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 Yoyo的《在2011年来临之际 - 与国内名校学子座谈,同即将步入大学的青年朋友共勉》

(2011-06-08 08:31:51) 下一个

在2011年来临之际 - 与国内名校学子座谈,同即将步入大学的青年朋友共勉

(2010-12-24 02:14:2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599fd40100jph9.html

新年要来了又会走。又一批高三学生过了寒假要开始倒计时了。

这么多年,高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听闻由全国统考变成了各地自主出题,考前报志愿变成了考后,文6理7变成了4门?,流火7月变成了黑色6月。。。 不变的是家长的殷殷期盼,学子们的望眼欲穿(想想班级教室后墙上的“距高考还有XX天”的标志),和年复一年义无反顾通过高考试图坚定,加强,改变自己人 生轨迹的所有梦想。联想起自己当年挥汗如雨的仲春,也不是没有“考完了就完事大吉”的心态的。因为保送升学而得以比较起来早解放了一点,但那些个挑灯夜读 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高考之后,将会是顺理成章的大学生活。应该预期些什么?准备些什么?最珍贵的是什么?最重要的又是什么?

前一阵我和一批来美国游学的国内名校学子进行了座谈。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进入第一流的大学学习,在第一流的大学里继续出类拔萃,各领风骚。接下来 的就业似乎也唾手可得。同他们一起,感受到强烈的少年气息扑面而来,眼睛里满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仿佛看到了多年前大学校园里的自己。一个多小时的交流, 他们提问的一些问题给我很深的触动。就是这样一批“世界在我脚下,世界在我手中”(绝对褒义)的青年们,问我的很多问题是这样的:

-“投行,咨询,律师楼,哪种职业最好呢?”

-“我想到美国留学,以后想做金融。是考金融硕士好呢?还是经济学博士好?哪种选择就业面更有优势?”

-“想进您的公司,面试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您觉得在美国工作和在中国工作那里更容易成功?”

-(问我一个同事)“您读了博士和博士后才入了这行觉不觉得以前浪费了时间呢?”

-。。。

我非常理解他们问的这些问题,真的,非常理解。而且,问题无非错对,只要有问题,只要敢于提问,永远都是值得鼓励的。但同时我也觉得这些孩子们的心太沉 重,压力背负的过早。思想过于固定到“成功”上面,而这“成功”本身的定义,又过于狭窄。要短平快,不走弯路,一击即中,只求胜利,不能失败,不能“浪 费”时间。但事实上,just like that old song sings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before he becomes a man?" (要走过多少路,才能真正长大成人?)没有经过挫折和历练的经历,才不能称得上是完满。人云亦云,趋之若鹜的人生,最终会茫然若失。一些体会,真心和朋友们分享。

- 在大学应该学什么?怎么学?我们可以说是教育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我甚至可以骄傲地说自己是一个“省优部优国优”。产品合格的标准是什么?是一系列的考试成绩。但是学校不是提高成绩的集中营,同学们不是难友,最终目的不应该只是录取通知书。学习的重点并不应该是具体的知识点本身,而是学习的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客气的说,这方面国内做得不够好,包括名校在内。临阵磨枪死记硬背考高分并不是难事,考完三天就全忘记了。这样长期下来,潜移默化使思维习惯于一种理念 - 任何问题都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至于如何得出答案并不重要,不必费神。恶果是什么?!不习惯自主思维,畏惧权威,不重视过程,只注重结果,而且固执地相信任何事情都有捷径可走。除 了千锤百炼的教科书上的题目,现实生活中的那个问题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呢?又有哪个答案是包装精美只等你拆开来看呢?真正解决问题需要的是快速界定问题范 围,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去粗取精,抓住关联和规律,得出初步结论,验证,和风险测试。独立思考能力一旦丧失,后患无穷。治学时不求甚解,工作上不讲严 谨,生活中不讲规则,不遵守秩序。。。听上去耳熟吧,这就是每天人们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抱怨,根源的一部分就在于限制思维能力的教育方式和唯分数论的考 核体系。

- 在大学应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吗?人是群体性社会动物,“扎堆儿”是本能。天然的,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有的“精英”走极端甚至只愿意独来独往,觉得一个人最有效率,除了学习成绩和毕业去向,其他神马都是浮云。你会后悔的。可能不会再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让你有机会一下子认识这么多有意思的人,尤其是那些和你有不同背景,经历,民族甚至国籍的人。每个人的思维和认知都受到个体经历的限制,多多与人交往是最有效地扩充眼界和知识的途径,更 不要说同时还可能交上一辈子的好朋友!很多人问我在哈佛最大的收获,那就是我可亲可爱的同学们。他们中间有伊战军官,有歌剧演员,有时装买手,有作家,当 然更有有医生,律师,金融,咨询精英们。来自世界各地,毕业时奔向四方,进入教师,慈善基金会,竞选助理,电影导演,大中小企业,当然还有金融,咨询等各 行各业。每个人的经历和经验都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也是哈佛商学院直到今天仍坚持老师只提问而课堂由学生主导讨论的原因 - 每个人都是别人最好的老师。

- 找个什么样的工作最好呢?开始国家机关是当然的金饭碗;外资企业刚刚进入中国时,宝洁成为校园招聘的一道风景。学生自主报名,自投简历,不需专业对口,过五关斩六将的面试,直飞广州总部的final round,一时间门庭若市;慢慢,四大会计师事务所顶着光环开始吸收各名校最顶尖的学生来成为labor intensive审计工作的螺丝钉;过了千禧年,金融,咨询,律师等等开始成为新宠,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何衡量吸引力?“钱”景。让我告诉你一个老生常谈:工作不仅仅是为了钱。工作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劳动,你每天要和它相对10个小时甚至更多,你会为它绞尽脑汁,委屈失望,幸运的时候,欣喜若狂。这一切如果没有扎实的爱和热情,仅凭金钱的推动是走不远的,永远不要高估金钱的力量。而缺乏爱和热情的职业之路,注定会流于平庸。看 似风光的空中飞人,要忍受的是客户的随叫随到,失去的私人时间,和不规律的生活,透支的健康;媒体上呼风唤雨的上市公司职业经理人,每天要陷入无休无止的 文山会海,要经受机构投资人定期不定期的“严刑拷问”;甚至五光十色的娱乐圈,也需要你几十年如一日没有一顿饱餐,每次出门花两个小时化妆。。。问问自己 -你对某一项工作的热爱能够抵消这些痛苦吗?

- 如何定义成功?成功的准确定义,这是个太大的命题,我还在求索路上,并相信每个人的答案不同。对我而言,成功绝不是“不走弯路,一击即中,只求胜利,不能失败”。其 实对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谈及成功实在是为时尚早,太注重结果,一定会忽略沿途的风景。这样的心态下,导致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枷锁套牢:小学为了 升好初中,初中为高中,高中为大学,大学为工作。。。回到上一个问题,工作是为了什么?Bang!茫然了,失去目标了,迷失了,找不着道儿了,被欺骗了, 受伤了。被外在的,物质的,“荣誉性”的事物定义的成功,往往是这么脆弱而不堪一击。在万千变化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真正的稳定和平衡,找到自身的兴奋点并 孜孜追求,找到真爱并与子偕老,成就温暖家庭。。。这才是别人拿不走,打不碎,看得见,摸得着,守得住的。一个成熟稳定的道德价值观,一个独立思想,拒绝缄口不言的声音,一个专注敬业求真求实的态度,在我看来绝对是获取成功人生的基石。

所感万言,落笔千斤。以我有限年纪阅历,仍然每天在反省,询问,假设,否定,排除,接受,周而复始。大学是我人生中目前为止最最宝贵的回忆,也希望它能够成就每一个有梦的人。

注:文中提到的各方面其实应该早于大学至少在中学就开始培养,大学应该是亡羊补牢,希望为时不晚。共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的共鸣:

玲珑心2010-12-24 06:01:34 [举报]

虽然我早已不是莘莘学子,但是这片文章仍然给我很多收获。美眉睿智,赞赞赞,除了你已经highlight的,我再提一些我喜欢的佳句。

没有经过挫折和历练的经历,才不能称得上是完满。

每天人们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抱怨,根源的一部分就在于限制思维能力的教育方式和唯分数轮的考核体系。

每个人都是别人最好的老师。

万千变化的世界里,找到内心真正的稳定和平衡,找到自身的兴奋点并孜孜追求,找到真爱并与子偕老,成就温暖家庭。。。这才是别人拿不走,打不碎,看得见,摸得着,守得住的。

Life is good!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