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在改革开放的中国忽然龙袍加身的封建帝王在亿万观众面前大抖“皇风”,皇帝戏火爆荧屏。如《还珠格格》、《戏说乾隆》、《慈禧西行》、《康熙微服私访》、《雍正王朝》和《汉武大帝》等等。进入新世纪,中央电视台又在黄金时段推出了《康熙王朝》\《天下粮仓》,引来声声赞叹。
当中国正在通向现代民主和法制的道路上步履艰难的时候,前现代的帝王却在电视屏幕上受到尽情的歌颂,帝王的威仪、帝王的“英明”、帝王的权谋、帝王的“忧国忧民”,以及帝的妻妾成群,等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和渲染。就拿电视剧《康熙王朝》来说,那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确实引人入胜。康熙大帝文功武治、惩治贪官的气魄,暗查民情、体恤百姓的故事,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文艺作品塑造的明君、“青天”的力量。这些帝王戏都把帝王、“青天”刻画得励精图治,为国为民,不屈不挠,强烈反腐,让人们从心理上得到一种畅快的满足感,把老百姓盼望明君、“青天”的思想演绎得合情合理合乎逻辑,让明君、“青天”一代接一代有了生存的土壤。
这种帝王剧之大受欢迎,是毫不奇怪的。中国人有着浓厚的崇皇情结。这种崇皇情结正是传统的臣民意识的内核。崇皇情结可谓是中国人文化心理上的一个极为顽固的病灶。而帝王剧正是因为触动了最广大的中国人的崇皇情结,才赢得很高的收视率的。 对于中国人的这种崇皇情结,帝王剧的制作者们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他们就是要调动大众的崇皇心理、就是要调动大众的崇皇情绪,因此,也就不可能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表现帝王,而只能以一种欣赏、称颂和崇拜的姿态,来表现所谓的“明君”和“清天”。
冷静地想一想,帝王剧宣扬的“明君”、“青天”思想,并不是什么好东西。盼望明君、“青天”的思想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是把老百姓放在受人摆布、被拯救的地位上的,其内涵是人治。明君、“青天”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是背道而驰的,已是不争的事实。而历史的经验也一再证明:明君、“青天”不可能从根本上拯救民众于水火。而广大中国人的明君、青天情结强劲一分,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化进程就艰难一分。
在历史进入21世纪的时候,民主、科学与法治已逐渐深入人心,而有些人脑袋后面虽然早已没了那根丑陋的辫子,但心中那根无形的辫子依然根深蒂固。老百姓因现实的严峻与认知的不同,有了盼望“明君”、“青天”的心理并不奇怪,奇怪的是那些文艺工作者,一再灌输明君、“青天”意识,是他们心中的奴隶心态在作祟,还是想用明君、“青天”来代替民主与法制,用人治来代替制度的完善?他们自己有这种封建皇权意识就已经令人担忧了,而更可怕的是,他们又一而再再而三地把封建皇权意识演绎成歌颂明君的文艺作品,让老百姓情有独钟而又深陷其中。
帝王戏的一再热炒,是应当引起我们警惕的。因为我们懂得,文化依然有着强大的教化作用,而那个封建王朝离开我们还不太远,我们在心理和行为上还时不时地受着它的影响,我们还不能心情放松地去欣赏那些歌颂明君、“青天”的文艺作品,纯粹地娱乐自己。
写到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杂文家邵燕祥先生早在20多年前写的著名杂文《切不可巴望“好皇帝”》:“一句话,不要皇帝,哪怕是“好皇帝”白给也不要,我们不是要在“好皇帝”和“坏皇帝”之间作选择,我们是要在真正的社会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在民主与专制、法治与人治之间作选择。而巴望出现一个“好皇帝”的心理,使我们想到封建社会中暂时还没有做稳奴隶的人们对暂时做稳了奴隶的人们的歆羡;它产生在十年浩劫之后,人心思治之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却会使我们忘记或放松对封建主义残余的警惕和斗争。那结果是非常危险的。这是危言耸听吗?居安思危,正是为了真正的向前看。”(1980年8月7日《北京晚报》)
说得多么深刻,振聋发聩!“好皇帝”不如好制度,皇帝再好,也是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