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1)
2012 (396)
2013 (126)
2019 (1)
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被认为是古典风格作曲家中的三巨头。的确,他们三位带给了我们那个年代最伟大的音乐。舒伯特的名字有时候会加入其中,不过基于以下理由笔者在这里就不对他展开讨论了:舒伯特创作的几乎都是新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而非古典风格,直到他短暂人生中的最后几年。他留下了一些杰出的大型作品,但数量上远不及上述三位。
在重点指出三位作曲家的差异之前,但笔者想首先简言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以往或之后的音乐风格相比,曲式在古典风格的音乐作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运用奏鸣曲式是这种风格的典型特征。奏鸣曲式在当时十分普及,它渗透进了每种体裁的音乐中,甚至包括歌剧和宗教音乐。这三位作曲家各自创作了一些奏鸣曲式同其他曲式杂糅的作品。回旋曲式和变奏曲式就经常与奏鸣曲式混搭。
简言之,奏鸣曲式的开头简单而调性稳定,越超中段发展则越为紧张,而在结束部分,乐曲会回归简单和舒缓。高潮总是出现在中间段落。你通常在这个部分发现乐曲最为复杂的结构、跨度最大的音调转换和最激越的节奏。
海顿并不是奏鸣曲式的创始人,却是其中的行家里手。他对曲式的把握十分精准,同时又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在奏鸣曲式的乐章中,他将假再现应用在发展部临近结尾的地方。这种方法可以捉弄听众,让他们误以为再现部已经开始了,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乐曲依然在发展部不稳定的和声中继续推进。当然,像假再现部这样的桥段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简明扼要。在短暂捉弄听众之后,音乐将进入真正的再现部。
除了假再现部之外,海顿还喜欢利用出人意料的急转给听众带来惊喜。突如其来的曲调变化,始料未及的节奏及和声变换,一段将乐曲引向与预期完全不同的乐句……海顿的袖子里藏着好些逗人的包袱。他是一个能给听众带来惊喜天才,即使依然是在奏鸣曲式的范畴内。他的音乐充满了个人气质和异乎寻常的想法。他不断尝试令听众吃惊的新方法。他喜欢用突然而始料未及的停顿或延长音毫无征兆的打破乐曲原有的进程,使听众惊愕。他喜欢紧凑的使用相隔甚远的音调,突然毫无预兆的从一个音跳到另一个很远的音上。而莫扎特更倾向于循序渐进的将一个较远的音呈现给听众,以使他们有所准备。
海顿喜欢在主题中以简单的动机为跳板演进为千变万化的乐思,贯穿整个乐章。他许多的乐章都是单一主题的。实际上,一位法国的评论家写道,海顿只需要一个主题即可创作一篇交响乐章,而小众作曲家则需要若干个。莫扎特当然不是“小众作家”。然而他喜欢在一个乐章里使用多个主题。莫扎特对此驾轻就熟,他使用多个主题,却能使它们浑然一体。 被称为“巴黎交响曲”(no.32)的第一乐章就有诸多主题,但它们听起来并不是一盘散沙。
许多书中都指出,贝多芬热衷于将海顿的单一主题和莫扎特的多重主题复合在一起,创造出听起来像是第一主题的变奏或衍生的第二主题。如同所有泛泛之谈,这种说法并不确切,但多少有些道理。贝多芬的一些作品可以这样分析,比如第五交响曲的开篇乐章,但贝多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莫扎特是个矛盾体,他比海顿更保守而循规蹈矩,但他的音乐却无与伦比。海顿十分善于震惊听众,而莫扎特则很少这样做。他的音乐更有条不紊、温文尔雅。尽管他让自己的音乐十分节制,但他依然留给我们众多卓越不凡的杰作。
海顿倾向于让主题以与呈示部不同的顺序在再现部中呈现;而有的时候,他不会在再现部中完整的表现主题。莫扎特很少为他的主题重新排序。莫扎特能够不断重复他的主题是因为它们充满了抒情的旋律。
虽然莫扎特的最后创作的三首交响曲极其出色,甚至能与海顿的作品平起平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谈到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和交响曲,海顿留给了我们更多的杰。,当然,拿一个只活了不到36岁的人和一个活到77岁的人相比,这并不公平。
在歌剧方面,莫扎特是无人可及的。海顿曾公开承认莫扎特的歌剧比自己的作品优秀很多。古典协奏曲在风格上与古典歌剧十分接近,在其中一方面成功的作曲家通常在另一方面也表现不俗。这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莫扎特创作出如此伟大的协奏曲,而海顿的大多数协奏曲却如同他的歌剧一样,只是泛泛之作。顺便提一下,海顿最伟大的协奏曲当属他的小号协奏曲,虽然它比海顿通常的作品更保守,但这首小号协奏曲的确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作品,它能与胡梅尔那首伟大的小号协奏曲相提并论。
在宗教音乐方面,莫扎特也比海顿优秀很多。海顿曾说,他的兄弟迈克尔是一个比自己更出色的宗教音乐作曲家。如果你去听海顿为天主教堂谱写的弥撒曲,你会发现它们其实是合唱交响曲。他的弥撒曲和交响曲间并不存在风格上的差异。他并没有把握巴洛克时期宗教音乐的精髓,而莫扎特则对巴赫、亨德尔以及其他巴洛克时期教堂音乐的大师有着深刻的理解。从埃斯特哈齐家族退休后两次游离伦敦的旅行中,他开始熟识亨德尔的清唱剧。基于对亨德尔的新的理解,海顿带给我们两部伟大的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在我看来,这两者都远远超越了他的弥撒曲的成就,虽然他在最后一首弥撒曲中,终于让交响曲与合唱的风格达成了尽如人意的统一。
贝多芬受到了海顿和莫扎特的深刻影响。他在音乐中对二者兼收并蓄,同时注入自己独特的个性。就笔者所听,贝多芬似乎受海顿的影响更大。即使他早期的一些作品明显是在效仿莫扎特。从海顿那里,贝多芬喜欢上了假再现部。也是从海顿那里,贝多芬发现了他喜欢的表达方式:突然而毫无征兆的停顿和出人意表的延长音,而贝多芬甚至比海顿更热衷于此。贝多芬当然也不失海顿生机勃勃的智慧。海顿音乐中的幽默风格几乎可以在贝多芬创作的每种体裁的音乐中找到,无论是钢琴奏鸣曲,弦乐四重奏,还是交响曲,他有时极其严肃,有时又十分诙谐。他的第四交响曲和第八交响曲充满了海顿似的幽默和智慧。
利用动机推动整个乐章就是贝多芬从海顿那里学来的。他增加了发展部的长度和紧张度。贝多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创作奏鸣曲式的乐章。他有时会很简练,快速的从第一主题转换到第二主题,然后在呈现完第二主题后立刻结束呈示部。有时候,他会像莫扎特那样在主调上用一系列的第一主题,然后又呈现一组第二主题(通常在属调上)。有时候他的奏鸣曲式的乐章极富争议。另一些时候它们多少有些不拘一格。贝多芬在奏鸣曲式下的创作,其多样性是惊世骇俗的!
在生命的晚期,贝多芬愈发迷于对位法,特别对赋格情有独钟。同时他也对变奏曲式兴味渐浓,有时他会在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中应用这种曲式。实际上,他的第九交响曲的最后一乐章可以被看作是奏鸣曲式、主题和变奏曲的结合体。
我们很难描述贝多芬的音乐。于笔者而言,贝多芬主要呈现出三种表达模式。他的诙谐幽默;他的戏剧性——他的音乐有时候是如此戏剧性和充满力量,让你不寒而栗;还有就是他梦幻及内省的一面。我明白将贝多芬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划分为三类是很肤浅的,虽然难以尽善尽美,我也只能姑且如此了,深表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