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门□

【自关山论道 于门口悟禅】
正文

射箭划寺界 跑马关山门

(2008-10-16 07:23:51) 下一个
  七百年前,正当元朝立国、吐蕃地区(古代康、藏地区)归统予祖国版图、元大都初创的特定历史时期,开国皇帝忽必烈为了安邦定国、巩固它的统治,极为重视并采用“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建议,崇尚吐蕃地区所盛行的藏传佛教(即喇嘛教),把它定为国教,把该教首领奉为“国师”,颁定在吐蕃施行“政教合一”的体制,又在都城采取相应措施,其一是于定国号的当年,一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勒令在初建中的元大都城西,首建一座高51米的巨型白色藏式佛塔(俗称喇嘛塔)——即保留至今的“北京妙应寺白塔”,历时八年竣工后,又以此塔为中心,用十年时间,初建成一座规模宏大“一如内廷之制”的寺院——“大圣寿万安寺”以它“坐镇都邑”,并作为元王朝与西藏民族在政治上、宗教上进行密切联系的重地,此寺百年问香火鼎盛,既是帝后妃主、王公贵族、喇嘛僧侣进行佛事的活动中心,又是每年举行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朝廷盛典“前期三日,百官习仪之所”。当声威显赫的开国君主忽必烈逝世后,将他的“影堂”设在寺内,月派大臣祭奠,直至元终,可见“大圣寿万安寺”在元大都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可惜元末一场大雷火,将寺院化为灰烬,白塔幸存,现就它当年的规模琐谈一二。
    据《圣旨特建舍利灵通之塔碑文》中记载,世祖忽必烈对自塔的定址、修建、竣工都亲自过问,在《历代佛祖通载》中记有:“帝(世祖)建‘大圣寿万安寺’,帝制四方,各射一箭”,说明寺院的范围,也是由世祖亲自划定,采用的方法是袭用成青思汗攻克金中都后,在城内“引弓射之,随箭所落”,“命于城中,环射四箭,凡箭所落……之处”,赐与有功之臣的做法,这也许是蒙古民族传统的划地习俗吧?据查,古代的“一箭之地”有取射垛120、130、150步的,每步又划为5尺或6尺的(拟为跨跳步),它最低的数据,约合200米,现今自自塔南至临街山门的距离(均为元时位置),恰在200米左右,所以很可能白塔是作为当时向四方发箭的中心点,由此推测,寺院的南北与东西的长度各为400米左右,总面积就可能达到16万平方米,这确是一座宽阔、宏大的寺院!只有这样大的范围,才能容纳下每年举行几次全国性的、场面壮观、人群众多的隆重盛典前的演习,据《马可波罗游记》“元旦日的白色节”中记载,仅“领受金袍赏赐的有一万二千名男爵”,尚有庞大的皇亲国戚,王公贵族、文武官员、外国使臣、各省首领,各教派首领,献艺戏班,仪仗队、乐队等朝贺队伍,并有象队、骆驼队等等,也只有这样大的场所,才能在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一次“国忌日”,皇帝亲临此寺进行佛事活动时,“饭僧”竟达“七万”之众。
    雍和宫佟铁春蒙族老喇嘛前不久说,“听老人们说,过去的白塔寺很大很大,传说它的山门不在城里,而在永定门外的大红门,每天要跑马摇铃关山门呢!”北京外城的大红门就是白塔寺的山门虽不可置信,但在一个周沿4里至5里的大寺院(元时每240步为一里),用跑马方式报时关寺门,却又合乎蒙古族的风习,这个传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圣寿万安寺”的风貌和规模。
    据姚遂《牧庵集》卷十一“普庆寺”碑记有“至大元年(公元1308年),抚拟大帝(世祖)所为圣寿万安寺而加小……是大役也”。又赵孟颓《大普庆寺碑铭》中对仿造“大圣寿万安寺”格局而建的该寺有较详细的记载:“其南为三门,直其北为正觉之殿,奉三圣大像于其中。殿北之西偏为最胜之殿,奉释迦金像,东偏为智严之殿,奉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二殿之间,付(对)峙为二浮图,浮图北为堂二,属之以廊,自堂徂门,庑以周之。西庑之间为总持之阁,中寘宝塔经藏焉。东庑之间为圆通之阁,奉大悲弥勒金刚手菩萨。斋堂在右,庖井在左,最后又为二阁,西日真如,东日妙祥。门之南,东西又为二殿,一以事护法之神,一以事多闻天王。合为屋六百间”。以此可推知:(一)塔所在的位置不仅是寺院方位的中心,又是格局的中心,可佐证“大圣寿万安寺”是以白塔为中心点向四方射箭划界的;(二)没有钟。鼓楼建置的记载,仅以此佐证“跑马摇铃关山门”的可能性;(三)“大圣寿万安寺”在动工兴建六年后(至元二十二年十二月),世祖“命以中卫军四千人伐木五万八千六百,给万安寺修造”,这一批增添的供料虽无法确切估算能建造出多少间合乎当时规格的殿堂,至少远远超过六百闻,由此佐证寺院规模之宏大。
    “大圣寿万安寺“在元大都城内的所在地,取名“福田坊一,因坊内有著名寺院,而以佛教含义命名者,在城内五十个坊中,是唯一的一处,说明该寺是元大都总体规划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前述该寺范围的推想,此寺南临阜成门内大街北,元时为平则门大街,东墙大部傍依自塔寺东街,元时为金水河,(清代称沟沿,明代称河漕)北与狮子胡同相望,元时为天师府,西邻福绥境、宫门口胡同一带,元时为何地不可考,据“普庆寺”的西面为“西庑通海会,市为列肆,月收僦直,寺须是资。”因“大”寺的地位,财力远非“普”寺所能比拟,“大”寺的西面,是否设有商业区,就很难说了。
    “大圣寿万安寺”是在元束至正二十八年六月(公元1368年)被雷火焚毁,荒落了六十五年后,于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在占有原白塔西部与北部的寺院旧址及其他地面,修了一座超过元寺面积的大道教寺院——朝天宫(现无存,仅留地名),又相隔了二十四年,予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由皇家赐名修了目前规模的“妙应寺”,包括有山门、钟鼓楼、四重殿、塔院、东西配殿、方丈院等,面积被压缩为东西宽约50多米,南北长约200米,总面积约一万三千平方米,不到元时的十分之一。当我们了解到原“朝天富”的面积,方圆数里,有十三座殿,“重檐巨栋三千间”,不禁为其惊叹!但又想象在此富内有较大一部分,皆属元代鼎盛一时的“大圣寿万安寺”的地方,且历尽故都七百年沧桑的白塔,仍矗立在人们眼前,我们就不以后者逊于前者了。[作者:杨毅 来源:燕都]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