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外婆跟我说,“惬意”就是坐在西湖边沏一壶龙井。如果奶奶也回答相同的问题,我想她会说在四合院里沏一壶砚砚的茉莉花茶,然后坐在藤椅上看她种的那些花儿。最初城市给我的感觉就是通过这种种情怀. 那时的人纯粹,和城市风格也分外统一。年少的时候, 喜适应.离乡乃至跨洋, 权当是仗剑走天涯. 如今倒是格外挑剔了, 凡融入生命中的, 必讲究个"和拍", 城市也是. 风景如画也好, 商业规模也罢, 一切莫过于适意. 为一席之地处心积虑地调整总比不上与城市之间那种自然地的互动让人觉得放松, 真实. 适应是种生存能力, 不过各自最终还需有其各自的风格, 这其中包括性情和生活方式. 这些决不是努力适应可以造就的, 它来源于个人的成长历史, 需忠实于各自的真实感受.
林语堂在"大城北京"里曾说过, "并不是艾菲尔铁塔代表着巴黎而是蒙玛特区的咖啡馆生活和圣日耳曼林荫大道赋以巴黎特殊的风格. 一个城市是多少代人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创造成就给这个城市留下宝贵遗产, 并把自己的性格融于整个城市……" 可见, 城市与人一样均是有品格和性情的, 就像老舍属于北京,沈从文属于湘西. 带给人的情怀迥异却是同样鲜明真切.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