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童年---文革期间的小学,看书,劳动,演节目
(2012-05-20 06:59:07)
下一个
从城头文章上看到YC在做活动,【忆童年】。
实在是没时间写也没时间多看了,但还是勾起了回忆,简单记录一下自己的童年,活动就不参加了吧。
童年,应该就是12岁以前,或是小学阶段吧。小学上得乱,也记不太清楚到底是哪一年上的小学了,时间的顺序也很难追溯了,但整个小学期间,正好全是文革期间。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学这学那,忙个不停,孩子们都有大把的时间玩儿,大人们忙着开会什么的,也顾不上孩子。虽然我是独生女,当时总听别人说我该是多么的娇惯,也没有感到妈妈怎么关注自己,小学3年级开始自己洗衣服,因为妈妈本来对我就是放养吧。
想一想,自己的小学期间,也就是三件事儿吧:看书,劳动,演节目。
在自己的记忆里,虽然是那个年代,但也许是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吧,还真没有什么停课之类的事儿,虽然课堂纪律经常挺混乱的,但是学拼音,学认字,学文章,学算术,学单位,学加减乘除比例应用题的,还挺清楚地记得当时上课的情况。而且,在批林批孔的时候,正是我小学阶段里唯一的一位男班主任管我们,还借机让我们背了一部分《三字经》,根本没有去批判,现在想这位老师应该是位很有独立思想的人了。所以,虽然有很多的什么劳动,演节目,写批判稿等非学习活动,但基本是稳稳当当地上着学。
不过,我本来也不是那种特别用功学习的人,在那样的情况下,更是大部分时间在看闲书,1,2年级的时候看小人书看故事会,从3年级开始看长篇。因为妈妈在供销社,我跟着妈妈吃食堂住宿舍,所以商店的图书柜台就成了我的图书馆,再加上妈妈也会经常从别人那里借一些小说看,因此,那个年代能看到的书基本上都看了。
一开始,妈妈对我看书是非常支持的,爱学习嘛,为了我看书识字,刚上学就给我买了《新华字典》,那可是非常奢侈的教育投资呀!不过我的回报也不错,到2年级的时候,基本上老师的卡片里就没有我不认识的字了,记得那时候我们是一个一个地被叫到老师办公室过识字关,我被叫去了之后,可能是回答的太顺利老师觉得好玩儿,就把别的老师的卡片也要过来考我,最后,就是办公室中的老师们七嘴八舌地开始想哪个字可能我不认识来考了。可是当我开始看长篇时,妈妈就不喜欢我看书了,主要是怕我把眼睛看坏。那个阶段,基本上每天就是和妈妈斗智斗勇。自己借来的书自然是不能让妈妈看见。偷看妈妈借来的书的时候,那是真紧张呀。首先要找到妈妈藏起来的书,什么被子底下,枕头底下,衣服箱子底下,衣服中间等等,找到后,观察清楚放书的情况,时刻警惕着妈妈回宿舍的风吹草动,抓紧时间看,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按照原样放回去,当然,失手的时候因此而挨打挨骂的也是很多的。可是因为总是这样偷偷摸摸的看长篇,再加上那个时候太小,对好多事情根本理解不了,看书也就是囫囵吞枣了。记得有一次和一个朋友(男的)聊起那个时候的小说,他就笑谈如何在字里行间找比较有意思的地方,比如“当二林进了。。。的屋子后,灯就灭了”,那是无限的想象空间呀。而我呢,都不好意思说,因为我一直在琢磨浩然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所描述的芳草地,到底是在河北省的哪个地方,那时候,我每年要去一次“关里”,是不是有可能探访一下呢?记得最清楚的细节是有那苦命的人悲哀中用自己的镐头把自己的脚砸破了的那倒霉事儿。后来看《新儿女英雄传》,记住的是那个时候游击队没有经验,能开枪把自己人打伤等这些细节,实际上,仔细想想,那本书因为是较晚算文革中半开禁的书,里面有意思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但自己的兴趣。。。。,唉!看书太早真没用,那叫个不成熟呀。不过,在那个年代还能读不少书,虽然高大全居多,但也应该是挺幸运的了。
童年里,最不喜欢的事儿是劳动。那个时候学生要学农,总有劳动。就是当小苦力,去帮农民拔草什么的。而我小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挑食不好好吃饭,在同龄孩子中也是又瘦又小的,可班里的同学中就没有我同龄的,基本上都大2岁左右,最搞笑的是,我的同班同学里,曾经有3姐弟,最小的比我大1岁多,最大的比我大将近5岁。东北那时候人少地广,守着一条垄拔一天草,以我的能力,那也是到不了头儿的,所以就总得有看我可怜的同学来接我才行,人家三把五下就干完的活,我折腾半天也出不来。那叫一个没自尊。记得那时候,每年还有一个必有的项目就是入秋收获之后捡柴禾,也是有任务的,每个人要交多少多少。我记得有一次,我很努力地捡了一下午,觉得特别有成就,为了给妈妈显一显,就在回学校之前背着柴禾先去了供销社,没想到一进供销社的门,妈妈和她的同事们就哈哈大笑,说:“你是从哪里弄了个老鸹窝背回来了。”我那个委屈呀,放声大哭。
可也有高兴的事儿,就是演节目。那一段时间应该是自己这人生中仅有的一段演艺生涯了。
最开始演的节目,是和班里最小的男孩子说对口词,他比我大一岁,是当时学校政工组组长(应该就是校长吧)的儿子。记得演了两个节目,一个是根据语文课文改编的《弟弟妹妹数星星》,是庆祝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天上星,亮晶晶,弟弟妹妹数星星。。。。”,朗朗上口,特别喜欢,现在还能记得一些。带来的副作用就是被淘气的男同学嘲笑老师给设计的两个人头挨头仰望天空的动作,一直到离开那里,都是被起哄的“一对”。可另外一个,就不是那么美好了,叫《打到叛徒潘复生》,不美好的事情总是不容易留下记忆的,现在已经一句都不记得了。
后来,就是到处都开始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基本上每个班都会有一个小队,人数不等,一般要看这个班里有多少比较活跃能上台的孩子,我所在的班里好像是个不到10人的小组。每当有活动,每个班都会排练几个节目,然后轮流演一下,也算是活跃气氛吧。那个时候和现在的理念不同,现在是以唱为主,后面跳舞的叫伴舞吧,而那个时候不能突出个人英雄主义,所以大部分是以群舞合唱为主,而独唱则往往是为群舞服务的伴唱,但是挺奇怪的是可以有独舞。因为个子小,所以在班里排节目时不太好排,但可能因为还算比较伶俐吧,老师舍不得不让我参加跳舞,居然就总是让我“领舞”,实际上就是让别人3,4个人一排,而无论怎么变换队形,都让我保持自己一排,呵呵。有时候,还会跳个“独舞”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把一些像什么《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什么的儿歌似的内容,边唱边比划几个动作而已。
后来,学校组成“宣传大队”,稍微伶俐一点儿的也就被抽上来了,那可是非常自豪的一件事儿,有比较年轻稍微有些专业水平的老师来给排练了,涉及的范围还挺广的,有合唱,有舞蹈,有对口词,三句半,小话剧等语言节目。
挺喜欢的歌自然是能反映一些孩子的情趣的《火车向着韶山跑》,《小汽车真漂亮》什么的,而《北京的金山上》等等则是必须有的,反正老师们是把当时的歌曲,基本上都改编一下之后,作为合唱节目了。老师看我一般的高音都能唱上去,所以往往有高音的领唱还能轮到我,挺感谢的,让自己到现在也还能有个爱好。特别喜欢的是《春苗》的插曲,觉得那句“翠竹青青哟披霞光,春苗出土哟映朝阳”,无论是曲调还是歌词都非常优美。
最喜欢的舞蹈是《草原上的红卫兵》,因为当时设计的开场是分站在大幕两边的女孩子们背对观众,然后跳着出来到中场后再转身,不太常见的出场方式,觉得特别不一样,可是这个节目因为是高个子同学的节目,我就没有能够参加了。
一个挺有意思的语言节目是《五大员》,好像是有卫生员,宣传员,炊事员,通信员,还有一个忘了。我当时特别想演卫生员,因为觉得背着药箱的造型特别酷。可是无论如何,老师和同学都认为我就是那宣传员的不二人选,特别遗憾。
最厉害是,就是那位让我们背《三字经》的老师,把课文小英雄雨来改变成了一个三幕话剧让我们演,还真的挺过瘾的。
当时,最佩服的是我们中学的宣传队里的一位姐姐,叫王艳红,因为中学的宣传队排了整本的《红灯记》,姐姐演铁梅。她一直是我童年中认为是最漂亮的姐姐,听说她家搬到我后来住的地方的附近,还特意去看过她。
老天!一点逻辑都没有的写了这么多!可怜自己,改主意了,复制到YC,让大家痛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