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从小生活的教堂里,围绕圣殿的周围,种有6棵果树:两棵龙眼,两个平婆树,还有两棵“黄段”。这些树都是老树,树干要两人合抱。这6棵树究竟有多老?没有时间考证,除了剩下一棵平婆树之外,其他五棵树是如何消失的?暂且不表。
龙眼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介绍了, 先介绍平婆树。
苹婆树的闽南话叫“梨杷果”,在闽南很稀少,在我们的小镇除了教堂的两棵“梨杷果”之外,还有两三棵是在小巷子里面的住家,非常贵气(闽南话珍贵的意思)。你明明是走在一条非常狭窄的小巷,进入一个小木门之后,忽然就出现一大片的果园,里面就有一棵“梨杷果”,还有木瓜和其他果树,四季长青,如上帝的伊甸园,真是奇妙!
苹婆树的叶子比人的手掌还大,夏天结果,熟时开裂,内有球形种子1~5粒,黑褐色富光泽有黏性,种仁色如蛋黄。
每当苹婆树熟透的时候,我们就要吃香了,用竹杠套一个钩子,在树下钩住果子,把皮拨开,里面的果实煮熟才能吃,味似栗子。我们吃不完,就送一些给邻居的朋友。后来我才知道,它是常绿乔木,原产广东,夏天结果,熟时开裂,内有球形种子1~5粒,可烘炒食用,味似栗子。果核仁可热炒,也可闷煮,黄色果实鬆软香涎,含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用来爌猪肉是一道佳餚。
教堂里还有两棵我说不出名字的果树,闽南话称为“黄段“,“黄段”比“梨杷果”更少见,在石码,只有教堂这两棵。它们的果树和龙眼一样大小,果实外观也和龙眼一样。但龙眼的皮是黄色的,壳是硬的,“黄段”的皮也是黄色的,但却是柔软的,还有点透明。龙眼的味道很甜,“黄段”不像龙眼那样甜,但是比龙眼多了一点甘香。后来我走遍闽南,再也看不到这种水果。
每当龙眼、“梨杷果”和“黄段”成熟的时候,邻居的孩子就经常到里面偷摘果子,常常是爬到树上才被发现。那些果树都有两三层楼高,有时树上已经没有几个果子了,那些调皮的孩子敢爬到树的顶端采摘。我的父亲常常对树上的孩子说,小心啊!他担心孩子的安全,但是那些敢爬上树的孩子根本不当一回事,还对着我老爸嘻嘻笑。为了怕孩子出事,没有教会活动的时候,有时教堂的大门就关闭,客人走小巷子从后门进来,但是孩子们还是会偷跑进来。因为门口大门的插销有时不牢,聪明的孩子知道怎样打开。教堂的墙只有2米高,有的甚至爬墙过来。有时我看到孩子偷跑进来,总是很生气把孩子赶跑,那些孩子看到牧师的儿子来了,也拔腿逃跑。现在想起来那时我很缺乏爱心,果子是上帝的,你可以享用,为什么其他孩子不可以?牧师的儿子有特权吗?
平婆果和“黄段”都是很稀有,我们漳州是水果之乡,却从来没有看到什么地方种植它们,教堂里仅有的这几棵果树也随着岁月生老病死。在六十年代的一次台风中,教堂里的一棵平婆果被吹倒,还有一棵至今还在,成为龙海市石码镇唯一的一棵“梨杷果”,是全市的重点保护树种。其他的一棵龙眼树和“黄段”也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消失,细节我不清楚。还有一棵龙眼树是因为树丫太高,破坏了圣殿屋顶的瓦片,教会在六十年代请人砍掉。
所以,教堂里的6棵树,一棵被台风刮倒,一棵因为屋顶安全砍掉。三棵是在文革中消失的,因为那时我们下乡,不知道如何消失?但是仔细想一想,文革中多少人不明不白地消失了?更不用说树的消失。
据说平婆果已经成为频危的树种。关于“平婆果”的称呼,我们是在前几年才知道的,有位教会弟兄前几年不知在网络什么地方才查到它的名称,那时在石码,没有人知道它叫平婆果,但是人人都知道“梨杷果”。你现在去问现在的石码人,什么是平婆果?没有几个人会知道。什么是“梨杷果”?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除非他们去过这间教堂。
至于“黄段”,我这几十年几乎都没有看到,闽南大地还有“黄段”吗?可能屈指可数,用“黄色的段子”抖音却常常听到。
有时我想不明白,在我们的水果之乡,为什么“梨杷果”和“黄段”都是前辈种下的?现在几乎没有听说过谁在种植。很多人对平婆果很陌生,但是大家都丹凤眼不陌生吧,平婆果因为极像女子的丹凤眼,固有丹凤果之称,掌叶苹婆开花时火红艷丽,树荫辽阔,树上挂着数不尽的“ 丹凤眼”。丹凤果不仅好吃,还好看。不知为什么现在的人都不青睐?
教堂的三棵树在文革中消失,有多少闽南城镇的树也是这样消失 ,不过是在文革之后。千年古城闽南重镇漳州的很多树都是在新世纪开始之后被被砍掉的。2005年我回漳州,看到新华东整片骑楼街区都被拆迁了, 这些骑楼街区还有不少是文物建筑,比如落花生的作者许地山的旧居也只剩下瓦砾废墟。这些骑楼都是应该保留下来的古城代表性建筑,不知道那时的政府是怎样下得了狠手?把几乎所有的旧城区拆迁重建,很多树也遭殃了。现在漳州的古城区,仅仅剩下几条看得见的街道,更不用说那些原来枝叶茂盛的老树了。15年前是谁毁了漳州古城?没有人回答你,只能从那些消失的树荫来想象它们的过去。
记忆中的南昌路,龙眼树冠形如盖,挂果时节,满树“骊珠”,是远近闻名的“龙眼街”;记忆中的瑞京路,米兰树枝叶浓密,幽香弥漫,满街芬芳,雅称“米兰 街”。如今在这两条街上,取而代之的是七、八层楼房的高楼大厦。一楼是商店门面,楼上就是居民住宅楼,如果不是看路牌,你根本就不知道这就是原来的南昌路 和瑞金路。往日迷人的南国小街风光不再,那长须垂地,树冠似擎天大伞的古榕树又在哪里?据统计,旧城改造以来,漳州市已有4处市级以上文物单位被毁,70%的古街民居被夷为平地。许地山故居被拆除只是众多文物被破坏的一个缩影。
记忆中的“ 丹凤眼”还可寻觅,记忆中的“黄段”在哪里?解不开的谜!但肯定和黄色的段子无关吗?未必!是不是因为名称不雅的原因在文革扫黄中被砍掉?文革中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呢?
有关漳州古城区被破坏的博文:
下图是教堂里剩下的最后一棵平婆树:
最近博文:
时下广州还有许多树在中山医学院内:)
许地山故居遭毁 文化名城岂能如此“开发”?
07/29/2003/10:21
华夏经纬网
尽管国家《文物保护法》明文规定,在城市发展建设时,对历史史迹、文物、古建筑应加以保护,但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许地山故居,却依然得不到家乡人的"善待",在经过近三年的苦苦挣扎后,还是被旧城改造的推土机无情地蚕食了。记者曾三到漳州,亲眼目睹了许地山故居被开发商毁灭的经过。
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新华东路管厝巷的许地山故居,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爱国学者许地山早年随父居住地。据《漳州文物志》记载,许地山故居建于1911年,占地800平方米,为二层砖木结构住房,门前有小院。由于许地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里成为许多文人墨客怀古之地。1988年6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7月,记者在漳州市采访时得知,许地山故居正面临被开发商拆除的命运。记者随即与市文物管理部门的领导赶到许地山故居所在的漳州管厝巷,但见掩映在众多古民居中的许地山故居十分醒目,带有庭院的两层楼的古屋虽然有些破旧,但还完整地保留着原有的风貌。当时,为了保护该文物建筑,漳州市文物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正与开发商进行顽强的"狙击战",省内外新闻媒体也连篇累牍地发表文章,为保留许地山故居呼吁。
然而,这一切并不能阻止开发商的脚步。2001年5月,记者第二次来到漳州管厝巷时看到,许地山故居已被开发商夷为平地,故居所在地瓦砾遍地,小院内原竖立的市级文物保护标志也不知去向,在一片废墟中,只有文物保护标志的基座残留孤独地立在那里。市文物局负责人心痛地告诉记者,开发商早在2000年前就已和市里签定了开发合同,不愿更改。在市政府有关领导出面协调下,开发商答应另选一块地按原貌重建许地山故居,同时要求文物管理部门进行了细致的测绘,做好了一切准备工作。
事隔一年多,记者日前第三次来到许地山故居所在地,这里已是高楼林立,昔日的管厝巷连同许地山故居早已被现代高楼所取代,而开发商所说的按原貌重建的许地山故居至今却不见踪影。
漳州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含11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00多处。然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文物古迹被破坏的现象也日益突出。据统计,旧城改造以来,漳州市已有4处市级以上文物单位被毁,70%的古街民居被夷为平地。许地山故居被拆除只是众多文物被破坏的一个缩影。
福建省有关人士认为,出现这类情况,一方面暴露出《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在执行方面的缺陷和不力,更表现出一些地方领导的短视行为和开发商对文物古迹缺乏保护意识。这个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新华网)
没错!黄段就是黄皮果,真想不到,这一辈子叫不出本名的果树之谜解开了!文学城真是一部百科全书啊!非常感谢!
你说的“黄段”,应该是黄皮果,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黄皮
现在黄皮真是时节.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37231/
https://kknews.cc/agriculture/ga66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