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茅元儀整理《鄭和航海圖》寄望國家強盛
(2005-03-13 18:12:14)
下一个
明代茅元儀整理《鄭和航海圖》寄望國家強盛
(星岛日報記者田邊華盛頓報道)
十二月二十二日上午,資深漢語古籍專家、美國國會圖書館特邀研究員潘銘燊在國會圖書館亞洲部談到了他本人研究《鄭和航海圖》的成果.出自明朝《武備志》書中的《鄭和航海圖》標注了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停泊過的五百多個地點,最遠的一處在非洲的東北部.明代文武兼備的英才茅元儀在一六二一年完成了他的巨著、軍事百科全書《武備志》.書中第二百四十圈收錄的《鄭和航海圖》,雖然殘缺不全,但是以無可爭辯的事實證實了明代鄭和航海的偉大壯舉.在鄭和下西洋二百年後,茅元儀念念不忘,並且把《鄭和航海圖》收入《武備志》中,表達了茅元儀對明朝鼎盛時期的無限懷戀,更表達了茅元儀對國家強盛的深切希望.
潘銘燊教授說,茅元儀本人並沒有出行航海.因此,他本人對《鄭和航海圖》的學術和實用價值未作評論.但是,在明朝宦官與大臣激烈爭鬥、宦官逐漸遭到歷史唾棄的背景下,茅元儀依然能夠以公正的心態,對鄭和的歷史功績予以充分的肯定.而且感嘆,明朝曾經是那麽的強大,如今是這麽的衰落.這些都展現了濃厚的愛國情感.
潘銘燊教授說,從《鄭和航海圖》來看,鄭和當年航海遠行,非洲東北部是他到過的最遠的地方.從感情上說,我們當然希望他曾經走的更遠.但是目前沒有任何證據.一個可以判斷的方向是,當年鄭和航海,並不是每到一處,就在圖上標注一點.例如,鄭和船隊到過天方國,也就是今天中東的麥加,可是《鄭和航海圖》里沒有反映這一點.再加上明朝的文獻被銷毀的很多,而且人們又抗拒和抵制宦官們所取得的成果,有意地讓這些記錄出現殘缺.因此鄭和航海到底去過哪些地方,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潘銘燊教授說,《鄭和航海圖》在當時並沒有流傳到世界各地.因此,中國航海壯舉雖然很早,可遺憾的是對世界航海理論卻沒有什麽貢獻.這完全是當時的政治原因造成的.但是,《鄭和航海圖》是一本實用性極強的航海指南,採取“景觀定位”法.航海者觀海看圖,依“景”而行,可以準確地到達目的地.《鄭和航海圖》完全是以行船者佔在船頭觀測有關景物時產生的視覺感受而繪製的,因而非常實用.體現了中國人的智慧.《鄭和航海圖》不是一張世界地圖,其上的各種比例也不盡正確.但是,其中的繪製思想還是值得研究的.《武備志》里的《鄭和航海圖》是殘缺不全的,幾乎沒有辦法以現有圖形為基礎補齊殘缺的部分.
潘銘燊教授說,今天研究鄭和航海,意義之一就是如何開展環境保護型的海上運輸.鄭和的船隊規模龐大,但是所有船隻都是*風力推動,而不是*燃油驅動.十五世紀,中國人就達到了這麽高的航海水平,確實值得自豪.
潘銘燊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學位的論文題目是《中國印書史》.美國國會圖書館投資二百萬美元,將亞洲部的古籍實施數字化處理,供遠端讀者網上查詢使用.潘銘燊教授應邀來到國會圖書館工作兩年,協助亞洲部完成這項工程.
在潘銘燊教授闡述自己研究《鄭和航海圖》的心得時,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李華偉、亞洲部館藏主任盧雪鄉、國際中國文化出版社社長趙曉明在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