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 NWAY 先生关于美国教育的对话, 以及今天看到他的几点回贴, 就此先写写美国人的讨论和提问精神 . 旨在探讨
问答交流就是学习的过程之一. 什么叫做有水平的提问? 人从小学到大学因为知识程度的增加 提问的水平和深度自然不断提高. 按此逻辑, 是否只好等到博士后再提问? 何况在美国老师也不喜欢没有水平的问题( 这是世界共通的). 美国人不都是"白痴" . 这样一个引领世界各方面多年的国家也许有很多自己的弱点, 也许倚靠了很多移民的贡献, 但不要忘记, 他如果外强中干, 不会有今天.
因为美国的文化,大家有种开放的心态, 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提问. 所以鱼龙混杂的出现某些 我们国人认为 的没有大脑的问题. 所以我们就以偏概全说美国人的问题都没有大脑.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人自己没有问答的风气, 就嘲笑 别人的" 没有大脑". 为什么只看到没有大脑的提问, 为什么没看到高水平的提问. 这种问答交流的风气是一种交流互惠. 心理学上讲, 人在口头表达的时候本身也是思考的过程. 我们都有这种体会, 当自己给别人讲述一件事情后, 自己头脑忽然更加清晰起来, 以前自己的疑惑忽然得到解答. ( 当然, 在此我不得不" 嘲笑" 一下中国, 尽管我爱自己的祖国, 中国的心理学至今仍然是个空白) 所以交流问答是个很健康的互动方式. 也许问题得到解答本身并不是意义所在. 而是这种过程激发人重新思索, 集思广益, 我们会从别人的思考方式中得到启迪. 甚至可以学习很多新的逻辑过程.
美国的小组讨论我在商学院领教过. 以为不思考不读书没有大脑就能应付吗? 错 错 错! 你如果没有自己的独到观点, 就等着被踢出局吧. 你必须读书, 思考, 找资料, 才能够做到不哑巴. 想混是没有门的.
再回到中国的学校. 中国学校不仅不鼓励提问, 当然有的人说是要" 有水平" 的提问. 并且老师尤其不喜欢提问和考试无关. 他们大多不愿意浪费时间去探讨一个和考试无关和教学大纲无关的事情. 我有过几次提问和考试无关. 不知道是自己有点什么倾向, 自小就一个毛病, 学习是为了知识, 不是为了考试. 明知道不考, 只要好奇就喜欢深究. 所以发现了中国老师这方面的态度. 当然, 中国那时候一班40多学生, 谁有功夫和你在知识的迷宫里遨游. 累死老师你偿命??? 那时候中国的图书资源也少的可怜 (上次回国在北京的书店里我羡慕嫉妒恨啊, 我们小时候正是吸收知识的年龄没有这么多书啊.......)
除了提问,美国的教育并不是什么先甜后苦, 而是根本和中国不同得运行方式.
谈及所谓悟性, 美国的这种问答互动, 小组讨论本身就是对人类悟性的开发. 因为这种方式激发思考, 激发你对自己思想的调整, 所谓温故知新, 在和别人的交流中反省自己的方式方法, 同时可能创造出内心新的求知动力和目标... 这就是对悟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悟性是和学习同步的. 没错, 悟性需要量的积累, 孤独地安静地思考, 突然有一天早晨灵感迸发, 所谓 " 悟" 出了其中的奥妙. 但提问和这个过程是 可以同期进行的. 当然, 如果一个人, 把任何事情的解决都寄托于提问, 希望别人把答案给你. 这不是我要说的. 这种提问是毫无意义的. 问答互动是激发思考, 启迪思路, 不是给予答案. 答案和所谓的奥妙是我们自己 来悟, 来品味的. 适当的问答, 读书, 思考, 练习, 都是悟性最终迸发的源泉.
另外, nWAY先生提到悟性的发展每个人都不同. 是的, 悟性还有人主观的因素. 有的人早慧, 有的人晚熟. 而这恰恰是证明了美国教育体系的优越性. 美国这个国家永远给你机会. 他不会一次定终身. 考试, 教育也反应出这种方式. 学习是终身的事情 life time learning.美国的教育体系配合每个人不同的节奏, 因为他深知人的悟性发展有早晚, 他永远给你学习的机会和信心. 只要你努力, 学校总能配合你的脚步
对美国的教育制度, 由衷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