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狼

宇宙无边,有生命。人是动物,也是狼。来自远方的狼,在想啥呢?
个人资料
大江川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食肉,是人类的1种原始自然属性

(2013-12-26 16:03:13) 下一个

1,以现存大型哺乳类动物物种来考察,存在:1)纯粹肉食动物,2)纯粹草食动物,3)还有肉草杂食动物。
2,狮虎豹是纯粹的肉食动物,马牛羊们是草食动物。。。人类与猩猿猴狒(灵长类)是肉草杂食,还有1类是熊与熊猫们。
3,陆生大型哺乳类的食性具有特殊性质,是1种原始自然属性,所谓原始属性,是原于万年前的属性,也是生命物所固有的属性,于食性而言,是硬件,软件与特定的食性——3者1致性,这是系统的1致性,要用到系统论来合理解答。
4,肉食动物,多具有猎杀能力,即具有强烈的攻击力,并具有杀死猎物之能力,必须先杀死,才能从容食入。肉食动物之特征,就是利爪与尖齿,同时,其消化道与消化程序也必须与此相匹配。
人类也具有尖齿,即犬齿,位于自门齿计数的第3顺位,左右两对,同时人类也具有利爪,其指甲也尖利——这与狮虎豹等肉食动物是相同的,而反观马牛羊等草食动物,没有犬齿,偶蹄,无利爪,其消化道更漫长而复杂,其膨大部(消化部,胃)可以多变,以利于反刍,吸收部(小肠)较长,而排出部(大肠)更长。肉食动物们的胃与小肠较简单,大肠也较短。。。因为,肉类所含营养物,更易消化吸收,单位体积,或重量所含营养成分更丰富,更密集。。。
5,人类的的大肠应是渐趋伸长的,因为人类由纯粹肉食后转化为杂食(原因另述),因此需要多排出残渣,这是盲肠的成因。
盲肠是小肠与大肠的结合部,其生成,其来源,应由小肠逐渐过渡而成,当初人类小肠更长,大肠较短,因其肉食是精粹的,不需要排出过多残渣,也不需要过度地摄食,而获精粹之营养,这种程序是先进的,也是自然程序,更是优秀的生命程序,这是肉食动物至今仍然稳居地球生命食链高端,最高端的原因,也是肉食者们更优秀的原因,肉食,这种原始自然之属性,对于人类生命自有其特别的意义。
肉食开启人智,肉食使人类优异,最终,使人类逃离普通的肉食者们(狮虎豹们),而拥有更高的智慧。。。
纯粹的肉食动物,并不需要过多的大肠,因为肉食容易被消化怠尽,即不浪费资源,也少有残渣经大肠排出,也就不需要过多的大肠肠管,当人类肉草杂食,则必然需要更多的大肠,此情景,促使人类肠管总长在增长,则小肠的1部分也更快地过渡成大肠。
因此,盲肠是由小肠转变为大肠的过程所留痕,这符合消化与吸收的顺序。。。或者,由小肠与大肠同改变而成,两者互变多点共造,但是,人类原始食性渐变,巨变是盲肠的催生动力,人与自然如此。
得知自身生命的历史,只好研究与省思此类痕迹。
。。。

待续。




以下文献


五畜
《灵枢经·五味》: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

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
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
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
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经过夏日生冷饮食肆虐,不少人的肠胃有所损伤,建议:秋季养收,奉冬之藏。

《黄帝内经》里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
“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篇》
秋天,气候比较干燥,再加上夏日生冷饮食的损耗,所以除燥与进补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

五谷为养白色食物赶走秋燥

“五谷”之说逐渐形成的习俗,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指粟(高粱),菽指豆类。我们可以把这类食物统称为五谷杂粮。
其中小米最被国人推崇,小米属热性,黄色,最补脾胃,早晨食用好。同时,米属凉性,尤其适合在傍晚食用,可以多吃一些。而面属热性,最补心气,冬种夏收,夏季食用最好。

  另外,各种豆类比较适合在冬季食用。在腊八那天,传统民俗要熬腊八粥,粥中就加入了芸豆、红豆等各种豆类,这也是非常顺应天时的。

  在古代中医看来,一日三餐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各种谷物,也是对人体最为滋养的。五谷被看做各种食物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每顿饭中,中医认为应当多吃主食。

  目前,秋高气爽,但“燥”字当头,为了避免其对身体带来的伤害,应当以润为主,而五谷可以养人,所以就要多吃一些。中医认为,五脏中的肺对应的是白色。要想达到润肺的功效,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吃一些白色的主食,例如米面等。

五果为助 果核果肉浑身是宝

  《黄帝内经》中的“五果”为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大枣、李子、栗子、杏、桃,泛指各种水果。

  在秋季,水果的品种非常丰富,如梨、葡萄、苹果、橘子等,果肉和果核(坚果)各具营养。果肉为了滋养果核而存在,因此坚果类如杏仁、核桃仁、松子仁等都是营养成分充足的好东西。

  此外,梨、葡萄等的果肉同样也有润泽之效。不过,梨性寒,若是肠胃不好,生吃则可能会腹泻,不妨熟吃。
(食方一:银耳、秋梨、红苹果、冰糖、莲藕汁熬制成汤,酸甜可口,润肺祛痰。)

五畜为益虽补精血儿童少食

  《黄帝内经》中的“五畜”为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牛、狗、猪、羊、鸡,即各种肉类。

  成人食用一些肉类,可以大补精血,但对于发育不完全的小孩子来说,是不适合摄入过多肉类的,因为吃肉太多,可引发性欲。

  而对于肠胃较弱的老人来说,由于各种肉类不易于消化,可以在吃肉的同时小酌一些淡酒,并在烹饪的过程中加入葱、姜、蒜等,以帮助肠胃更好地消化、吸收。

  在秋季,进补成为很多人的头等大事,但也不适宜大补特补,老人可以吃一些小牛肉炖萝卜汤,滋养身体。

五菜为充疏通气息易于通便

  《黄帝内经》中的“五菜”为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并非是特指,而是泛指各种蔬菜。

  一般来说,各种蔬菜在古代作为饥荒时的补充而存在。而在现代,蔬菜则是我们的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在秋季,多食蔬菜可以疏通气息,易于通便,滋润秋燥;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五谷:即粟、豆 、麻、麦、稻。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

五果:《灵枢经五味》:“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果即:李、杏、枣、桃、栗。

五畜:指牛、犬、羊、猪、鸡等五种畜类肉。《素问·脏气法时论》:“五畜为益。”

五菜:“五菜”是指各类菜蔬,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菜蔬种类多,根、茎、叶、花、瓜、果均可食用。它们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讲究膳食平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质,脂肪含量不高。古人把豆类作为五谷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因为谷类蛋白质缺乏赖氨酸,豆类蛋白质缺少蛋氨酸,谷类、豆类一起食用,能起到蛋白质相互补益的作用。

“五果”是指桃、梨、杏、李、枣、栗子等多种鲜果、干果和硬果。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和食物纤维,还有一部分植物蛋白质。“五果”尽量生吃,才能保证养分中的维生素不受烹调的破坏。鲜果加工成干果,便于运输和贮存,虽然水溶性维生素有损失,但蛋白质与碳水化合物反而因脱水而增多。硬果类如花生、核桃、瓜子、杏仁、栗子,所含蛋白质类似豆类,可弥补谷类蛋白质的不足。

“五畜”是指畜、禽、鱼、蛋、奶之类的动物性食物。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弥补植物蛋白质的不足。

“五菜”是指各类菜蔬,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菜蔬种类多,根、茎、叶、花、瓜、果均可食用。它们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昧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昧辛,先走肺,谷味成,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黄帝曰:营卫之行奈何?伯高曰:谷始人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传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日气海,出于肺,循附因,故呼则出,吸则人。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久,半日则气①减:原作"灭",据周本、日刻本、(太累)、(甲乙经)改。172衰,一日则气少矣。黄帝曰:谷之五味,可得闻乎?伯高曰:请尽言之。五谷。杭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票成,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威,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营成,续苦;葱辛。五色:黄色宜百,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直。五宜:所言五色者,肿病者,直食杭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盛;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啻;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威,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肝色青,直食甘,杭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大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直食咸,大豆须肉栗蕾皆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燕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岐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
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禁温食热衣。心病者,愈在戊己,戊己不愈,加于壬癸,壬癸不死,持于甲乙,起于丙丁。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写之。
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禁温食饱食湿地濡衣。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脾病者,日昳慧,日出甚,下晡静。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
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禁寒饮食寒衣。肺病者,愈在壬癸,壬癸不愈,加于丙丁,丙丁不死,持于戊己,起于庚辛。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
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禁犯焠(火矣) 热食温灸衣。肾病者,愈在甲乙,甲乙不愈,甚于戊己,戊己不死,持于庚辛,起于壬癸。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必先定五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月耑)(骨行)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