溜得也太快了些。。。
猝问几多重 --》被这个“猝”吓着了。。。


玩笑妄语,请秦兄不要见怪:) 旧体简约,惜墨如金,有限的字数内要达意,就只能要求准确精确。当然,也要先有了意,才能达意。一般来说,要准确达意就不能有不当歧义,马虎不得。 至于到了旧体诗词的联想层面朦胧诗风下的“有意多义”,暂不在此讨论之列。

不过,最终也是作者个人的选择吧。这选择的背后,往往决定于个人兴趣性格习惯。

————————————————————————————————
秦照兄请进。 来源: Hope_Hope 于 10-03-30 08:01:31

回答: [五律]于庚寅年二月十三后 秦照斗胆学步步雨清韵[五律]寄庚寅年二月十三 由 秦照 于 2010-03-29 14:20:28

秦照兄,我乱写了几句,不一定对,仅供兄参考。

[五律]寄庚寅年二月十三 by 雨清

月又十三夜,
扰人西与东.
绵情深处苦,
哑恨醉时浓.
目对千灯下,
缘归一笑中.
明知山再隔,
不问许多重.


月又十三夜,==>开题清楚,从时间入手。
扰人西与东。==> 承句点明将要切入的主题: 扰人 -- 情;
西与东 -- 为下文作铺垫。

绵情深处苦,哑恨醉时浓。==> 续首联,引入主题内容的第一
联。对比的效果使要表达的诗意更
突出。

目对千灯下,缘归一笑中。==>目-缘,千灯 - 一笑,可见作者
意境笔法之独到。

明知山再隔,不问许多重。==> 收尾以"不问"结束,使得意境
更加深远而耐人寻味。

────────────────────────────

[五律]于庚寅年二月十三后 秦照斗胆学步步雨清韵[五律]寄庚寅年二月十三

又是十三月
一情西向东
甘泉深处苦
别恨聚时浓
母望千帆落
儿归两袖空
明知山水远
猝问几多重


又是十三月,==>开题效原作,从时间入手。只是如雨清所
言,"十三月"似会引起歧意。若是七律,将会有空
间来点明是十三的月亮。五律的挑战是能用更
少的字把意思清楚的表达出来而不引起误会。

一情西向东。 ==>承句点明将要切入的主题: 情;西向东 --
为下文作铺垫。雨清的高明是不用"白字"来点明
主题。其"扰人"不仅点明是情,而且是点明何
情。

甘泉深处苦,==> "甘泉"在这里并没有特定的指代或隐喻,与上下文也无关系,所以可以考虑斟酌与主题有关的词语,比如"乡思"。

别恨聚时浓。==> 好句!

母望千帆落,儿归两袖空。==> 好联,意境更上一层楼。

明知山水远,猝问几多重。==> 结尾似没有结好。
几个原因: 1) 步入了雨清结尾的模式,思路和意境受到限制。和诗的关键是韵限而诗意不限。作者在诗中有很好和清楚的主题和诗意,应当顺着自己的诗意去想象、扩展,这样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好诗。如颈联之好,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情感和思想。2) 在母盼儿归儿已归之后,应该是怎样的意境和结尾,作者还没有清楚的脉络。又因1)的缘故,使结尾略显含糊和无力。3) "猝问"用得不好。"猝"字似入诗不多。"猝"字用在母亲身上似也不妥。

全诗如果结尾再重新构思,使母子之情在分离-团聚中更加至深至真至感,并在几个小地方在斟酌斟酌,将是一首很好的亲情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