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解脱道和菩萨道
正如我前面讨论,有的修行人跟从个人解脱道,大乘修行人跟从成佛之道,两者间的方法根本不同。大乘的成佛之道又可称为“菩萨道”。两派的修行人都必须跟从相同的“五道”中次第:从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过程。在最终的无学道,有巨大不同。对个人解脱道而言,无学道的术语代表一个事实-脱离苦海,修行人到达无学道,就没有什么剩余可学的。
实际上,两派之间根本的区别不在于“深见”法门,两派都定义“深见”法门是经由持续不断的直接照见空性。区别之处在于“广行”法门,个人解脱道的修行人无需修“菩萨道”,所以根据个人解脱道的经典,无学道的阶段可以在几生时间之内就证得。大乘菩萨道的修行重点是培养菩提心,而这可以花上几个劫!这说明菩萨的目标-修行自他无别、同等的珍爱自己与他人-要困难得多!与此相比,证悟空性反而容易。
这是一个疑点,人们容易错误理解,很轻易的下结论,所谓大乘的学者相信个人解脱道的修行人做事出于自利心,因而他们是自私的,但是实际并非如此。试想个人解脱道的修行人能够证得解脱,而解脱必须证悟“人无我”,修行人如果证得“无我”而他的行为仍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完全不合逻辑。可是,尽管个人解脱道的修行人确实必须对治“我执”心-这一心念执取一个概念上“实在”的我-修行人不一定必须要对治“自爱”心,“自爱”心就是珍爱自己多过他人。如果个人解脱道的修行人丝毫不顾及他者或不考虑他者的利益,他们根本不可能去修八正道,哪怕在最初浅的层次上修。但个人解脱道的修行人不十分强调担负责任去究竟的利益众生。实际上,为了尽快的成就个人解脱,修行人最好隐遁脱离于俗世,才能有效的将他者的利益弃置一边。
如果我们接受个人解脱道的修行人不需要对治“自爱心”,那么,我们必须意识到“自爱”有许多层面。个人解脱道的修行人持有的“自爱心”和我们目前所持的“自爱心”无法相比。我们的自爱心是粗重的,而他们的“自爱心”比我们细微得多。
大乘菩萨道中的修行人试图克服“自爱心”,实际上,在修行中,某种程度上的自爱心反而有助益。承担利益他者的责任,如果做得有技巧,对于修行人和那个被帮助的众生都是很快乐的。如果希求个人快乐的意愿混杂在修行人的动机中,那个程度上的“自爱心”并非是问题。这是一种有技巧的方法去珍爱自己。没有技巧的“自爱心”是珍爱自己而排斥他者。
为了圆满资粮道,两派的修行人都要生起一种意愿脱离于苦海(出离心),但是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人还需要生起强烈的意愿去证得真实的菩提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成佛。当你从某个上师那里受灌顶时,你还要发誓持守菩萨戒。在那种情况下讨论的菩提心是愿菩提心。这里的菩提心指心识实际上持续而完全的奉献自己于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