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生活在海外,子女教育真头疼。女儿九岁从中国大陆到美国来,当爹妈的就紧着灌输中国传统。其中一条是,要她干什么都得懂规矩。什么是“懂规矩”?这还不明白!就是随大流,大家(当然指中国人)干什么你干什么,别出圈。偏偏赶上我们倒霉,女儿天生的任性,只管凭兴趣干事情。照我们看这是典型的美国人的习性,最看不上,最要不得,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纨绔子弟劲头,总是一脑子的雄心大志,却朝秦暮楚,最后当然是一事无成。“你一定得明白,生活中就是有着许多、许多事情你不感兴趣,但你必须去做,而且得干好。”做父母的声色俱厉了,特别是看到她的功课不如人意的时候。
女儿对数理化没兴趣,常“忘”了做家庭作业,考试成绩一般。刚来美国时一句英文不懂,数学成绩都是A,几年下来渐渐变成了B。这下急坏了我们,天天逼着她恶补数学。相信这有一定效果,不然她的数学成绩会更糟。不但数学,物理、化学等均如此。女儿内心不以为然,故意自暴自弃,“我很笨。”听到这话能不火冒三丈吗?我们立刻大加训斥,基本意思是:中国人在美国就得学习好,数理化最重要,这可以说是规矩。“别人能学好,你也行。主要是看你是否主观努力。”
多么恳切呀!经验之谈嘛,是在美华人证明过了的生存方式--要干美国人相对不爱干的事。过去中国人开餐馆、洗衣店,如今在美国的公司、大学里搞科研,这些活儿性急的“老美”一干就烦。我们“老中”正好可以“乘虚而入”,得到稳定的职业,平平静静地过小日子。当然,搞科研得有数理化脑袋瓜儿,孩子就得从小玩儿命学习,要门门功课拔尖。做到这一点,家长便眉开眼笑,于是一好百好,前途有望。传统的中国人不都在子女身上寄托莫大希望嘛?可是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是参差不齐的,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数理化的。咳,前边不是说了嘛,该着我们做父母的倒霉。当然,孩子更倒霉!
女儿对美术兴趣非常之浓,家庭作业常要弄得很“FANCY(这词不太好解释,有奇特、艺术的意思)”。她在计算机上把作业的字体设计成斜体字,弄上花边等等,然后用打印机印出来。我早就看穿了她的小把戏,希望利用自己的特长给老师个好印象,得个好分,让她高兴,更让我们满意。惜乎,悲乎,她除了上美术课外,一次也没成功过,可她还是不由自主地这样做。“老师说一定要用彩色打印了吗?”我板着脸问,当然想起我曾愚蠢地帮她用彩色铅笔画树皮,结果科学常识课老师没有被作业上漂亮的画面感动,仍给女儿煞费苦心的努力判了个带惊叹号“C(中等)”。“就是!老师规定的!”她对父亲的讥讽态度很敏感,有些恼羞成怒。我无可奈何地叹口气。事后证明我百分之百对,她又得到一个“C”。妻子和我简直要“悲愤”了。“你的美术课(得的分数)都是A+啦,别总在那上面下功夫。你以为把别的作业都印成彩色美术字,老师就会给你A?这不能当饭吃。在美国大多数艺术家总是贫困潦倒。”可不是嘛,“老美”都称自己本来该当艺术家,一个城市里登记的“现代派”画家能有好几万。谁都认为自己有艺术细胞,埋怨被现在的工作所埋没,退休后准能写出精彩的回忆录来证明自己的天赋。咳,自我感觉良好也不是坏事。不过这自鸣得意的劲头表现在女儿身上真让人浑身不自在。她怎么就不能规规矩矩地好好学习呀?
好成绩不是逼出来的,我知道逼女儿学数理化事倍功半。“看看中国朋友们的孩子,个个都是学校里的学习尖子,数理化名列前茅。看看你!”我和妻子总不由自主地数落女儿。她很烦,常反唇相讥,“别看他(她)成绩好,其实对学习根本没兴趣!就是为了分数有什么意思?”嚯!挺清高的嘛。“可他们将来能找到好工作!过上等人的日子。”我们理直气壮。“他们也不会对工作有兴趣的!这种上等人我不要当。”女儿嚷嚷起来。
嚯!世界上有几个人能幸运地按照个人兴趣挣钱吃饭?中国人数理化成绩好,等于手里有了“金刚钻”,什么样的“瓷器活”都能揽。这么说中国人特别适于成为某种工匠了?这…这有什么不好?世界上得有能工巧匠。可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不曾是个规矩的好学生。他突发奇想,从著名学府哈佛大学退学搞计算机公司。当时有多少人侧目而视,觉得他精神上不正常呀!但是他如果不凭兴趣干事,便不会有今天的奇迹般的成功。可…可比尔·盖茨是个天才呀。这样的人有几个?再说,比尔·盖茨运气好,脱颖而出,更多和他一样有天赋的人都失败了。我们闺女很一般,没那天份就更不能由着性子胡来。如此说来,还是规规矩矩的好。然而,若真的人人“懂规矩”,都不肯凭着兴趣去冒险,我们是否还生活在石器时代?由此推理“老中”趋于保守,“老美”锐意进取。看到美国佬理所当然地当“世界警察”之时,中国人才开始检讨自己的国民性。扯得远了。
其实美国家长也强调“懂规矩”,特别是待人接物方面一定要懂得尊重自己,也尊重对方。我有一位美国朋友,他在家中管孩子是很严的。到他家作客吃饭,他的小儿子拿着饭要到别的地方吃,父亲严厉制止。他解释这是要儿子懂得尊重客人。大家出去散步,孩子摔倒了,他立刻让他自己爬起来。这也是规矩中的一条。在学习上他鼓励孩子凭兴趣。当孩子热衷于足球时,他这个当律师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他认为踢足球也是某种形式的学习。在儿子兴趣十足地踢足球的那些年里,他总是不断地鼓励、支持,在众人面前经常赞许,并称自己的孩子将成为足球明星。可是他的儿子并不是当运动员的材料,最后上个极普通的大学读商科。这在我们“老中”看来该是件尴尬的事,但他处之泰然。父亲对儿子是有些过于肯定了,简直像是溺爱,可孩子的自尊、自信得以保护。这对日后儿子独立走向社会意义重大。请我们大家深思这位律师的用心,甭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
我们“老中”看到子女功课拔尖,琴棋书画无所不能便赞许,“真是个规规矩矩的好孩子。”这不能算坏事。可在公共场合中国人总争先恐后没个次序,无所顾忌的大声喧哗;在家中,彼此间从不为该道谢的事道谢,该道歉的事道歉,还美其名曰:“互相都了解,说那些废话干嘛?”更有甚者,开口闭口说美国人是“他们外国人”,从来都不自觉地忽视人家的规矩。说说看,孩子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培养出来的性格如何?
最后强调一下,“懂规矩”和“凭兴趣”是相对而言的。“老中”往往比较实际,“老美”常有点想入非非。但无论何种族群,约定俗成的规矩大家都认同,而且人人都有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样看来,我们做人应该是既“懂规矩”又“凭兴趣”。或许把这两个词换一换,让人更容易接受,改成“明事理”和“有志向”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