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祠堂对联揭秘:马一浮辛亥情结
绍兴网 2011年05月12日 16:13:19 手机看新闻
资料照片:马一浮
田家祠堂内疑为马一浮所撰写之对联
本网讯(手机记者 董国光)上虞田家祠堂正厅内的抱联经过清理后,被石灰蒙蔽了近40年的珍贵史迹,终于重放光芒。其中一副隶书对联吸引了手机记者的注意,其撰写者疑为被尊称“儒释哲一代宗师”的马一浮。
据观察,此联内容是“厥初生民降於妫汭,无念尔祖保其宗祊”。查阅资料可知,“厥初生民”出自《诗·大雅·生民》,文中有句“厥初生民,时维姜嫄”,意为当初我们先民(祖先)生下来,他的母亲是姜嫄。“降於妫汭”出自宋代诗人孙因的《越问·舜禹》,诗中有句“历山其所耕稼兮,陶渔皆有遗迹。二女降於妫汭兮,百官备而景从。大禹巡於鬴山兮,会群臣而计功”。诗中“妫”为水名,源出中国北京延庆县,流入桑干河;“汭”也是水名。“无念尔祖”出自《诗·大雅·文王》:“王之荩臣,无念尔祖”,其中“无念尔祖”意思就是“感念我的祖先”;“宗祊”意为宗庙、家庙。这样,此联大意是:我们的祖先出生在妫水和汭水交汇的地方,要感念我们的祖先,保其宗庙。
此联引经据典,温文尔雅,足见国学底蕴。上联落款是“集经语书田氏宗祠楹柱”,下联落款是“甲寅秋八月会稽马玄”(注:即民国三年即1914年)。此外,还刻“马玄之印”一枚。按常理,能在田家祠堂和山阴汤寿潜、海盐朱福诜、兴武将军督理浙江军务朱瑞、按浙使者屈映光等名人会聚,作者绝非等闲之辈。但查考绍兴多种文史资料,均无查到“会稽马玄”的生平信息。
这“会稽马玄”究竟何许人也?
手机记者在探究修建此祠堂的田时霖资料时,找到了一些线索。田时霖是汤寿潜的义子,两家关系非同一般。而汤寿潜的女婿,则是被梁漱溟称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还有被丰子恺盛誉为“中国书法界的泰斗”的马一浮。那这对联是否是马一浮所作呢?
据了解,马一浮系上虞人,1883年生于成都。1898年赴绍兴县应县试,名列榜首。1899年汤寿潜见其文章,大加赞赏,以爱女汤孝愍妻之。同年,马一浮赴上海习英、法、拉丁文。1902年马一浮妻子病逝,1914年他居杭州延定巷专研国学,时年31岁。从时间上看,马一浮有书此联的可能。
同时,落款“马玄”的对联字体风格和马一浮存世作品如出一辙,隶书取精用弘,形成用笔温厚、结体潇洒,他的印章也是朴茂而富韵致。
作为一代大儒,马一浮是工诗词,文学、禅学、玄学、理学等皆造诣极深,能法、英、德、日、俄、拉丁等多种外文。1964年他在杭州写了两副对联,一副送毛泽东,词曰“旋乾转坤,与民更始;开物成务,示我周行”,落款为“集《易》《诗》《汉书》《宋史》句。赠毛泽东。”;另一副送周恩来,词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体国经野,辅世长民”,落款为“集《周礼》《孟子》《礼记》句。周总理鉴正。马蠲叟赠言。”在这两副对联的落款上,马一浮都落款集句,而集句词的创作,不是临时性地从古人书中左抄右取,而是熟读默诵千万首之后,含英咀华,深叩其意,然后才能在创作时信手拈来,天然凑泊。从落款马玄的田家祠堂对联集句来看,非博学者不能及,且风格与马一浮集句如出一辙。
叶圣陶曾说:马先生不轻易答应给人写字,而对不认识的人从不写上款。马一浮自云:“有欲求书自作诗文者,可照指定体例加倍,惟均以单款为限。祠墓志、寿序、寿联、市招、征收启及讣告题签,一概不书。”有传连大军阀孙传芳到杭州亲自登门求字,马老也避而不见。所以马一浮有时喜欢落款用怪名,落款“马玄”也有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据资料记载,马一浮从训诂考据入手,对老庄玄学用力颇深,研读佛典通晓“三藏十二部”,旁及九流百家之说。所以从马一浮对老庄玄学的造诣上分析,落款“马玄”有此可能。
如是看来,此联由“儒释哲一代宗师”马一浮撰写,极有可能。而撰写这幅对联,再一次将这位大师与辛亥革命联系在一起了。他曾为徐锡麟写过墓志,为秋瑾写过文章,也曾为浙军阵亡将士写过纪念碑铭……是一位爱国的巨儒。
相关阅读:一代儒宗马一浮
马一浮(1883—1967),中国国学大师、一代儒宗,一生著述宏富,有“儒释哲一代宗师”之称;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我国当代理学大师”;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亦是诗人和书法家。
马一浮先生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绍兴人。少年时读书,过目能诵,时称神童。早岁应浙江乡试,名列榜首,后与马君武、谢无量在上海创刊《二十世纪翻译世界》传播西方文化,时有“天下文章在马氏”之誉。
1899年赴上海学习英、法、拉丁文。 1903年6月,赴美国主办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后又赴德国和西班牙学习外语。1904年东渡至日本学习日文;1911年回国,赞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常撰文宣传西方进步思想。辛亥革命后,潜心研究学术,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马一浮的书画作品(8张)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均不应命。抗日战争爆发后,应竺可桢聘请,任浙江大学教授,又去江西、广西讲学;1939年夏,抗战期间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1964年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
马一浮先生擅长书法,各体皆备,碑帖兼取,尚古而脱古,自成一家。尤精行草及隶书,行草运笔俊利,章法清逸而气势雄强,横划多呈上翻之势,似淡拘成法,拙中寓巧,气格高古;隶书取精用弘,形成用笔温厚、结体潇洒之特点。亦善治印,朴茂而富韵致。
马一浮先生工诗词,对文字学、古典文学及哲学均深有造诣,能法、英、德、日、俄、拉西六种外文。著述甚富,主要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字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老子道德经注》 《马一浮篆刻》《蠲戏斋佛学论著》《蠲戏斋诗编年集》《避寇集》《朱子读书法》等,所著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目前,在浙江省杭州西湖蒋氏山庄建有“马一浮纪念馆”。
资料链接:马一浮和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民国初创,浙人追思徐锡麟烈士,迎其遗骸归葬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马一浮为原浙江都督汤寿潜写了份《烈士徐君墓志》,对徐锡麟被刑于安庆时“剜其心,临命颜色不改”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对其作为“布衣穷巷之士,衰愤郁积,抱尺之义,犯险难、蹈白刃不顾,必死以求自达”的精神大加赞扬。
1912年6月马一浮又代浙江都督写了《浙军凯旋纪念碑铭》。杭州西湖孤山之东麓,旧有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墓。辛亥革命首发于武昌,由于当时清廷起用袁世凯,袁派冯国璋率第一军南下与萨镇冰的海军联合围攻武汉,形势十分危急。这时光复会首领陶成章与陈其美的中部同盟会一起发动上海起义已获胜利,接着陶成章派张伯岐、尹惟峻等光复会会员率敢死队驰援杭州,光复了浙江。陈其美派虞洽卿等策反苏州、镇江成功,遂组织苏镇浙沪联军袭取清政府在江南之大本营金陵,解了武汉之危。苏镇浙沪联军的主力是以朱瑞为首的由夏超任参谋长的浙军,第一个拿下中华门冲入金陵的也是浙军战士。攻克金陵,清帝不得不宣布退位,所以民国创立,浙江人功莫大焉。而在围攻金陵之战役中,浙军将士牺牲最多,因此这是一座群葬墓。马一浮在碑文中概述这一战役的重大意义之后铭日:“昭洪捷兮莫南疆,壹禹域兮除秽荒。矫多士兮不吴不扬,思御侮兮在四方。树隆碣兮示弗忘。”表达了后继者弘扬先烈精神并将紧跟孙中山先生将国民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马一浮在辛亥革命前还写了《鉴湖女侠行》,可惜现在出版的《马一浮集》中只录下《鉴湖女侠行》前面的序,而诗未录,想已佚失。《烈士徐君墓志》与《浙军凯旋纪念碑铭》,原先曾分别刻在徐锡麟墓碑和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墓碑上,在“文化大革命”中随着墓的迁徙,碑被毁弃。从以上三篇诗文看,马一浮这位国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十分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热爱人民的爱国者,他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自称“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还是回西湖”,表面上似乎不问政治,其实他胸怀大局,读书不忘救国,是一位热爱祖国的国学大师。 (摘自2001年5月浙江省政协所办《政协通讯》中《“寻访”汤寿潜》)
来源: 绍兴网 作者: 董国光 编辑: 孟焕国
此联为马一浮所作,最近已被专家证实。虽然我对那个署名究竟是不是“玄”字还有疑问,但专家说是,那大概就是吧。很高兴,这个联有了定论。
现在我直觉那个张姓作者就是张謇,这个谜还有待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