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284)
2010 (190)
2011 (194)
2012 (301)
2013 (349)
2014 (754)
2015 (438)
2017 (308)
2018 (231)
2019 (183)
2022 (1)
上述的原则只不过是若干自明的逻辑原则之一,这些原则之中至少有一些是在可能有任何论证或者证明之前,就应该加以承认的。当其中某些原则被承认之后,另一些原则也便得到了证明,虽然这些另外的原则只要是很简单,就也会像那些被公认为理所当然的原则一样地昭然若揭。传统上--虽然并没有很好的理由--曾提出过其中三条原则名之为"思维律"。
这三条原则如下:
(1)同一律:"是就是是。"
(2)矛盾律:"任何东西不能既是又不是。"
(3)排中律:"任何东西必须或者是或者不是。"
这三条定律都是逻辑上自明原则的范例,其实比起其他类似的原则来,例如我们刚才所考虑的原则,--一切随真前提而得出来的都是真的,--它们并不见得就是更根本的或者是更自明的。"思维律"这个名称也容易使人误解,因为最重要的事实并非是我们按照这三条定律去思维,而是事物是按照它们在进行;换句话说,重要的事实是我们如依照思维律去思维,就会想得真确了。但这却是一个大问题,以后我们还要再谈到它的。
除了这些逻辑原则对以使我们从特定的前提证明某种事物必然真确而外,还有一些别的逻辑原则能使我们从特定的前提证明某事物之为真,有着或大或小的或然性。这类原则的一个范例,--也许是最重要的一个范例,--就是我们在上章中研究过的归纳法原则。
标签: 罗素 西方哲学史 文化 分类: 爱上、文字
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我爱你是以悲剧形...
罗素自传--(序) 我为什么而活着 [图片]
狼族天火之音羽 2011年01月15日 16:30 阅读(0) 评论(0) 分类:艺术 权限: 公开
----家父在我入学前曾经训话“学你这个专业,必须学哲学,光有基础还不够,先从黑格尔起步”。哲学课是二年级才开设的文化类必修课,老师是毕业于北大的美女,在众多政治类课程里面,唯独她的讲课最为精彩,因此对哲学的好感倍增,后来在仅有的年份里,选修了几乎全部她的哲学类课程。下了课,我走到讲台前,请她推荐给我一些哲学书籍,她当时就推荐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但是很难买到,我们学校是专业性极强的院校,这类书没有收录在图书馆,我只好跑遍各个书店买了这位大作家的其他小作品,当时市面上他的著作很难买到。直到最近,购书方便了好多,而又能有机会重新再来阅读。生活需要思考和知识的必要补充。这篇文章不长,但极为精彩。也充分证明了罗素作为哲学家的睿智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写作功力。看得出他对于自己毕业于英国的剑桥,相当自豪。
而我也逐渐明白,在过去念书时得益于导师那些简短而极为有力且实用的指导观点,而这些观点,其实很多来自于这位哲学家的名言。~很给力
我为什么而活着?
[英]伯特仑·罗素
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这些激情犹如狂风,把我伸展到绝望边缘的深深的苦海上东抛西掷,使我的生活没有定向。
我追求爱情,首先因为它叫我消魂。爱情使人消魂的魅力使我常常乐意为了几小时这样的快乐而牺牲生活中的其他一切。我追求爱情,又因为它减轻孤独感--那种一个颤抖的灵魂望着世界边缘之外冰冷而无生命的无底深渊时所感到的可怕的孤独。
我追求爱情,还因为爱的结合使我在一种神秘的缩影中提前看到了圣者和诗人曾经想像过的天堂。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尽管人的生活似乎还不配享有它,但它毕竟是我终于找到的东西。
我以同样的热情追求知识,我想理解人类的心灵,我想了解星辰为何灿烂,我还试图弄懂毕达哥拉斯学说的力量,是这种力量使我在无常之上高踞主宰地位。我在这方面略有成就,但不多。
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导往天堂。但是,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痛苦的呼喊在我心中反响回荡,孩子们受饥荒煎熬,无辜者被压迫者折磨,孤弱无助的老人在自己的儿子眼中变成可恶的累赘,以及世上触目皆是的孤独、贫困和痈苦--这些都是对人类应该过的生活的嘲弄。我渴望能减少罪恶,可我做不到,于是我感到痛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这一生是值得活的,如果真有可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将欣然再重活—次。
What I have lived for?
Bertrand Russell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great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 - 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
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 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 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 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 A little of this, but not much, I have achieved.
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I long to alleviate this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插播一条他的【爱情语录】Many people when they fall in love look for a little haven of refuge from the world, where they can be sure of being admired when they are not admirable, and praised when they are not praiseworthy.
很多人陷入爱情是为了寻找一个遁世的避难所。在这个避难所里,当他们不值得爱慕的时候,依然有人爱慕他们,当他们不值得赞扬的时候,依然有人赞扬他们。
伯特兰·罗素: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也被认为是与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哲学有着巨大影响。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中文名: 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
外文名: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
国籍: 英国
出生地: 英国,威尔士
出生日期: 1872年5月18日
逝世日期: 1970年2月2日
职业: 作家,哲学家,数学家
图片
毕业院校: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信仰: 无神论或不可知论
主要成就: 创立分析哲学
1950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发表《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代表作品: 《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
主要领域: 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