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大多善感, 在感情方面爱钻牛角尖, 不能也不愿与人分享. 所以当母子爱遭遇夫妻情时,中国社会的一大矛盾, 婆媳矛盾, 就应运而生了.
在礼教社会,硬性规定了婆婆是天, 媳妇除了唯命是从外, 只能求神拜佛,盼望生下一儿半子, 将来也能摆一下婆婆的威风, 所以有“媳妇熬成婆“的说法, 形容苦尽甘来.
我奶奶到了晚年, 还经常吐她当媳妇时的苦水. 我爷爷新婚燕尔后不久, 就离开家乡进城学生意了,留我奶奶在老家, 几个月才回来一次. 每次回来,都要先和父母请安. 分别数月, 做妈妈的当然对儿子在外面的经历,不分巨细, 都想知道, 通常吃完晚饭后,还要拉着儿子说话, 做儿子的, 不管多想老婆,不等母亲放行, 是不能回自己房间的. 还好爷爷很快在城里站稳了脚,把奶奶从老家接了出来, 不然的话, 我爸爸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来到这个世上.
不过, 即使在那时, 也不是所有的媳妇都象我奶奶那样逆来顺受的, 也有气性大的, 和婆婆公然叫板的.据说我奶奶的后妈, 我且叫做太外婆, 就是其中一个.奶奶的亲生母亲很早就去世了, 留下两个女儿. 后来奶奶的父亲, 也就是我的太外公,又续弦了. 太外婆就象大多数后妈, 虽然没有虐待我奶奶,还让奶奶一直读到高小毕业, 但是对前妻的孩子, 总是淡淡的,不冷不热的, 让我奶奶早早地学会了如何照顾自己. 后来太外婆生了一个儿子,也是太外公唯一的儿子. 可能觉得自己传递了香火, 劳苦功高,太外婆对她婆婆就不那么毕恭毕敬, 婆媳矛盾不断. 太外公也是常年在外做生意, 每次回来都陷入女人的战争,不胜其烦, 后来索性在城郊另住. 而且为了表现自己的孝顺,对儿子严厉而且不假辞色 (很奇怪的逻辑). 听我叔叔讲,太外公对他疼爱有加, 而对自己的儿子, 我的舅公,却常常为了一些小事就藤条伺候. 弄得父子象仇人, 我舅公一成年就有多远走多远, 从南方一气跑到东北念书.可怜太外婆, 婆媳之争, 让她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亲人.我小时候和爸爸一起去老家“寻根“, 还见过太外婆一眼,只记得一个穿着黑衣黑裤, 瘦小干净的老太太, 坐在一棵高大的桂花树下,诺大的屋子只有她一人, 神情不是不寂寥的. 不知丈夫的冷淡,和远在异乡的爱子, 是否让太外婆于午夜梦回时有那么一刹那的后悔, 后悔当年的意气之争, 让自己半辈子独守空闺,让儿子失去父爱. 如今太外婆已经去世多年, 连那棵桂花树也早已被砍掉了,回想起来, 清晰的是那瘦小的身影, 和鼻尖隐隐约约的那渗入心脾的甜甜的桂花香.
其实婆婆和媳妇只是因为同一个男人,而被动地凑在一起, 有点象职场里的同事, 所以相处起来也应该象同事一样,就算为了升职加薪暗中较劲, 面子上还是要客客气气的. 我外婆晚年和我的一个舅舅一起住,买菜做饭带孙子, 家务活一手包. 一大兴趣就是把女儿们招来,搓搓小麻将. 我舅妈其实是个很胆小很老实的人, 但通常在外面胆小怕事的人,回到家里却喜欢呼呼呵呵, 所以看到外婆又在“聚众赌博“,有时就会摆出脸色, 说几句, 外婆通常就当没听见,见了面仍然笑脸相迎. 我妈妈和阿姨们想不通, 一向脾气火暴的外婆能忍得下这口气.外婆解释, 婆媳不比母女, 母女之间吵得再凶,有血缘相连, 吵过就忘记, 而婆媳之间一旦破了脸,心里就总会有个疙瘩, 以后一点点的小事也能掀起波浪, 搞得家无宁日了,所以一定要忍. 的确, 为了爱我们以及我们爱的人,婆媳之间, 能避则避, 实在避不开要在同一屋檐下讨生活的话,就只能忍, 忍无可忍怎么办? 深吸一口气,重新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