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谷先生

学者,诗人,书画家,一级美术师。职业认证网球教练。现任“北美中红书院”主席,”中华文化交流大使“等职。号白水道人,老泉,画泉(多用于画款),西邑翁...
个人资料
尹思泉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金文的演变史

(2021-12-02 15:32:21) 下一个

 

 

金文指铸造和錾(zàn)刻在铜器上的铭文,主要以商周青铜器铭文为主。

 

因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周代以前把铜称之为金,因此金文也被称为吉金文字;又因青铜器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在书法中一般又称为大篆或籀书。 
金文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与青铜器铸造技术和文字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金文铭文从商代早期产生,经过商代晚期的简铭期到西周时期的长铭期,至战国晚期逐渐衰落,大约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变化。目前已知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约一万七千件左右,多系王室、贵族于祭祀、饗宴等场合所使用的礼器, 铭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天文、历法、教育、音乐等众多方面。铭文的格式约有徽记、祭辞、册 命、训诰、记事、追孝、约剂、律令、媵辞、乐律、物勒工名和符、节、诏令等十二个类别。
 
Image
 
金文书法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瑰宝,更是学习和研究中国书法演变过程的重要资料。
商代到春秋时期的铭文,一般先以毛笔书范,再按照墨迹原本刻出铭文模型,然后翻范铸造而成。因其精湛的技术,故而铭文字迹大致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书写的笔意和特征;而战国和秦汉时期的铭文,大都为錾刻而成。金文书法因时代和地域的差别,形成众多的体系和风格。其体系和风格以周秦一脉为正统,东南各国为奇变。
 
Image
 
 
 
 

商代的金文书法风貌

 
 
 
字形结构严谨,字形趋长方,象形程度较高,笔画有肥笔现象。用笔雄劲遒美, 章法疏密有致,每篇都有自己的风韵。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风格,一类风格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画的起 止多显锋芒,间用肥笔,以《小臣艅犀尊》为代表;另一类风格则是笔画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肥笔甚少,形体瘦劲,遒美挺拔,以《戍嗣鼎》为代表。
 
Image
 
西周时期是金文的鼎盛时期,书法风格总体上是朝着规整方向发展,最后达到成熟。
 
 
 

西周早期的书法风格约有三类。

 
 
 
第一类风格是瑰异凝重。用笔起止不露锋芒,多用肥笔,体势凝练奇古,雄伟挺拔,因字立形,和谐得体。以《大盂鼎》《康侯簋》《何尊》为代表。
第二类风格是雄奇恣放。多用肥笔,波磔明显,在一篇铭文中相同的字写法多不雷同,在其提捺、字形结构大小等方面著意进行变 化。或遒劲中略带华丽,行气舒畅自由;或书写率意,不受常规严谨格局的束缚。以《作册大方鼎》《召卣》 《保卣》为典型代表。
 
Image
 
第三类风格是质朴平实。字形结构平易古朴,用笔不露或甚少露锋,不用肥笔。以 《利簋》和《天亡簋》最富有代表性。这类风格在西周早期为数不多,但它朴素大方,书写便捷,代表了书法演变的方向。
 
 
Image
 
 
 
 

西周中期金文书法风格约分为三类。

 
 
 
西周中期中国进入了以“礼乐”文化为标志的时代,青铜器的功用不仅用来盛物,更多的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
西周中期金文书法的演变开始向着书写便捷的方向发展,字形已有较大的简化和线条化。西周中期之初许多铭文还保留著肥笔和首尾出锋的现象,中段以后则完全脱离了早期的端严谨持和凝重譎奇的格调,字形结构呈加长趋势,用笔已少波挑,肥笔很少出现,笔画粗细均匀圆润,章法布局完满规整。 
第一类风格用笔舒展自然,肥笔依稀可见,字形结构仍有早期的特点,而西周早期的瑰异雄奇气象已然消失。以《冬 冬方鼎》《庚赢卣》为最典型。
第二类风格质朴端庄,笔画无波磔,两端似圆箸,字形结构朴实遒美,笔势圆润厚实,章法疏朗整齐。这是西周中期最为流行的书体风格,一直沿用到春秋中期。以《大克鼎》、《师虎簋》、《史墙盘》、《永盂》等为其表率。
第三类风格字形结构宽舒,笔致率意,行气自由疏放, 以《十五年趞曹鼎》为代表。 
 
Image
 
 
 
 

西周晚期金文书法日趋规范,书法风格亦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风格字形结构和谐优美,书写自然,笔致圆润,是金文书法最成熟的形态。以《毛公鼎》《?簋》《?鐘》最为著称。
第二类风格笔致劲健,笔势匀称,纵横成行,字迹遹皇茂雋,呈现出崭新的艺术风格,以《虢季子白盘》为典型。春秋时期的《秦公簋》《秦 公鎛》以及《石鼓文》等都与这类书风有著直接的渊源关系。
第三类风格字形结构率意,章法错落自由,以 《此簋》为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王室衰微,列国兴起。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主要是各诸侯国及各国内卿大夫所制,金文书法的形式与风格均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从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局面。西方的秦国直承周脉,书法风格有浓厚的宗周色彩。字形结构趋向方正瘦劲,书写便捷,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 《秦公簋》与《秦公鐘》即是这一书风的典型代表。关东诸国则沿用西周晚期的体系,变化较少。
 
Image
 
 
 
 

春秋晚期到战国前期

 
 
 
社会大动荡大转变时期,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此时的金文书法也异体朋兴,千姿百态,蔚为大观。
黄河中下游的齐,鲁、中山、徐、许等国盛行细长之体,文字繁简并用,书法清新秀丽,以《齐侯鎛》《王孙遗者鐘》为代表。笔致瘦硬,两端纤锐如针者,如《陈曼簠》;形体修长,修饰有度,犀利雋美者,如《中山王鼎》与《中山王壶》。南方诸国也曾流行修长的书体,但风格与东方风格有 所不同。笔画弧曲,书写松舒者,以《曾侯乙鐘》为代表;笔画纤瘦,书写随意者,以《吴王光鉴》为典型;字形修长,笔道刚劲,纵横成行,工整雋秀者,以《蔡侯尊》《蔡侯盘》为典范。春秋末年的鸟虫书一直流行到战国前期,奇诡多变,以《王子午鼎》为极则。春秋晚期晋国的《欒书缶》为错金书,文字圆润秀劲,书体端庄精美,在春秋战国金文中别具特色。

 

 
 
 
 

来源 |兰亭书会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