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南管琵琶(转)

(2015-08-26 18:19:34) 下一个

http://donsiau.net/nan_instmt.htm 

琵琶是南管中指揮角色的樂器,一直為南管人所重視,好的琵琶往往造價極高,是絃友所中追求。主要在於年代久遠後的”老”音,與及歷史價值,價格甚至高到數十萬。

音色

    琵琶最講究是其音色,所謂老音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只要經過注意比較便能分辨其音色的差異,重點在於甲線的音色,低音是厚沉又有勁,若太鬆散就接近中阮或吉 他聲,初學者會以為這樣共鳴好,有經驗的絃友會說這樣的琵琶聲像在”打棉被”,早期棉被是手工打鬆,就是利用絃索打棉花,其聲鬆散之意。

    琵琶的共鳴聲並不需太長,但重在音色的低沉與豐圓,母線(第四絃)顯示低音域的質感,要厚實有勁。第三絃與第二絃需要較好的共鳴,聽起來有Q感,主要在中線音可以聽出琵琶的透明度,共振效果,有空谷傳音之感。

   對於子線的音色也講究其圓潤,不是太刺耳的明亮高音,主 要在中低頻的共振也要出現。還有與樂器能合音(GAUP_IIMG),琵琶單支彈與樂器合奏略有不同,因此品味琵琶音色必須經過合奏以後,琵琶聲與樂器間 和諧情形,是否被掩蔽效果而聽不明顯,或與其他樂器不諧律。尤其琵琶與簫的相和,一陰一陽,一個點狀,一個線狀,交融後的音色如何便是評價之一。

材料

   關鍵琵琶音色的因素是其材質,琵琶本體(桶)多以老福杉為上選材料,早年北部著名樂器製造者曾高來先生,專跑舊料商,購買拆廟的舊料,若有夠大杉木料,能 做成整支,挖空而成”整桶”,為上選。若不夠大約三片合成,中間整長,然後合成後雕鑿成桶。老福杉還有一個來源是棺材板,若有數十年福杉棺材板,放置當溝 渠跨板者為良好材料。

 取福杉為琴身共鳴材料,主要是其木紋為直紋路,共振會擴及整 體。還有其密度適中,有助於共鳴。尤以靠近樹木頭部為佳。另外福杉有自然木香味,彈奏時,琵琶自然散發出香味,由雙月眉與天井(桐面的開孔)散發出來,彈 奏者可以薰感馨香,且經年不失,即使彈奏多年的老琵琶依然如此。部分雖然也用福杉材料製成的南管琵琶,其香味不明顯或甚至無香味者不少,主要是木材年份與 取材部位的關係。

    琵琶的好音色必然是經過多年彈奏,而且是經常性的彈奏,其老音才會出現,絕不可能新琵琶有老音。若以老材料製成,其彈奏轉化過程會縮短,其新製成時期也有不錯質感。

    琴身的另一種選擇材料是梧桐,梧桐的共鳴是好,不過要老音需要更長久的彈奏,而且梧桐的甲音音色會略失力道,不過梧桐老琵琶確有甜美的子與二線音色。

音位

   對於琵琶音色上還有影響的是品相距離,若品相距離不合音律標準,共鳴效果會比較差。琵琶定音是四度與五度音差,是具有倍頻關係,若定音準確時,琴絃會產生 諧振,也就是共鳴情形,對音色有重大影響。例如彈撥某絃,其餘各絃皆會因為其倍頻關係而或多或少,有所諧振。以”一”的音位為例,子線按在”一”音,第二 絃是低八度的”下”音,第四絃是五度關係的低工音,都會有諧振頻率出現,若品相定位不夠精準,這樣的諧振現象出不來,琵琶共鳴度與音色厚度都有影響,對琵 琶老音的養成也減緩速度。

    實際琴絃以震動發聲,琴身有共鳴空間提供聲波共鳴,琴絃彼此間若在頻率成倍數關係時,會產生共振,可以看到琴絃的震動情形。例如彈撥母線(第四絃),若子 線(第一絃)與其關係正確時,隨著母線的震動,子線也會震動很大,第二絃是五度關係也會有些許震動,當音準調錯時,這樣的共振會減低,或根本不出現。這樣 的共振音色差異可以在彈撥時,按住其它三條絃與放開比較音色。

   精準的品相距離定位,在琵琶上非常重要,早期對這方面多依照樣板尺寸,其精密度低,各師承也有所不同。尤其早期還以簫改琵琶品相距離,館閣中以其簫配其琵 琶,換另一支簫便失去音準,或入線音(同音異位驗證)不準確者不少,亦造成絃友間不少爭論。其音律不夠精密,由早期錄音亦可以聽出。

   最佳品相距離在於其共振頻率可以同時的最大出現,在物理學上是讓更多組諧波頻率出現最大振幅,讓琵琶音色更豐富,也就是利用物理的特性,泛音諧振頻率,這樣的基礎下,琵琶音色與共鳴度會獲得改善,在樂器的合奏諧律上也會提昇水準。

規格

        自古流傳,琵琶長度為兩尺八寸,寬度為一尺零八分,都與八有關。兩尺八寸長指從琵琶尾端到鳳尾未安裝前,福杉木雛形的全長,也就是岳山下方直到琵琶桐面未裝時,整個平面的全長距離。目前時下的琵琶都略短於古製,約兩尺七吋半。寬度也略小,約在一尺左右。也許材料可以省一點吧,不過共鳴效果在低音部分,會稍為遜色些。

        琵琶形象天地,各部位有特殊意義,例如:兩儀、三才、四象、八卦、九宮等。兩儀指雙月眉出音孔。三才是天地人,有三片蚌貝材料鑲成,在背面上方者為人,絃 枕與第一相間為地,第四相與第一品之間為天。四象就是四相,八卦在於一品與四品間,四時、歸巢時用到的入線音八個。九宮是九個品(揮),當今琵琶多加一 品,主要是用於品管轉調時的半音,在極六下方半音。古琵琶只有九個品。

        琵琶的重要的震動傳導部分是"趴手",其關係音色很大,多以硬質木料,例如檀木製作。其固定位置也影響很大,越近尾端(邊緣),共鳴越短,高音明亮,低音 減少。正常離尾端一寸半,切齊趴手下緣。綁線端需略微上翹,使琴弦實際安裝後,趴手會略微下壓,是著力點在中心而不是外緣。音色會厚實些。

品相距離

        雖然琵琶長度是兩尺八,扣除岳山(鳥嘴)一寸,趴手長度一寸半,安裝距離一寸半,實際絃長是兩尺四寸,約等於72公分。時下琵琶多略短於此,乃計算略短的絃長距離供參考。

震動絃長(工音)        70.5                    72
六音(第一相)        62.80845(7.69155)       64.1448(7.8552)
四六(第二相)        59.28345(3.525)         60.5448(3.6)
倍士(第三相)        55.95585(3.3276)        57.1464(3.3984)
士音(第四相)        52.815075(3.140775)     53.9388(3.2076)
一音                 47.0517(5.763375)       48.0528(5.886)
毛一                 44.411475(2.640225)     45.3564(2.6964)
五X                 41.91933(2.492175)      42.8112(2.5452)
四X                 39.568125(2.351175)     40.41(2.4012)
高工                 35.25(4.318125)         36(4.41)
極六                 31.404225(3.85)         32.0724(3.9276)
四六                 29.641725(1.7625)       30.2724(1.8)
極士                 26.475375(3.16635)      26.9694(3.303)
極一                 23.52585(2.949525)      24.0264(2.943)
極X                 20.95965(2.5662)        21.4056(2.6208)

註:本距離計算乃根據十二平均律之音律標準,合乎各絃入線音準,括弧內數字為品相間距,單位為公分。台灣傳統南管音高普遍為453hz。
計算數字為絕對音準距離,需考慮琴弦高度與使用不同琴弦大小之張力不同,絃長須略增0.3-0.5cm以補償之,就實際組合後,量測泛音距離,與半長距離 差距便可精準安置。部分琵琶極高音部分凹陷距離深,補償距離可能延長到0.5-1cm,尤其極一與極x。實際須與低八度音比較。

        在舊制琵琶中,多數根據洞簫音準調整品相距離。其中第二相(倍士)與第一品(一)最明顯,都有偏低現象(絃長稍長),也有少部分第一相(六)或高工也偏低現象,都是"絃就管"的遷就節果。

內部結構

桶身

        桶身是南琵琶的共鳴箱,內部是圓弧拋物線曲線造造型,其弧形曲線與共鳴音色有很大關係。其最深處圓弧在天尺附近,從外型看來,背後隆起山丘之處。整體桶身成弧形狀,以利聲波共鳴。桶身實際深度為一寸四分─五分(最深處)。含桐面厚度為二寸五分。

        桶身左右深度類似圓弧的拋物線,接近邊緣處曲線角度較接近直線,中間處為弧形。縱身則是拋物線曲線,延伸至”天”的平面,都是共鳴空間。

天尺        

        天尺安放位置極為重要,須在尾端算起四寸半之處(鳳閣先用六寸半),天尺以輕質木料,例如杉木為佳,三分半寬度(1.5cm),三釐米厚度 (0.5cm),成彎曲狀與桐面相合固定桐面凹曲之曲線,安放時須先定位好天尺位置,然後於桶身兩端各挖出接合天尺之凹槽,準備安放黏接之處。

        天尺固定桐面曲線,也讓琵琶發聲集中指向性,桐面在實際琴體上是呈現一定張力,製作時透過工具將曲線固定然後晾乾粘著劑,放開後桐面有彈回張力,構成琵琶 在琴絃震動上的作用力會敏感反應,另一方面,弧形內凹曲線類似衛星天線原理,聲波可以集中指向性,直接指向洞簫,與簫聲相合後擴散四處。透過聆聽角度可以 感受琵琶的指向性很明顯。尤其桐面曲線良好者。

 

三 基本技法

        南管琵琶彈奏的技巧應用不多,主要要求在於彈音清楚俐落,與良好的安頓。主要在於節奏的穩定度與彈撥聲的清楚顆粒,尤其點輪音,捻音的清晰細膩。在強弱快慢上,也須視樂曲情境而變化。

        一般南管起音在於琵琶的由慢漸快捻音,在速度上要控制其均勻度的變化,在強弱上需要隨著速度的加快而彈撥聲漸弱,最忌諱快速捻音音量依然大聲,一如子彈般讓人感到刺耳。這時配合引腔簫聲的出現,或唱曲音的出現,成一種交替融合狀態,構成美感。

點挑甲

        點挑音在實際作用力上,有一點點陰陽分別之處,點音略為強些,挑音需要略弱,已呈現出平庂陰陽之態。指甲與琴絃接觸瞬間力道要有迅速返回之勢,讓接觸的彈 撥瞬間一如敲擊狀,讓發聲清脆。二絃甲聲與點狀雷同。母線與三線甲聲則以拇指順勢直下,停於次絃上方,讓甲聲厚實。

險輪

        輪音是琵琶重要基礎,需要練就輪音顆粒清楚,避免不必要的旁絃雜音,而且由慢漸快,最後一聲略明。輪音多半 在後半拍,前音的後半拍輪起是標準輪法,技巧性輪法是在落後於後半拍,接近過三分之二時間,迅速輪起,時間掌握恰到好處。落後起輪謂之”險輪”,險輪聽起 來比較不呆板,節奏性感覺較佳。但避免拖了節奏時間,必須俐落完成。

安頓

        琵琶主司節奏與骨幹音,慢板幾近散板的旋律,在節奏的掌握上尤其需要成熟的功夫。從容穩定便是其重要的要求,南管對於這樣的節奏穩定性稱為”安頓”。

        練習琵琶的安頓,傳統習慣以”踏寮”來養成,就是按寮拍的時間,在腳板上打點,筆者認為這樣養成習慣後,在實際舞台表演覺得不雅,不合乎現代美學。個人認為節奏的養成可以透過呼吸與肢體語言,即使已經習慣了腳上踏寮習慣,需要漸漸調整,以彈挑手臂上的動作來替代節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