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燕咿

男人生命的最高点,就是当他抱上自己的第一个儿子的时候!?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绿色的眷恋

(2005-03-23 07:31:04) 下一个

初到英国是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伦敦这个大都市给我的第一印象竟是一种乡村式的静谧:行人罕见的街道,典雅的维多利亚式平房住宅,再就是那大片大片的绿草坪。没过多久,我就发觉自己迷上了这种堪称英格兰特色的绿地:柔软,起伏,宽阔,不仅无处不在,而且居然四季常青!冬天乘飞机旅行,在其它国家的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白色就是灰黄,唯有英国的土地绿色依然。

英国的工业化历史比哪个国家都长。但是二、三百年的现代化经济生活却使得英国人更懂得爱护和享受大自然。在路边经常可以看到悠然踱步的鸽子、松鼠,没人骚扰它们,更不用说伤害了。刚来时尤其让我惊奇的是,人们把钓到的鱼又放回到河里去!很多英国女孩子喜欢马。在威尔士的一个马场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是女性,她们踩着满地的泥泞和马粪专心致志地忙碌着。开始我以为她们是专职的,一打听才知道她们大都是附近城镇来的志愿者,能得到的唯一报酬是免费骑马!一到周末或假日,许多英国人便举家出动到乡村去。威尔士、湖区、峰区等处的荒山野岭上,随处可见零星或成组的兴致勃勃的步行人,即使风雨天也不例外。相遇时他们总是互相问好,或者交换一个微笑。与那些只逛旅游点的一般游客相比,他们显得更加友好礼貌,也更加爱护环境。

虽然是现代文明的老祖宗,英国人之迷恋传统却是很著名的。英国人大多住在老式的平房里,舒适而不奢华。我所工作的Salford大学里原有一座几十层的高楼。这座还挺新的校园最高建筑近日却遭到了拆除的厄运──没人喜欢它那与周围老建筑格格不入的式样。无独有偶,从报上读到伦敦正在炸毁高层住宅重建传统房屋。英国的“pub”即酒馆几乎都是古色古香的,越老越受欢迎。最老的pub开业已逾800年(在诺丁汉)。向往现代化的中国人起初很难理解为什么英国人喜欢这种又老又旧的去处。日子久了才能渐渐体会出pub所特有的那种社会与自然、现实与传统交融的醇厚韵味。特别是在乡村野外,旅途劳顿时找个pub坐一坐,在富有乡土特色的氛围中喝一杯,与素昧平生却诙谐友好的其它顾客聊一聊,也许墙上还挂着维多利亚时代的招贴画,旁边还有明火壁炉……那一份舒畅惬意真是难以言述。

假期到了,我计划着离开曼彻斯特去旅游,便向同住一楼的英国学生凯罗兰打听哪里值得一去。她甩甩金色的短发,找出一张纸来,边说边写地介绍了好几座纯古典型的英国小城,对附近一座有名的海滨游乐城却不屑一提。一个活泼的、学牙医的女孩子居然有这么深的文化感,令我赞叹不已。几天后我又向管理学生宿舍的戴维作起相同的咨询。戴维大概也就四十多岁,但那副眼镜和半谢顶的脑门使他看上去象位小老头。不出所料,他推荐的地方也是那些有历史的城市。当我故意问起那座游乐城市的情况时,他一反英式的端庄、婉转,气冲冲地来了句:“英格兰有一百座比它好的城市!”

戴维还对西藏问题感兴趣。但他关注的出发点是所谓的“harmony”,即不同文化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一次我找了几张反映拉萨近况的图片给他看。没想到他指着图片上一组新楼房说:“请问这与曼彻斯特有什么不同?”在他看来,每个地方都应当保持纯正的自然和历史特色。他对“harmony”的追求有时显得似乎过了头:主张零增长率,即停止经济发展!象许多英国人一样,他不用录像机,电视机也是老式样的,尽管买这类家电大概只需要花费他们每月收入的五分之一。

若是把这位先生归为少数老古董就错了。学教育的小伙子尼克也向我宣讲了一通零增长的高论。他的论点是现在人类整体上已经能够生产足够的生活资料,问题在于国家及阶级之间的不平衡。大量人力物力在市场引导下被用于生产并非必需甚至有害的消费品(他以游戏机为例),而不是用在那些尚不得温饱的人们身上。考虑到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有限,尤其应当为经济的发展设定一个上限。西方七国等经济领先国家对此负有主要责任。先不论这种观点是否实际可行,我很欣赏他们对自然的责任心。

不少欧洲人对二十世纪以来一直称雄世界的美国颇不以为然。来自德国的卡琳曾在美国生活过,说起话来带点儿美音。但她执意要回德国去,因为她觉得依赖汽车的美国生活方式缺少人情味儿。她喜欢沿着石砌的街道步行逛街。这种“反美”的情绪在法国姑娘娜塔丽身上达到了顶点。她是一个崇尚返朴归真、一到大自然就兴奋不已的女孩子。虽然在美国的一年中学生活也挺自在,但她却变成了批评美国的专家。她认为美国是个消费主义至上的畸形发展的典型,主宰全美并向全球扩张的流行饮料、连锁快餐店、超级商场是一种反自然、抹杀个性的现象。基于对美国文化统治的抵触心理,她对巴黎附近的欧洲迪斯尼乐园被人冷落的困境幸灾乐祸。相反地,她对第三世界文化很有感情,尤其向往历史悠久的中国。她正在学汉语,准备去长期体验中国人的生活。俭朴和脏乱她都不怕,目前似乎唯一使她担心的问题是:“听说中国的厕所里没有隔板?”

大多数欧洲人没有娜塔丽这种特别的打算,但他们普遍表现出的对自然和传统的尊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我个人的看法,这反映了一种高层次的文明素质。丢失传统的现代化是一种苍白、庸俗、浅薄的现代化;而不尊重自然去追求现代化终究会遭到自然的惩罚。真正的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高尚、和谐的人格发展为前提,以时代与传统、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为原则。人类来自自然。而对绿色的眷恋与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正象征着人类从单纯的征服自然走向了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

(1994年 4月 20日星期三写于英格兰曼彻斯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