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1)
2015 (1)
2019 (2)
2024 (1)
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于我而言,贺铸的《青玉案》比“清明时节雨纷纷” 更令人产生清明特有的感觉,更让人心生出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清明的忧愁是实实在在的,清明的雨丝既温暖又缠绵,还承载着怀念的重量,因为我们在这个日子要去祭奠祖先。我们可以在清爽澄明的这一天在野外采一朵花,庭院里种一棵树,海滩上放一只风筝,屋檐下仰望一朵流云,花下斟上一杯美酒。。。。。也许这就是我们的魂魄和所有在天上的亲人们相逢的方式吧?
清明节大概始于周代,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死于火中的忠臣介子推而将其忌日命为寒食节,其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唐玄宗以前人们更重视寒食,直到唐玄宗的时代才将清明扫墓正式编入礼典,归属为“五礼”之一, 成为重要的年节,后来一直沿承下来就变成了一个集纪念祖先,远足踏青,和迎接春天于一体的节日,与清明春祭相对应的是重阳秋祭,春秋二祭,我国古已有之。
清明从礼仪上来说是为了祭奠祖先,实则上也是活着的人为了抒发对故去亲人的怀念之情而自发举行的活动。在清明节期间,一般举行家宴时,都要为去世的祖先留着上席,一家之主这时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上;在上席,为祖先置放酒菜,碗筷并示意让祖先先饮过酒,进过食后,然后一家人才能开始饮酒进食。
从节气的角度来说,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干支时间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是农事耕种的重要依据,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时节的天气,清澈,明朗,万物生长。在这个忧伤与欢乐并存的节日,除了寒食,扫墓之外还有多其他活动,如踏青,植树,插柳条,荡秋千等等。至今我国北方很多地方还沿用寒食的习惯,吃冷饽饽,冷高粱米饭; 在南方则有著名的用艾叶染绿米粉做成的青团,中间包裹着豆沙,黑芝麻或者鲜肉;其实这些寒食的吃法与我们现在吃三明治,寿司饭团之类冷食的习惯很接近。
古时寒食节时,家家禁烟火,只能吃冷熟食。一般从寒食禁火到清明起火,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人们连续三天吃冷食很不舒服,从而便以饮酒来帮助驱寒暖胃,这是清明饮酒的说法之一。据晋代陆翙《邺中记》载:“寒食三日作醴酪“,说明当时寒食节就有制作饮用甜酒的习俗。
清明节是离不开酒的。北宋诗人王禹偁的诗道出了清明和酒的关系:“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唐代诗人杜牧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把清明节与酒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酒是祭祖不可或缺的重要祭品。在我国民间,多年以来,都有一种以清明为名的酒——清明酒,一种清明时节酿制的酒品。据史料记载,清明酒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李世民南巡到大塘,有人献清明酒御用,太宗皇帝大加赞赏,被定为贡酒,清明酒也因此扬名。江西等地的清明酒有数百年的历史,因而有些地方一直存在着过年拿上好的清明酒待客的传统习俗。
清明扫墓时,除整修坟墓、清除杂草外,无论家境贫富,都要备好酒醪,全家举行祭祀仪式, 此时,酒,就是人们表达对死者之敬意和哀思的最好载体。祭祀仪式后,全家人聚在一起饮酒吃寒食,称之为吃清明酒。清明与酒的缘分正是来源于祭扫。在全家相逢相聚的好时机饮一杯清明酒,除了不忘祖宗恩德,也有珍惜今日幸福生活的意思。
清明酒,又名,家乡酒,全国各地祭祖风俗和饮清明酒的习俗均有所不同,酒品以地域来划分的现象明显,如北京人用二锅头,绍兴人用花雕,一些南方乡镇就用家里自己酿的甜酒酿或黄酒来祭祖。那么在海外的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找出几种既好喝又适合本地风土人情的酒品来祭祀自己的亲人呢?清明酒讲究的是一个鲜字,新鲜,初酿,那么这就与我们春夏期间风头很劲的新酿白葡萄酒以及白葡萄酒混合的清鲜鸡尾酒不谋而合。最近有一个热播剧《赘婿》一下把皮蛋推上了风口浪尖,其实皮蛋还挺适合清明寒食的。曾经我被一个老外吓到就是因为他给我推荐了皮蛋三明治,这个。。。。有点超前,我想他的“灵感”因该来自于他的台湾籍太太。那么我们看看皮蛋与哪些酒品可以登对匹配。
先为大家介绍几款现代美得打哆嗦的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