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谷先生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个人资料
尹思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一封石涛写给八大的信,如何通过书迹鉴别真伪

(2022-08-30 11:30:18) 下一个

 

 
在中国艺术中,技艺高超的临摹者往往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准,却也可能因此扰乱市场,甚至影响人们对一段历史的认识。不过,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真正高明的鉴定家,总是可以拨开迷雾,寻得真相。
 

一封信的双胞案

01

 
 
 

“听说先生已经七十四五岁,而登山如飞,真是神仙般的人物。我才将将六十,却已诸事不堪……”

 

Image
石涛《致八大山人函》
 
这封情感真挚的信件,出自明末清初的大画家石涛之手。
 
而能让石涛敬仰盛赞,吹出“真神仙中人”这样的“彩虹屁”的人物,则是另一位鼎鼎有名的大画家,八大山人
 
石涛和八大,在绘画史上同为“清初四僧”,以大写意著称,地位看似相当。
 
而在当时,石涛却是八大的忠实粉丝。
 
在上面这封信中,石涛用可以说是卑微的语气向八大求画:
 

“希望求得先生一幅三尺高、一尺阔的小画,画中有平坡老屋,古木数株,阁中有一老叟……空余纸面求先生法书数行,那便是我的宝物了。”

 
这封隐藏着两位画家交往秘事的信,名为《致八大山人函》。
 
它曾一度封尘于历史。有趣的是,当它再次现世之时,却是以“双胞胎”的姿态
 
“哥哥”曾被张大千从他的老师手中继承,后来又被美国收藏家赛克勒购得(赛克勒本)
 
张大千获得《致八大山人函》的几年后,日本收藏家永原织治得到了几乎相同的“弟弟”(永原本)
 

Image

Image

永原本《致八大山人函》
 
书画作品偶有“双胞胎”。两件《致八大山人函》的接连现世,似乎有违常理——
 
到底哪件是真?哪件是假?
 
著名鉴定家傅申曾经对这两张作品进行鉴定,过程堪比破案。
 

抽丝剥茧的鉴定

02

 
 
 

1/ 整体

 
最先用来比较的,是两件书法的笔法特性。
 
傅申发现,对比石涛真迹和赛克勒本,石涛的字迹“圆润而强调提按”,笔画之内可以看见粗细的变化——这是一种源自隶书的写法。
 

Image

石涛书法中的相近字对比
其中a列为赛克勒本《致八大山人函》,其余选自石涛真迹
 
永原本中的字却不具备这种提按性,反而表现出一种对角线的运动。同时,它一字之内的笔画粗细和浓淡都惊人地一致——这是篆书的典型风貌。
 

Image

永原本《致八大山人函》局部
 
永原本与石涛真迹已有初步区分。
 

2/ 细节

 
除了整体的笔性,真相也隐藏在细节之中。 
 
???? “先生”
 
傅申曾说,“重复的动作会使写字者放松,也最容易暴露出写字者的习惯。
 
“先生”二字最为典型。
 
Image
赛克勒本《致八大山人函》(上)与其他石涛真迹(下)中的“先生”二字
 
赛克勒本与其他石涛书信中的“先”字末笔呈现圆形笔势,将“先生”接起来。“生”字的横笔同样也以圆圈连接。
 
永原本却呈现不同的面貌。
 

Image

永原本《致八大山人函》 中的“先生”二字

 

永原本“先”字末笔是小角度的回笔,“先生”二字的线条多有棱角结构,这正是书写者最基本的手臂Z字型运动所造成的,有一种做作的锋利感。
 
???? 抬头
 
在所有石涛书信中,都可以看到当时的一种常见礼数,即所谓的“抬头”:在提到收信人时,礼貌地另起一行。
 
永原本也遵循了这一点,可它却忽略了一个细节。
 

Image

永原本《致八大山人函》 中的抬头
 
那是石涛自己所坚持的一种习惯:不但另起一行,还把对收信人的称呼写得高出一截。
 

Image

石涛书信中的抬头,选自《致退翁先生函》

 

这个个人习惯在永原本中被完全忽视了。
 
???? 自称
 
石涛的另一个习惯,是把自己的名字“济”(石涛僧名“原济”)写得稍小一点,放在直行的一侧,用于表示谦虚和尊敬。
 

Image

赛克勒本《致八大山人函》(上)与永原本《致八大山人函》(下)中的“济”字
 

永原本同样完全遗漏了这一点,没有将“济”字与其他字区分开。

 
???? “济”
 
最后一点,是石涛对自己名字的简写方式。
 
克勒本和其他石涛真迹中,对楷书“濟”字的简化,可见右半边的横笔之下有两处波浪式的下移。
 

Image

赛克勒本《致八大山人函》中的“济”
 
永原本在“复制”时却漏掉了横笔后两个波浪形笔画中的一个
 

Image

永原本《致八大山人函》中的“济”
 
傅申总结:“这个疏漏对鉴定赝品至关重要。”
 
至此,已经可以基本断定赛克勒本为真,而永原本为伪。
 

真相显现

03

 
 
 
 
真伪已辨明,剩下的便是寻找“作案动机”。
 
赛克勒本《致八大山人函》的内容中,透露出许多关键信息:
 

·石涛和八大当时的年纪:前者年将六十,后者七十四五

 

·他向八大山人求一幅“三尺高、一尺阔”的小画,并想将之挂在新居

 

·八大山人曾送他一幅尺幅巨大的画,而石涛“屋小放不下”

 
而在永原本中,许多信息却被刻意隐去或篡改了:
 

·二人的年纪变成了“先生花甲七十......济才六十四五”

 

·石涛所求三尺小画变成了“堂画一轴”

 

·永原本还删去了石涛曾得到八大赠画之事

 
写信的时间和求画、赠画的信息都被模糊或刻意隐瞒,目的为何?
 
原来,赛克勒本《致八大山人函》中提到八大赠给石涛的画,确实可考——那是一幅作于1698年夏天的《大涤草堂图》。
 
虽然图已遗佚,但石涛为这幅画题写的长诗有幸被保存下来,提示了作画的时间。
 
而当收藏家永原得到另一件《致八大山人函》时,一起到他手中的,还有一幅八大为石涛作的画。
 

Image

石涛跋八大山人《大涤草堂图》(左)
与永原藏《大涤草堂图(仿作)》(右)
 
由此,永原本《致八大山人函》的真面目逐渐显露——
 
作伪者修改石涛向朱耷所求之画的尺幅信息(小幅变为堂画)、模糊写信的时间,并删去曾经得到大幅赠画之事。
 
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自己制造一幅仿佛是回应石涛请求的八大画作。他还在画上抄录了1698年石涛的长跋,仿佛这段跋文是在答谢他伪造的这件礼物。
 
看到这里,你心中想必也有了答案,没错——它的作者,正是张大千
 

Image

张大千
 
谜底被揭开。
 
张大千在得到石涛真迹后,将自己仿造的信函和画作一起“打包出售”,制造了一个完美的“骗局”。
 
· End ·
 
从疑云浮现到拨开迷雾、抓住“嫌疑人”,完整的证据链、大量的物证对比,整个过程仿佛看了一部悬疑片。
 
这则鉴定实例,出自上海书画出版社的新书——王妙莲、傅申著《书画鉴定研究》
 

来源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I2NzczNA==&mid=2650505085&idx=1&sn=1ee57f89d2d75640d24d6b52a32ad53f&chksm=be85884489f20152bc5c4780e5fdf3c796eedb5cd7010709b3c6b96b08d7ae7724e009e3a0a2&scene=132#wechat_redirect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