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立春/春节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文化丰富,而且根据年代、地域各有不同。如放鞭炮、贴春联、穿新衣之类流传至今的大众习俗就不说了,接下来,云上君就带大家去感受下古人春节的那些风雅事。
1. 穿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春旛,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后汉书礼仪志》
古人相信春季万物生发,天地翠色,故属性上对应的颜色是“青”(青绿)。统治阶级为表示自己与“天”的关联性,所以也把穿青色衣服视作仪式之一。
同理,立夏红色,立秋白色,立冬黑色。
同理,春季对应的方位是“东”。所以天子和文武百官要前往东门之外迎春。
2. 饮梅花酒 / 椒柏酒
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董勋云: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椒柏酒,即以花椒、柏枝所制之酒。是的你没看错,古时候很流行喝花椒相关饮料。如《楚辞》亦有“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由此衍生而来又有“屠苏酒”,配料更多些。
梅花酒,立春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梅花尚未开放,应是上一年采摘梅花酿制而成。类似的食谱《山家清供》里有。
3. 食七菜粥
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中国上古时代的传说里也有类似《圣经》中创世纪的情节,如“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七菜粥即取七种早春新鲜蔬菜做粥 / 羹,取迎新去晦之意。七菜粥如今在日本更为流行,曰“七草”。国内倒是式微了。
4. 食春盘/咬春——《摭遺》
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帝京岁时纪胜》
古人认为春日的气息是向外发散的——经过冬季蛰伏后,草木蓬勃生长,气温回升。所以流行趋势是食用有“辛味”的东西(如前面提到的椒柏酒),新生的野菜(如七菜),“春盘”“咬春”也是由此发展而来。
一般是韭菜、葱、水芹、萝卜之类新生的鲜嫩蔬菜,有清新口感的。摊在盘子里,是“春盘”;卷成春卷、春饼之类吃,就是“咬春”。
5. 立春之日,悉剪綵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剪綵绸为燕子,做头饰迎春。綵,即五色绸之意。
燕子被认为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鸟儿之一,七十二候里也有“春分,玄鸟至”的说法。彩燕迎春,大概就是想要像它们一样轻巧地迎接新春天吧!
列子御風常以立春歸於八荒,是風至則草木發生。立春日,取弘農宜陽金門山竹為管,河內葭草為灰,以候陽氣。——《玉泉记》
6. 御风
列子御風常以立春歸於八荒,是風至則草木發生。——《要览》
立春日,取弘農宜陽金門山竹為管,河內葭草為灰,以候陽氣。——《玉泉记》
“御风”的正式含义是驾驭着风,乘风而行,我这里姑且把它理解为“人对春日气息的关注和实验”。古人相信四季的“气”有所不同,春日的气是阳气,轻清上升,所以如果在竹管内放入一些草木灰,即使没有人动,春气也会带动飞灰,甚至发出声音。古时称之为葭管。但有的时候“葭管飞灰”也被认为是属于冬至的——冬至一阳生,已经有阳气了。
7. 簪花、采花、赐花
立春日,自郎官御史以上皆賜春旛勝,入賀訖,戴歸私第。又士大夫家翦綵為春旛,或綴於花枝之下,或翦為春蝶、春錢、春勝以為戲,東坡立春日,亦簪旛勝過子由,諸子姪笑指云,伯伯老人亦簪花勝耶。——《聞見近錄 》
立春在公历 2 月 4 日前后,春节也是 2 月。这时候盛开的鲜花并不多,所以这一习俗最初只有贵族 / 统治阶级才能享受。民间多是把彩纸、金箔做成花朵的样子,插戴。唐宋以降,人们开始熟练调配鲜花的开放时间,这时候就有更多的花可供选择了。
8. 剪彩纸、金箔为人
翦綵為人,或縷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花勝以相遺,登高賦詩。——《荆楚岁时记》。这个做法好像是为了祈愿,希望自己的形貌精神都焕然一新的样子。
9. 放灯、观灯
初八日传为诸星下界,燃灯为祭。灯数以百有八盏为率,有四十九盏者,有按玉匣记本命星灯之数者。——《帝京岁时纪胜》
一般认为从立春后到上元节(即元宵节正月十五),都要以彩灯装饰屋宇。初八开始就是赏灯的高潮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什么的就不用多说了吧!
来源:千龙网 云上文化整理编辑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