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解决当前经济困境的一点思考
(2009-02-06 00:09:44)
下一个
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发生一阵子了,现在到底是什么样子?日前在“2008金融风暴根源、危害与前景暨《金融大崩盘》新书研讨会”上,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研究员谭雅玲指出“目前看,美国只是受了轻伤,欧洲受了重伤,中国受了内伤。”笔者认为比喻的恰到好处。“美国受了轻伤”看看美元的坚挺,实体经济等影响并不到,受伤最大的倒是“人人喊打”的华尔街。实际上,美国高技术企业,军事力量等还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只要这些影响不大那么“受伤就只能是轻伤”。
“欧洲受了重伤”,受重伤的还包括巴基斯坦,韩国,巴西等,对于这些国家的影响表现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濒临破产,外汇储备大量损失(不是有几个国家快要破产了)。
“中国受了内伤”,相对于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GDP,财政收入等,在次贷危机中损失的并不大(相对不大,绝对值的却不少,5000亿以上),主要表现在金融机构没有“明显”破产等。但是在这次危机前由于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在60%以上(2006年中国GDP为20.9万亿元,进出口总额1.76万亿美元,按美元兑人民币1:7.8汇率计算,外贸依存度为65%),并且还是大幅顺差,形象的说就是中国经济能这么快速发展,靠的主要是和外国人做生意,而不是和老百姓(内需不足)。而现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大幅减少了发达国家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消费减少→进口减少,那么一下子支撑我们GDP的外贸这个棍子突然断了,经济的帐篷就要降下来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很多出口导向型企业就要关门了,这里要知道,很多人是靠工作吃饭的,没工作了就没饭吃了,没饭吃了就会发生混乱等,你说危险不危险。
对于目前出现的情况,中央政府不会让这个经济“帐篷”就这样降下去,那么用什么撑起来呢?可供选择的有两个:增加投资和扩大内需,而现实中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年末发表的2007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虽然自从1998年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启动内需,但是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以每年一个点的比重在下降。中国目前的消费率不仅低于美国的70%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印度的50%~60%水平。 而投资占比2002年超过40%,2006年国家统计局根据经济普查资料,核定2004年投资率为43.2%,2005年估计超过50%。2007年,我国GDP为246619亿元,在“三驾马车”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占GDP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占GDP55%。
消费明显不足,而经济靠外贸增长。说白了就是整天给别人打工,别人过的舒舒服服的,而自己却不停的劳累,报酬又少。同时高投资虽然使经济增长了,但是拉大了贫富差距,因为对于打工者的权益保障不力,投资的钱很多是流入了富人阶层(分配不均)。所以撑起大棚的重任就落在了“消费”身上。因此大家在最近的媒体或者博客中经常有人说“扩大内需”,这个方向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下手呢?下面分为两方面:远期的和近期的。
从远期扩大内需看,我首先提几个关键词:观念,房价,平均工资,中产,社会保障。中国老百姓不敢花钱,尤其是传统的家庭,周围有很多家庭,两口子一结婚后就开始存钱,存孩子奶粉钱,教育钱,买房钱,还要准备点钱以备不时之需。这是观念的问题,但是这种观念又和社会发生了联系,试想为什么要存那么多钱?因为1.社会保障有问题。
就拿医疗来说,现在没钱都不敢生病,得个小病花费上千不再少数,如果还需要动手术,那上万是一定的,得了癌症什么的十万以上也是肯定的。先不考虑乡镇居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964元,一个家庭算上两口子(事实上统计按家庭计才科学,包括税收等)那么家庭08年平均工资为5万。下面开销再看一下:孩子如果是大学生一年1万不算多,如果是高中生及以下一年5000差不多,两口子吃饭一年1万算少的,平均下来一个月不到1000元,穿的用的算1万(锅碗瓢盆,衣服鞋等必须品)这样下来剩下两万,但是前面算了全是必须的,实际中可还要宴请宾朋,购买大件,如冰箱电视电脑等,还不算买房什么的。剩下1万就不错了。那老百姓还敢生病?而前面说的平均工资也是理想状态下的,如果分布是正态分布的话,那么有一半的人还在这种条件之下。
再说房价,房价就是一个水泵,不,应该是“钱泵”。只要是老百姓手里有了闲钱要买房,那房价就像一个泵一样把老百姓的钱抽的一干二净,抽到哪里?开发商手里,政府手里,贪官手里。再加上房价很高,都存钱等买房了,谁还敢消费?
国家长远来说应该努力壮大中产阶级。使国民财富结构呈现一个“纺锤型”或“橄榄型”的结构,这就要求不断提高工资水平使经济增长惠及大多数国民。然后物价水平相对于中产收入应该处于一个合理水平,健全社会保障,消除不敢消费之忧。所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近期扩大内需方面。长期的内需障碍没有解决,那么扩大内需都只是“缓兵之计”从多方面考虑也是必要的。近期出台的政策就是这种类型的。比如建铁路,改造旧房等。这些政策就像是一针强心剂,想通过搞基建,带动相关领域繁荣,比钢铁,水泥,装修,运输周边的消费。但是即使这样解决的速度还有领域都很有限,看看最近的农民工提前返乡就知道了,再加上正值年底,收入减少很不利于社会稳定。那么还有一种方法,发购物券。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欧元之父”、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蒙代尔最近表示,建议中国政府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的购物券,合每位公民800元,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
11月18日台湾行政院长刘兆玄周二表示, 当局将透过向个人发放购物券刺激岛内消费, 此举将令台湾GDP升幅扩阔0.64个百分点刘兆玄在记者会上称, 台湾民众每人将获得价值3,600新台币(108美元)的购物券。
12月20日,日本公布了总额高达2万亿日元的定额补助金发放方案,发放标准为每人发放12000日元(合人民币924元),65岁以上和18岁以下者多发放8000日元,发放对象除日本人外还将扩大至所有长期居住在日本的外国人。
我很肯定这种方法,相对于大搞基建好处有:1.钱平均的用到了每个公民身上。不是有很多人担心4万亿落入贪官手中吗?发购物券不用担心。
2.改善民生。每个人800元相对于贫穷家庭足以过个好年。不比建设华而不实的工程实惠?
3.带动经济各方面增长。建铁路等只是带动相关领域增长,消费券则看在消费者需求上,显然消费券涉及领域要大地多,更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4.限定消费券时限,短时间内大量产生GDP,对于经济的担心可以稍稍放心了。
5.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除了发放购物券,还有什么 让国民享受改革开放30周年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其它的方法 比这个更好呢?
当然,有被称为专家的人出来说了一些不到点子上的反对意见,对于这样的人我送两字“砖家”。一下是他们的代表意见。
1.有人认为,老百姓突然多了这800块钱,会舍不得花掉,“现在问题来了,他们舍不得花,而又必须在3个月内花掉怎么办?这时富人们出现了,他们会低折扣收购八成国民手中的购物券。等到3个月后,购物券是花掉了,但是全部消费在富人们的灯红酒绿中。大部分国民还是没有真正得到实惠。经济是短期回暖了,但是经济根基却动摇了。发放购物券刺激经济确实是奇招,但无法在中国实行。”
这个问题可以在施行过程中用政策弥补,比如限定身份证登记,一个身份证只许800元等等。再说快过年了,每个人800元算多?别说在城市,就是在农村为了过年,这些钱也不算多。打个比方,一个很渴的人,他喝一杯水就不渴了,而他现在只有半杯的钱,于是政策好了发给他半杯水,用担心这半杯水流进富人的肚里?其实,这个穷人真的舍不得喝完整杯水的话,只要留着自己的半杯水,喝着政府的限时半杯水就行了。所以那个专家脑筋很死,不愧为砖家。
2. 商务部研究员梅新育对发放购物券也表示了反对,“发放消费券,一方面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从而限制、抵消其增加消费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会损害国民自我奋斗的精神。除无劳动能力者外,福利必须与工作挂钩。”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感觉这个人很无耻,和一个人很像,那个人是任正隆,大家听名字可能不知道是谁,但是你一定听说过他的言论,06年任正隆说:“我认为1600元的起征点比较合适,不宜过高。过高的起征点将剥夺低收入者纳税的权利和作为纳税人的荣誉。”
呵呵“发放购物券会损害国民自我奋斗的精神”和“过高的起征点将剥夺低收入者作为纳税人的荣誉”是何其相似!无耻之极,不值一驳。按照此逻辑,大学别发奖学金了,“发奖学金会损害大学生自我奋斗的精神”~~~~
对于这个砖家说的第一个“可能与消费者计划中的其他支出相互替代”,这个确实存在,但是我认为重合的不会太大,说了因为是过年,即使这笔钱没有消费出去,那么对于社会稳定也是意义重大的。
综述,解决当前经济困境,长期内增加平均工资,健全社会保障,降低房价,产生大量中产。而现在当务之急,发放限时购物券。
中华网 作者:静思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