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海外学子创业周6月29日在大连举行
最新的一份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现有七成海归主动选择回国就业,他们提出的月薪要求从3000-10000元不等,有多达46%的海归在民企找到了职业发展平台。据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已达63.22万人,估计“十二五”期间,留学回国新增人员将达到50万人以上,这也预示着海归的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在新一轮留学申请高峰来临之际,不少人感慨,海归“吃香”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3000元起薪”七成回国 海归就业理性回归
报告显示,目前顺利步入职场的海归们身居要职、拿高薪的为数不多。海归的起薪一般在3000元左右,薪金在3000-10000这个区间的占受访人群71%。58%的受访者工作职位是普通员工;月薪上万的人仅15%,一般在企业中担任主管、经理级别的职务;而真正的高薪人群少之又少,仅约6%的受访者是企业主、合伙人或CEO等。受访者透露,现在进入世界500强和国内科研机构以及大型国企的难度越来越大。
据调查,59%的“海归”留学时的专业是经济管理类,但回国后从事的行业趋向多元化,主要分布在金融业(21%),文化体育教育娱乐业(18%),商业服务如咨询、法律(15%),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9%),制造业(5%)
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热门留学移民国家,现在都出现了华人华侨“回流”的现象。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出国人数是18万人,回国人数是6万人;2009年出国人数是23万人,回国人数是8万人;2010年出国人数是28.3万,回国人数是12万人。
现在有七成“海归”主动选择回国就业。万先生2008年申请到英国的圣安德鲁斯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确实想过在英国工作一段时间,当时在英国的工作是做了9个月的厨师,还做过清洁人员、服务生等。“当时觉得工作非常艰 苦,体会到了现实的艰辛。当初做出回国的决定是正确的,在国内有更多的机会,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国内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从事教学。”
山西的李先生是带着父母的“博士情结”去日本留学的,一去就是8年,辛辛苦苦考上博士,才发现不是他 所期望的生活。“当时研究室里面有很多博士,现在博士已经不是高就业率、高收入的代名词了。所以在读了不到一年的时候,我就决定回国,”如今,李先生很庆幸当初选择了回来,“现在在一家世界500强公司做日本业务,工作环境和待遇都比较满意,能和妻子及家人在一起,这一直是我特别想得到的。
创新环境差异大 海归回国创业存顾虑难做决定
由于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的差异,海归回国创业适应情况也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有专家称,国内在人才、投入两个方面逐渐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环境方面则成为国内最弱的环节。
“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越博士表示,“在硅谷,每个人都那么强,你再拔尖,也就那么回事。”吴越说,而在国内还未形成类似于硅谷那样的顶尖人才集聚区,人才竞争相对没有那么激烈。如果在海外做出一些成绩之后回国,很容易受到重视,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科技投入方面,国内尽管起点不高,但每年的增量却“很让人震惊”。
“国内最弱的环节是在环境方面。”吴越分析说,一方面受制于教育体制,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相对缺乏独立思考、独立人格、自由发挥的环境。另一方面,整个科研体系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科研体系。
也有专家指出,国内对创业缺乏系统的支持。“对创业的支持,说到底是要有大量的资金资助,别的都是次要的。”国内不少地方吸引人才还停留在帮忙解决户口、给配偶安排工作、帮助小孩入学、税收优惠等层面。同时,国内金融环境也不乐观,如果没有资产作为抵押,那基本就是贷款无门。对于风投,他更是语气激越:“国内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风投。而等你企业快要做到上市了,他们又都来了。”
与此同时,刚毕业的年轻留学生创业也步履维艰。创立企业的留学生管理团队学历普遍较高,其中以硕士以上学历为主,所创立的企业规模较小,皆为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多数集中在政府引导的留创园内,企业模式或技术都较为先进,所涉及的行业集中在互联网、新材料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行业。据统计,在广州市留学服务中心近年来接收的留学人员中,约有1/10的人选择创业。然而,这其中却有超过60%的留学生创业企业处于勉强生存甚至破产边缘。因为留学生回国创业有自身的缺陷,他们所创办的企业有的水土不服,对国内的社会环境和市场运作缺乏理解,适应性较差。同时,过于迷信技术和模式,对市场营销和资金管理不熟悉、不重视,这些导致了多数企业资金紧张、融资困难。
抛除创新环境的差异,不少海外高层次人才对于是否回国举棋不定,主要还是对现实问题的重重顾虑。不少人主要在报酬、家庭等因素上难下决心。最严重的是,有些人对国内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充满担忧。“把你招进去后,是否能够兑现给你的承诺?是否给你环境,让你把创新发挥到极致?”也有人担心国内的科研资源问题,害怕回来不容易出成果,白白折腾一场。而在国外有现成的体系,做事情相对顺利,容易出活。
求职际遇各不同 “大海归”吃香“小海归”需等机遇
海归的薪酬状况呈现出总体不高且分化严重的特征,在其背后,海归内部的两大“阵营”已隐然成型,业界将其分为“大海归”和“小海归”。
“大海归”指的是那些在海外或是在出国前曾有数年的工作经历,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或者是一些职场人士选择在国内工作一段时间后出国去充电。月薪在10000元-30000元甚至在30000元以上的那部分受访人群都是“大海归”。而“小海归”指的是那些“从校园到校园”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在语言及跨文化背景的知识结构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所以很难获得高薪。
不仅如此,“大海归”的优势还在于其职业发展方向一般比较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和未来想干什么,无论是留学国家、院校还是专业都有充分的考虑,也有意识地在国内外积累相关的经验,这样的人回国就能获得理想的发展自然在情理之中。
“小海归”则与国内应届毕业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职场上必须面对人际关系、企业文化等“新鲜人”共有的烦恼。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录用“小海归”的理由并不会更为充分,“成活”的概率也未必高过“小土鳖”。其实,海归不过是人才市场上的一类“商品”,大小海归不同的际遇是人才在质素上的区别,而归根结底也是两种职业规划所带来的不同结果。目前,海归已经不能单纯以海外的经历而受到重视了,不少公司对待海归的态度与对待本土人才无异。也就是说,要想将海外背景作为职业优势发挥出来,则必须想办法将其充分强化,而海外工作经验是非常有效的一招。国内的用人单位早已更多地关注留学究竟对个人能力有多少的提升,而留学经历究竟是“镀金”、“镶金”还是“合金”,完全要看留学生自己的修行。
中国大举海外引才 专家建议:放低姿态做足准备
中国人社部在近期颁布《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未来5年内国家对留学人员回国工作的具体部署。设立了未来五年围绕五大领域吸引50万海归回国的目标,这标志着中国未来五年对于引进人才的强烈渴望,向海外有回国意愿的人才释放了善意信号。
有人社部官员称,“十二五”期间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具体的目标是,留学回国人员新增人数达到50万人以上,吸引留学人员为国服务30万人次;新建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50个,全国总量达到200个,其中人社部与地方政府共建留创园50个以上,入园企业总量达到1.5万家。同时,将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金融财会、国际商务、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等经济重点领域,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这或将成为海归回国的一次新机遇,但也有专家建议,海归回国创业应避免非高薪高职不接受的误区。勇于将心态归“零”,放低姿态敢于寻求帮助,这将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几率。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招聘事业部经理李可亚认为,“对于‘新海归’,相对于本土人才而言,依然在语言沟通、跨国文化方面有优势”。他们虽然没有经验,但经验是可以慢慢积累的。“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岗位,他们可以渐渐地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北京明达富源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监郑明晖称:“新海归”回国发展,由于经验缺乏,最重要的是调整心态,把心态归“零”,即必要的时候放低姿态。
他表示,放低姿态,首先是敢于寻求帮助。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社会变化太快,“新海归”回国之后对国内的就业形势可能不太熟悉。“这个时候,不妨交一些在猎头公司工作的朋友。”其次,薪水和岗位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有落差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下身段,先抓住身边的机会。“如果总认为自己是海归,就必须追求高薪高职,很有可能画地为牢,把自己给拴住了。”在郑明晖看来,海归拥有外语优势和国际化视野,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合适 的发展平台,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从而创造价值。(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